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你「不优雅」的样子,真的很美

点击上方 蓝字  ▲  关注订阅 她刊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文 | 一刀切 董卿又带给我们惊喜了。  

文 | 一刀切

董卿又带给我们惊喜了。

这次在《声临其境》。

在节目上,第一次配音的董卿,不管是高难度的译制片,还是萌化人的小奶音,都能够拿捏精准。综艺首秀赚足了掌声和尖叫,也配得上这么多掌声和尖叫。

董卿作为助声嘉宾,与倪萍手牵手走出来的那一刻,舞台上最亮的灯光,台下最响亮的掌声和欢呼声,全都是为她们奉上的。董卿标志性的短发和一席渐变色的百褶裙,一如既往的优雅大方。

倪萍一个短信就把董卿叫来了,问及原因,董卿说:“今天来,站在姐姐身边,我就是想告诉她,这么多年你没有看错人。

她们饱含泪水,她们惺惺相惜,全场有太多人为之动容了。

董卿感谢倪萍,同样的,这么多年以来,倪萍也是打心底里欣赏董卿。

在倪萍看来,董卿太有才了,也太努力了。

从地方台到央视春节晚会,再到董卿亲自操刀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董卿奋力前行的每一步,都被身为前辈的倪萍看在眼里,夸在嘴边。

“央视一姐”的光环成就了董卿,但同时,董卿也凭借自己的努力,让自己的才华和气质,配得上这个头衔。

我们看着董卿,会让人忘记她即将步入知天命的年纪,岁也不饶人,时间早已在她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是她也未曾饶过岁月。

都说美人最怕迟暮的那一天,岁月无情,可是在董卿身上,最闪亮的正是岁月带给她的沉着自信和端庄优雅。

董卿的美是骨子里的,在台前,她优雅端庄,她把这份美保持几十年;可是背后,董卿也曾哭过绝望过。

她一直在逃离舒适区。

第一次逃离舒适区,她是被逼的。

寒门出身的董爸爸从小对董卿实施着军事化的教育。

小时候的董卿,与美不沾边。

每一个小女孩都是爱美的,可是董爸爸却不准她把时间浪费在打扮上,甚至不让董妈妈给董卿买新衣服,因为在爸爸看来,内在的气质远美于外在的修饰。

除此之外摘抄诗句是董卿每天的必修课,一连串的名著阅读也都是寒暑假的必备内容。

为了锻炼她的耐力,就让她跑步,一圈又一圈地跑,不分寒冬炎夏。

有着双双复旦大学毕业,工作十分优越的父母,董卿明明就不愁吃不愁穿,可是董爸爸还是要求她勤工俭学,看着打零工累到哭的女儿,董爸爸也只是说一句,再坚持一下。

就连董卿自己也说,她不像是亲生的。

从童年到少年,本应是每一个女孩子无忧无虑的一段时光,而父亲的教育逼着她一直在往前走。

这份积攒的不快乐让董卿想要逃离,于是她开始反抗了,她瞒着父亲去参加自己喜欢的文艺活动,后来又不顾父亲的反对考了表演专业。正是因为曾经吃过太多的苦了,有过一段时间,她再也不想努力了,她翘课,成绩变差......

但是狼爸的教育是成功的,因为董卿从心底知道,靠谁都不如靠自己。

第二次走出舒适区,正如董卿自己所说,她从心底有了奋斗的力量,她开始给自己压力。

这一次没有人逼着她前进了。也许是父亲的教育磨练了她的耐性,也许是之前积蓄了力量,她很努力地走着,但是这条路很长,也很苦。

在地方台工作时的董卿

刚毕业在浙江电视台小有名气的董卿,看到了父亲给她寄的上海台的招聘简章,从头开始回到了家乡,可是一个新人能有什么机会,满腔热血的她碰壁后,没有心灰意冷。父亲的教育让她随时都可以专心的读书,闲暇时她开始研究古典名著,顺便上了学,拿到了上戏的本科和华东师范大学古典文学的硕士文凭。

也许从那时候董卿就开始相信,所有的书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的某一个场合帮助自己表现地更优秀。

读书真的带给她力量了,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很快董卿就遇到了《相约星期六》,流利的英文,大气的主持风格,扎实的台词功底,她拿到了国内主持界的最高奖项——金话筒奖。那年她只有28岁。

 一个奖杯为她带来了踏入央视的通行证。

有人说最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未知。

她向往着中央电视台,可是录节目却在大兴,那栋她佩服的五体投地的浅蓝色的火柴盒大楼,她连门都进不去。

除了看不到希望,董卿还忍受着孤独。

有一次北京的大风天,手里拎着好几袋衣服,她在陌生的街头打不到车,妆容被刮的面目全非。

她台前的优雅背后,是以绝望和无助累积为基石。

可是她热爱主持人这个工作。

在舞台上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她会忘记所有的烦恼。之后,她在央视顺风顺水,她成为了继倪萍之后,第二位主持了13年春晚的女主持人。

可是20多年如一日的生活让她疲惫,她变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人。

董卿讨厌自己凭借经验做事情,她开始变得没有热情了,她知道,是时候改变了。

2014年,董卿放下了如日中天的事业,来了一个急刹车——去美国游学。

她又一次的选择走出舒适区。

这次,她碰了壁,摔的鼻青脸肿。

2014年春节过后的无数个夜晚,她一个人坐在书房发呆:这次停工过后,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之后会不会失去自己打拼20年坐上的位置?

董卿还是离开了,重回校园的生活让她不习惯。她失去了话筒,拿起了功课,按点上课,陌生的环境让她不安,这时阅读古典诗词和名著成为了她最喜欢的解压方式。

乔布斯曾经说过:“你生命中的一切经历,在将来的某一天都会连接起来,成为美丽的意外。”

当董卿又回到央视的时候,带给了所有人一个美丽的意外。

《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将诗词信手捏来,出口成章,一句又一句的名言佳句娓娓道来,观众惊讶的发现,原来董卿,是这样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

这是她几十年如一日对诗词积累的结果,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董卿打破了观众对她的固有印象,从前的她在舞台上美的端庄优雅,流利的串词和随机应变的救场都足以证明她的主持功底;而如今的她美的清新隽永,以玉为骨,由内而外的美,应了那句诗:若有诗书藏于心 岁月从不败美人。

董卿回来了,再一次坐上了“央视一姐”的宝座,除此之外,她还成为了一个母亲。在外界看来,此时的董卿就算不相夫教子,也该安安稳稳的做一名主持人了,只有她自己知道,几十年磨一剑,接下来,才是真正走向战场的时刻。

她逼着自己走出舒适区,这是第三次。

而这一次,宛如涅槃后的重生。

董卿生完孩子,开始孕育自己的另一个孩子——《朗读者》。

都说生孩子的女人像是过了一趟鬼门关,身体要忍受断骨之痛,可是董卿孕育《朗读者》的过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只不过对她的折磨,是心理上的。

在节目《朗读者》上,董卿成为了一个制片人。从几页纸的策划到舞台的搭建,从拉赞助到请嘉宾,从定选题到主持词......董卿不再仅仅是一个聚光灯下的主持人,她走进了幕后,开始做一档自己真正想做的节目。

担任制片人远比主持人难得多。

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

为了将自己这个十几年的想法孕育成型,一方面,董卿不得不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用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名声,去求人,去拉赞助,去找制作公司。

另一方面,她还要不断的安抚自己的团队,不能涣散军心,不能自乱阵脚。

在准备节目一年的时间中,董卿每天都会看到的,不是希望,而是凌晨两三点的北京城。

没有钱没有人没有地方,她一夜又一夜的睡不着,一次又一次的陷入绝望。她在崩溃的边缘挣扎,她甚至不敢坐在凳子上,只有坐在地板上才能使她安心。

她带着团队没日没夜的准备着节目,董卿放下主持人的华服,素颜朝天的泡在会议室里。焦虑、担心、绝望一直陪伴着她。

在《朗读者》舞台上董卿有多么的美丽端庄,在台下就有多少为之努力所承受的不优雅。

终于,董卿“厚着脸皮”拉到了赞助,可是等钱到位的时候,距离节目原定的播出时间,只剩下了一个月。

一个月意味着什么呢?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尽要约到所有的嘉宾,还要把演播室搭起来。

说好的4月份录制推到了12月份,嘉宾年底的档期都特别紧,不耐之下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人可以换,可是没有舞台怎么办?

别说搭舞台了,在临近供货商放假的年末,连材料都订不到。董卿软磨硬泡,她说如果供货商不好找,那她就亲自去跑市场。多方共同努力之下,制作公司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把所有的材料都搬来了,董卿就跪在地板上,一样一样的挑选。

《朗读者》这个节目,一砖一瓦,都经过董卿的严挑细选。

这个细节完美主义者把苛刻从台前带到了幕后。

都说节目是制片人的映射,董卿将自己全部的情感,都投入了这个节目。

破釜沉舟之后,董卿赢了。

在喧嚣的时代,这档回归人情感的节目,深深的感动着每一个人,豆瓣评分从第一季的8.6到第二季的9.2,节目从捧回白玉兰奖杯到做为中国原创综艺代表走进戛纳。

在从绝望到成功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董卿的经历就是《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真实写照:如果你真心渴望做成一件事情,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


她是真心渴望做成《朗读者》,也真的全力以赴了。


本来安心的做一个主持人就好,可董卿又一次走出了舒适区。这一次的努力,让她与普通主持人之间有了质的区别:董卿不再是一个只能拿起话筒的人,她可以一人扛起一档节目——主持人、制片人、总导演,全都是她。

人们欣赏董卿的气质,那份优雅端庄,沉着冷静。

用这样一段话形容董卿再合适不过:岁月沧桑,时光荏苒,摧毁的可能是女人的容颜,但时间再无情,也削不去“书女”的风姿,也无法冲淡书香里走出来的女子的雅致和轻盈。

尤其是30岁之后的女人,美人在骨不在皮。

曾经的董卿因为长相不够出众而十分自卑,但是如今的她可以骄傲的证明,老天赋予她的容颜,她从来不以为荣,因为容颜易逝,真正活得漂亮的女人,引以为傲的是她的才情。

人们看到了董卿的才情,被她的优雅所吸引,却没有看到她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和所有绝望边缘的不优雅。

花其艳丽非一时可成,人其才能非一日可积。

董卿的骨子美,是她自己不断逃离舒适区后化茧成蝶的绽放。而在这背后,有太多的泪水和汗水为董卿一个人承受。

但是她还是愿意选择离开自己的安全区,就算四处碰壁,就算粉身碎骨,就算看不到光,她也坚定的走着。

卓越与平凡只有一步之差,而这一步,恰好正是勇敢的迈出安全区的那一步。

安全区固然舒适,可我们还是要记住那句话:所有好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 End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