近视患者小恩晶体植入手术 术后视力达 1.2 并保留角膜捐献可能

2025 年 4 月28日,曾受 12 年近视困扰的亚马逊运营人员小恩,在眼科学博士张耀光副主任医师的帮助下,于深圳南山华厦眼科医院顺利完成晶体植入近视矫正手术。术后双眼视力分别达到 1.0(右眼)与 1.2(左眼),不仅彻底告别眼镜束缚,更通过选择 “零切削角膜” ICL晶体植入术的术式,为未来可能的角膜捐献保留了完整条件,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眼健康的科学追求与社会责任感。

一、十二年 “镜” 遇之困

小恩术前双眼近视度数均为 525 度,长期佩戴眼镜给工作生活带来多重困扰:驾车时的夜间眩光、雨天镜片模糊、健身游泳时的器械滑落风险,以及运动出汗导致的视野障碍,“有氧运动时眼镜根本戴不住,无氧运动即使出汗少,镜片起雾也影响状态”。此外,对形象的追求也促使他决心摘镜:“戴眼镜显得不够自信,尤其社交时总觉得缺少气质。”

经详细术前检查,医生评估其角膜条件虽符合全飞秒手术标准,但考虑到晶体植入术(ICL)“不损伤角膜、恢复周期短、术后视觉质量更稳定的优势,对长期眼健康更友好。”小恩最终选择该术式。

二、保留角膜完整性:超越个人需求的公益考量

在采访中,小恩特别提及选择晶体植入的深层动机 —— 为角膜捐献留可能。他坦言,术前了解到角膜移植是众多眼疾患者重见光明的希望,但国内角膜供体长期短缺,“如果手术不损伤角膜,未来若有需要,我的角膜或许能帮助到其他人。这不仅是个人视力的改善,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传递。”

这种 “为他人留希望” 的理念,让他的手术选择超越了单纯的医疗行为。据主刀医生张耀光博士介绍,晶体植入术通过在眼内植入可调节的人工晶体实现屈光矫正,完全保留角膜组织结构,“这种术式为患者未来可能的眼部治疗或公益捐献提供了更多选择,尤其适合注重长期眼健康的人群。”

三、从忐忑到 “重启清晰人生”

回忆手术过程,小恩笑称 “紧张是多余的”:“术前担心几毫米的切口会有风险,但张耀光博士全程疏导,准备时间较长,但手术实际只有十来分钟,术后第一天视力就明显改善,现在看东西轻松又清晰,眼睛也不那么容易疲劳”。 目前,他感受最深的是用眼舒适度的提升:“以前看远处需要眯眼用力,现在睁眼即清晰,眼睛疲劳感消失,连小字都能轻松辨认。”

谈及术后计划,小恩难掩期待:“恢复期后第一件事是去云南旅游,用全新的视角看苍山洱海,还要多参加社交活动,终于能自信地摘掉眼镜了。”

四、给近视群体的建议:理性选择术式,关注长期安全

作为亲历者,小恩特别分享经验:“晶体植入术已有 20 余年临床历史,技术成熟且可逆。若担心术后度数变化,晶体可二次调整,这是角膜切削类手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他强调,术前应充分配合医生进行角膜厚度、眼压等全方位检查,“不要只关注价格或恢复期,更要结合自身用眼需求(如运动、职业)选择最适合的术式。”

对于术后护理,他提醒 “避免揉眼、定期复查” 的重要性:“视力提升后更要珍惜用眼健康,这才是手术效果长久维持的关键。”

小恩的案例不仅展现了近视矫正技术从 “屈光矫正” 到 “眼健康管理” 的升级,更传递出 “健康与公益并重” 的温暖理念。随着晶体植入术等高端术式的普及,越来越多患者在追求清晰视力的同时,正以科学选择为自己和他人的眼健康铺路,让 “摘镜” 成为美好生活与社会担当的双重起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