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做“老品牌”不做“老企业” 陕西老字号要“创新不失宗”
同盛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马贵军正在为客人制作牛羊肉泡馍“老字号”,一头连着历史记忆,一头连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个城市老字号的多少,映射着这个城市曾经的繁华程度。基业长青,百年不衰,是每位企业家梦寐以求的。如何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字号,并且始终生机勃勃?应该说“老字号”没有天然优势,在传承经典的同时,只有创新才是真正的优势所在。同时也要努力做到“尊古不泥古,创新不失宗”。
创新 注入新元素焕发新生机
餐饮行业更新换代速度加快,行业“一哥”不再是老字号的天下。消费者需求不断变化,新兴餐饮店吸引着他们的眼球。如何将品牌继续发扬光大,是以西安饭庄、同盛祥等为代表的老字号餐饮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当下,中华老字号除了要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外,更重要的是,要和市场接轨。这是所有老字号餐饮企业的共识。同盛祥常务副总经理马波觉得:“不能让人一提起老字号就觉得土,我们要给老字号注入新的元素,让它焕发新的生机。”
对于同盛祥的很多老员工来说,以前晚上10点就下班了,现在很多人得加班到凌晨两点半,但是他们高兴。这是为什么?
每天从晚上7点卖到凌晨2点30分,最好的时候销售额达到6000多元/天。这是同盛祥联手几家老字号餐饮店试水夜市市场所获得的收益。马波介绍:“很多外地游客来了之后,想感受西安的市井文化,指名要吃我们的烤肉。因为烤全羊供不应求,所以现在要采取预约制。这样一来,白天有白天的景,晚上有晚上的景,让游客愿意看、愿意多待几天。”
最近一段时间,西安成了“网红城市”。和西安一起成为“网红”的,还有很多特色小吃,其中同盛祥甑糕的甜筒就算一个。他们抓住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的甑糕热,“新瓶装上旧酒”,卖出了市场。
在传统的饮食方法中,甑糕通常都是用一次性饭盒来盛装。很多女性买来之后,只能拿回家吃。同盛祥抓住这个“痛点”,将脆皮甜筒作为容器,把冰淇淋球换成了甑糕。推出当天,售卖点前排起了长队,吸引了大批游客和上班族围观购买。“这样一个甜筒甑糕卖5元,最多的一天卖了4万元。”
“我们制作甑糕的手艺还是采用最传统的方式,但是换一种形式,年轻消费者更愿意接受。”马波说。
突破 传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点
不仅是同盛祥,西安饭庄也在传承和创新中努力寻找着平衡。
“五一”小长假,到了晚上11点多了,还有顾客在西安饭庄钟楼店门口排队吃饭,这让国家高级烹调技师、中国烹饪大师、西安饭庄副总经理李源欣喜不已。“老字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有时间的沉淀,技艺的沉淀,传承人的沉淀和文化的沉淀。人多,说明老百姓还是认可你。”
今年是西安饭庄的第89个年头,很多菜品都是师傅带徒弟这样一代代传下来的,“像炝和温拌的技法,是陕菜独有的,西安饭庄的厨师又用的最多。这就是陕菜的传承。”李源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西安饭庄每年最少会推出80多个新菜品。这些菜并不会一直在菜单上,每月一次的菜品排行榜,会根据点单率等情况,将不受欢迎的菜品淘汰掉。
如今,李源和同事们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年轻人自觉地走进西安饭庄。“目前80后、90后、00后成为了市场主力,他们的消费习惯和味觉、视觉审美也都与以往大不相同,要吸引他们,我们就要做出改变。”以西安饭庄传统名菜温拌腰丝为例,原来只是简单地装盘,现在增加了三文鱼鱼片为点缀。“最近正在研发新的菜品和饮料,主要原料就是百香果。”
除此之外,西安饭庄在布局O2O外卖市场上也摸出了门道。“叫外卖的都是年轻人,喜欢刺激点的口味。我们外卖平台上,更多地准备一些像麻婆豆腐这样的重口味菜,下饭。他们吃着觉得好,下次叫外卖还能想到我们。”
不过,李源也有自己坚持的东西:“我们要弘扬陕菜文化,要把金字招牌擦亮。西安饭庄作为国有企业,我作为一名在西安饭庄干了近40年的老员工,有义务、权利和责任,把质量把关好,把菜品传承好,把文化弘扬好。”
发展 人才战略是企业发展“源头活水”
采访中,很多老字号企业向记者诉苦——年轻人不愿意干,企业留不住人。但在西凤酒这里,这个问题似乎得到了解决。2014年,企业面向国内重点高校,首次招聘硕士、博士高学历人才,公司技术中心的科研骨干小张,就是这时候走进了西凤酒厂。
小张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毕业之后,作为优秀人才被引进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在技术中心的技术研发岗位工作。一入职,便参与了一项国家级技术攻关项目,这样的科研平台让小张学以致用,大展拳脚。
刚进厂时,小张和其他同事住在六人间宿舍楼里,为了让这些引进的年轻人没有后顾之忧,厂里为他们申请了一栋人才公寓。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单独一套,本科学历的两人一套,包括小张在内的新进20多名年轻人,在厂里有了新“家”。除此之外,每年还会有人才津贴、科研经费、创新奖励、科研突出贡献奖等一系列激励政策,让小张这样的年轻人才干劲十足,能心无旁骛的专心做研究。
此后,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每年都会对外进行高学历人才招聘,2017年应聘人员中七成为研究生学历。人才水平的提高,人才激励机制的推行,使公司的科研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力大幅提升。小张说,2014年她参与研究的“凤香型西凤酒特征风味物质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酒业协会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使生产工艺得到优化,节约了酿造成本,凤香型白酒品质得到更好提升,不仅为厂里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也让消费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成果。
传承 讲好陕西老字号的品牌故事
算起来,西北眼镜行至今已经有82年历史了。
作为西北眼镜行的传承人,“中华老字号”五个字带给董事长单志华的不仅是荣耀,更多的是责任与压力。他时时都在思考,如何才能让父辈们创立的品牌再续辉煌?
“货以店著,名以货扬”。单志华认为,随着新的零售业态的发展,虽然传统眼镜零售行业的确会受到冲击,但并非无法应对,关键是如何选择应对方法。在单志华看来,西北眼镜行的存活之道就是专业技术。
记者采访时,恰逢这里正在进行全省眼镜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我们承担着省内的眼镜从业人员资格认定任务,也是西安医学院眼科视光培训基地、西安市人社局眼镜技能培训学校。”
如今,西北眼镜行拥有70多家门店,去年营业额上亿元。很难想象,两片小小的眼镜片,能带来这样的业绩。“我们把商品质量视为立足之本,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在验光上制定了科学严谨的检测程序,不是光用综合验光仪一看就完事了;在眼镜制作上精益求精,在商品管理上更是坚决抵制假冒伪劣商品流入。”
走在东大街上,西北眼镜行附近的其他品牌眼镜店多达四五家,可谓竞争激烈。西安西北眼镜行有限责任公司副书记赵红却并不担心,这样有利于大家抱团发展,数量集中更能吸引消费者过来。
如今,已经成功布局潮流店的西北眼镜行,将发展目标瞄准了“互联网”。“可以让消费者在线上体验、预约,但是配镜必须来店里,因为对我们自己的验光配镜技术足够自信。”单志华说。
老字号永葆生命活力的关键在“变”,精髓却在于“不变”。不过,变什么?不变什么?显然没有标准答案。每个老字号品牌都有自己的故事,讲好自己的故事,才是老字号发展的根本。(三秦都市报记者 石喻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