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约评论员 韩志明
从20世纪80年代的110,到如今的12345热线,政府开设便民服务热线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政府热线是连接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枢纽,主要目的是受理诉求人的咨询、求助和投诉等,解决个人或集体遇到的困难。
中国自古就有“登闻鼓”的传统,目的就是要破除政府与民众的隔膜,保证下情上达,但这些制度缺乏稳定性、即时性和可靠性。而政府热线是通过信息技术联通起来的,不仅记录诉办双方的意见,也对整个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实现整个过程的可理解和可视化,从而明确了各方责任和流程,也提升了效率。
但近年来,不合理、不合规的“越界”诉求也相应增加,让政府热线变成了“许愿池”。此前多地晒出一批12345热线接到的不合理诉求,其中不乏非常奇葩的案例。12345热线日益不堪重负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不合规不合理诉求大量增长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春和沈阳等城市开始建立12345市长热线,然后逐步扩散到全国各地城市。经过数十年的发展,12345热线日益成熟,深入人心,形成闭环,取得了广泛的治理效能。比如,北京市2024年上半年12345热线受理反映总量1120余万件,五年半受理群众和企业反映1.4亿件。庞大的数字反映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密集互动,忠实地记录了城市各个角落跳动的脉搏。
过去一段时期,为了提高为民服务的效率,让民众找得到政府部门,各地城市政府部门都建立起自己的热线,诸如住建、税务、市场、环卫等,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几十根市民热线。这些热线架起了民众与政府部门联系的桥梁,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通道,但热线太多,也让人迷失在一大堆号码中,眼花缭乱。
后来,各地政府尝试探索热线的归并工作,将多个部门的热线整合成全市性的一根热线,开始了以12345热线为中心的便民热线时代。
2021年,国家层面开始推动政务便民热线的优化合并,基本形成了110和12345两根热线并行的热线服务格局。通过将其他非警务或非紧急类热线归并到12345热线,使得12345热线成为非紧急类诉求的总客服,也进一步提升了12345热线的权威性,获得了更大范围的认可和信任。
但这几年来,12345热线中涌现出了大量不合规不合理诉求。目前,从各地城市运行中心看到的情况是,这类诉求的比率通常能达到20%甚至30%以上。如“12345·临沂首发”数据显示,2023年1月至8月,该市12345热线受理的300多万件诉求中,不合规诉求达5.3万件,平均每天200多件。
梳理各地的政策规定可以看到,目前明确或认定的不合规不合理诉求,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
其一,职能外诉求:相关诉求不在12345热线受理范围内,须通过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政府信息公开等程序解决;其二,非法诉求:相关诉求涉及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社会公序良俗,属于法律法规等规定不予受理的事项;其三,重复诉求:相关诉求已在办理过程中或按照相关流程已经办理完毕,但同一或不同诉求人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仍然反复通过热线投诉,还有对于政策咨询或服务指南等已明确答复的问题,仍然基于各种原因而反复询问;其四,无效诉求:属于不合理的要求或期望,如投诉“理发店剪坏刘海,要求恢复原样”“想弃养孩子,希望政府接收”等。
“12345,有事找政府”,这句话掷地有声,代表了政府对人民的庄重承诺,也表达了12345热线服务于民的勇气和决心。然而,这句话就跟“有困难,找警察”一样,边界和范围都非常模糊,充满多义性,很不好理解。“有困难”的“困难”究竟是哪些困难,“有事”究竟是什么类型或特点的事,缺乏明确的细则和边界。
因此,12345热线“有事找政府”的口号,易形成几乎能满足无限承诺的期许,似乎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同时,“办结率或满意率100%”等宣传语,固然是为了展示热线工作的良好效能,但也为政府无所不能的想象提供了证据。对办结率和满意率的考核,则直接推动了一线工作人员疲于奔命,去面对民众稀奇古怪或无理纠缠的诉求,左右为难。
社会治理需要多方合奏“交响曲”
实际上,回过头去看,110报警电话发展的历史,也同样面临不合理诉求超载的问题。早在1996年,福建漳州110报警服务台曾对社会公开承诺,“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四有四必”,也被称为是“16字方针”。这个承诺随后被公安部向全国公安机关推广,成为各地110报警平台的标语和口号。
由于110警务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很大,很多人都不加选择地通过110电话来反映情况和问题,期望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响应。各地都冒出了大量非警务类诉求,使公安部门承受了巨大压力,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安部门的主责主业。随之而来的就是,很多地方公安系统就逐步删除或摒弃“四有四必”的提法,努力回归公安的本职工作。
12345热线的发展,不仅让民众能积极反映个人诉求,也使政府部门加速运转起来。但是各种不合规不合理诉求,既使得12345热线诉求超出负荷,也损害民众的期待,导致相互不信任的结果。
从应对措施来看,为了解决不合规不合理诉求的问题,目前不少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以申明12345热线的职责范围,明确群众可提诉求的边界。具体来看,主要是通过列举或举例等方式规定不合规不合理诉求的类别,通过强化工作流程严格筛选和过滤这类诉求,通过网络或媒体等方式让群众了解,等等。
这些做法实际上承认了政府权能是有限的,找到了理性对待民众诉求的合理方法,进而形成了向主责主业收缩的自觉。而对于民众来说,必须要认识到12345是公共产品,其职责是有边界和有限度的,需要的是将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而不是去做所有的事,因此必须要合理、合法和适度地提出各自的诉求。
12345热线的发展及其应用,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形成了两者紧密互动的稳定机制,尤其是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政府治理的精准度,可以说是现代政府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经典案例。但正是12345热线的成功,诱发了不合规不合理诉求蔓延滋长,反而干扰了12345的主责主业。
说到底,政务服务不能大包大揽,也不是无所不能的。必须尽量摒弃12345无所不能的角色预设和民间想象,防止民众对于政府热线不当的期许和诉求。
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需要大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回应政府,提高政府响应民众诉求的能力。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但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政府、市场和社会合奏的“交响曲”,其中的关键是明确不同主体的职责权利及其边界,实现社会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实现力所能及和适度均衡的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良性互动,更好地发挥政府热线的作用,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水平。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本期资深编辑 周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