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州海珠涌大桥通车了。
随之而来冲上热搜的,却是夹在大桥缝隙中的一处老房子。
因为这个“钉子户”的执着,海珠涌大桥“劈了叉”。
海珠涌大桥。图/咩事
原本并排的双向车道在这里分开,绕过老房子再合拢,从空中俯瞰,就像一只眼睛一样。
网友戏称之为“海珠之眼”,而住在桥中的这家人被称为“广州最牛钉子户”。
桥中间的住户。图/南方+
一时之间,“海珠之眼”成为了广州最火的网红景点,引得众人不顾高温或是下雨都要过来拍照打卡,这一家人因此也只能选择闭门不出。
网上对于这件事的讨论很多,大多都将矛头指向这个“钉子户”,也有人认为相关部门浪费了公共资源。
但城君以为,不敢“强拆”的背后,恰恰彰显了广州的包容。
图/咩事
01
不死磕“钉子户”
广州并非第一次
不愿拆迁,就不强拆,保留在原地。
面对整体和少数人的拆迁冲突,广州一直都采用变通的方式来应对,特别是海珠区。
早在2015年1月,离海珠涌桥不远的广州洲头咀隧道通车。
位于永新街28号的两栋居民楼也是因为有居民不愿搬迁,有关部门特意修改了规划,修建了这座360度环绕的立交桥。
图/羊城派
这两栋居民楼,美其名曰成为了“圈中楼”。
但是由于灰尘多、进光差等原因,当年坚守的住户都已经陆续搬走,只剩下一户人始终在等待新方案。
另一头的琶洲,同样有着一栋“路中房”。
从摩碟沙路拐入双塔路,在直走和掉头的分岔路口,一栋水泥色的8层旧楼就矗立在路中心,与背后的高楼形成强烈的对比。
琶洲的“路中楼”。图/羊城派
旧楼背后,是广州市专门为琶洲地区拆迁安置户所建的新社区。图/羊城派
02
不肯“强迁”的背后
是城市文明的进步
拆迁,是每座城市都绕不开的话题。
广州不肯“强拆”的背后,恰恰体现了这座城市对个人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人文关怀,也说明我们的城市管理观念在不断进步。
不仅没有强拆,为了这些“钉子户”们,广州还下足了功夫。
比如说,琶洲那栋旧楼配置的水电绿化都被保留下来,让仍住在里面的5户人家尽可能保有舒适的安身之所。
图/羊城派
而被立交桥围绕的“圈中楼”,也安排上了隔音设备,减少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对于饱受非议的“海珠之眼”的这家人,建设单位不仅开辟了专用通道供屋主出入,也为他们考虑到通风口、采光点等问题,甚至还留了水电管线。
针对他们每天被围观的苦恼,广州相关部门特别派驻了十多名工作人员驻守在大桥的两端,禁止行人走上机动车道。
高架桥底也用挡板围了起来,尽量减少围观群众对屋主的打扰。
这些“不强拆”的处理,真的可以说是非常贴心了。
图/南方都市报
03
拆迁与否,
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拆”字一写,黄金万两。提起拆迁,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一夜暴富的各地村民。
为此,许多网友在网上痛批“海珠之眼”钉子户贪得无厌,自食其果。
但拆迁背后隐藏的困难和阻碍,远没有看上去简单。
只要是合法合理的财产,不管是谁,都应该给予对方选择的自由。
图/南方+
城君也曾有过和征拆部门打交道的经历,当时是为了附近一所学校的宿舍征地。
有一户邻居是行动不便的老奶奶独居,虽然居住的楼房不高也不大,但老奶奶的一生几乎都是在这栋楼里度过。
一楼原来是个小杂货店,但后来老奶奶年纪大了,没有那么多精力去顾店,也就结业了。
但在店前的小阶梯上,老奶奶经常和周围的朋友一起闲聊、打牌。
图/羊城派
一旦搬迁,这样安逸的日子就很难再有了。先不说这当中的朋友可能会四散分开,光是置换房屋的楼层,就局限了老奶奶的活动范围。
所以她不想搬,也不愿意拆迁。这是她的家,也是她的根。
故事的最后,因为老奶奶的坚持,保留了从她家开始那一排以内的所有住户。
一边是为建设而拆迁,一边为个人财产和居住环境坚守,从来就没有所谓绝对的对与错。
图/网络
诚然,“海珠之眼”并不是最好的结果。“钉子户”留在原地,生活不便,有关部门也因重新规划带来额外的成本投入。
但最好的方式是沟通,是协调,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去打扰别人的私生活。
图/微博@三联生活周刊
所幸的是,在最新的回应中,“海珠之眼”的屋主和海珠区住建局表示将继续协商,争取尽早达成共识。
希望这件事最终能圆满解决。
参考资料:
作者 / 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