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聊了聊毛瑟C96手枪改的M1917堑壕卡宾枪,这枪很典型的就是应对当年那种大型堑壕战的僵局的。当时那些拉大栓的栓动步枪射速太慢,近战极其吃亏,而将手枪改造成一个卡宾枪看上去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加了枪托,增加稳定性,加强近战能力,将手枪这个自卫武器改造成战斗武器,以此去加强近战的战斗力。
而除了将手枪改成卡宾枪之外,还有就是将手枪改成全自动型的,变成一把冲锋手枪。当年枪械选择也是比较少,成熟的东西,除了手枪就是步枪了,而冲锋枪这东西技术还不成熟。所以很多人也都是想在已存在的手枪上面做文章,将手枪改成卡宾枪,改成冲锋手枪都是早期的一种尝试。
早期的冲锋手枪里,比较典型的是奥匈帝国的斯太尔M1912/P16。本身M1912手枪是一个半自动手枪,用的是固定弹仓供弹,打的是9*23mm手枪弹。1916年,一战时期,斯太尔将M1912手枪进行改装,改出来了一个全自动手枪,将8发固定弹仓改成了16发固定弹仓。这把枪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把冲锋手枪,但是生产量非常少,只有960把,后来德奥合并之后,党卫队、警察曾经使用过这东西。
而另一个比较成功的冲锋手枪就是毛瑟C96改进出来的毛瑟C96速射型,这款被人非正式命名为了M1932,德军采用之后代号叫M712。除了毛瑟厂的全自动驳壳枪之外,剩下就是西班牙的阿斯特拉系列、MM31等冲锋手枪。而这些手枪,主要出售的对象就是我国,所说的快慢机就是这些全自动型的驳壳枪。
除了M1912/P16、快慢机之外,二战以前的其他的冲锋手枪多数都是一些试验型,很多都是随便找个手枪改一下,再不就是造出来之后,发现枪不行,问题太严重没人用的。这些冲锋手枪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射速过快,可控性并不好。
可控性不好、火力持续性弱,就得想办法降低射速,以此增强实用性。但是吧,手枪在全自动情况下降速是一个比较难的事情。降低射速,无非几种办法,增大枪机重量,以此减缓枪机后坐复进的速度,再不就加更强的复进簧,降低复进速度,还有就是将复进簧拉长,加长枪机运行路程。而手枪本身小,内部空间小,加重枪机、加长复进簧,限制就特别多,没地方。而如果很难将速度降到足够低,那么自然是没多少人爱用。
看上去冲锋手枪都是见面糊一脸的,但是所能适应的行动场景非常少,使用上是比较受限的,根本就没能成型。和冲锋枪不一样,这玩意儿搂一梭子之后,能有几发命中就很难说了,尤其是一些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
而一战结束之后,各国都在研制冲锋枪。实际使用又证明了,冲锋枪这东西实用性要远好于冲锋手枪,射击的稳定性、精度、可靠性上,冲锋枪都是要比那一票冲锋手枪更好。并且,冲锋枪本身就具备了当年生产这些冲锋手枪所需要的需求,自然就没人再去着重专注这些冲锋手枪的设计了。
而二战结束以后,随着一些特殊兵种,比如飞行员、装甲兵的需求,以及一些特种作战上面的需求,冲锋手枪又开始逐渐有人设计了。比较典型的就是苏联在五十年代设计的APS手枪,打的9mm马卡洛夫弹,再不就是贝雷塔的M1951R这些冲锋手枪,以及格洛克的G18,这些都是应特种部队要求,所生产的冲锋手枪。如果不是特种部队的需求,估计很难有什么枪械制造商生产这些冲锋手枪。
这些冲锋手枪使用上,射速非常高,枪口跳动非常大。别看G18这类冲锋手枪使用的都是9mm手枪弹,后坐力也是不小。所谓手枪弹后坐力小,指的是大枪打小弹那种情况,真正依靠手腕去稳定的时候,全自动打出去非常吃力。所以这些冲锋手枪想打出来效果,还是得像早期那些枪一样,在后面加上枪托进行抵肩射击。
而如果加了枪托,这手枪尺寸并不低,其作为手枪的意义也就降低了。那么既然尺寸这么长,还是打手枪弹,还要全自动射击,是不是冲锋枪的效果更好?
实际上,微型冲锋枪的效果其实要更好。比如UZI、MP7、MAC11、TMP这些冲锋枪,本身尺寸并不大,也就比普通手枪长一点,再加上带个枪托,机匣后端延长缓冲。这些冲锋枪和冲锋手枪之间的界限是非常小的,但是性能上强出去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这些枪其实非常类似于冲锋手枪加了枪托,只不过是变成一体的了。
而类似如今依旧坚持的格洛克18,这类手枪也只能适用于一些极其特殊的任务,比如特工使用、警卫使用之类的。大体上就是,特工独自出任务,遇到紧急情况来一梭子,要么一梭子下去制服对方,要么一梭子把对方唬住,趁机跑路。再不就是一些政要们的保镖,手枪藏着比较方便,公共场合不适合众目睽睽之下带长枪,带个冲锋手枪适合隐蔽,遇到刺杀之类的情况来一梭子掩护政要跑路,打完了就不管这些了。
限制使用冲锋手枪的,都是有特殊需要的人员才会用。而且,他们不可能只有这一个,都得是需要的时候现发,常规的时候还是使用普通的半自动手枪。并且,冲锋枪这些东西,要比冲锋手枪适合更多场景使用,优点还一大把,冲锋手枪是必然会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