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盐亭县柏梓镇的梓江河畔竖立着一块墓碑,它属于四川马克思主义宣传鼓动家——袁诗荛。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是四川早期有影响的中共领导人之一,是四川学生运动的著名领袖、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
袁诗荛出生农民家庭,从小跟着祖父读书,在艰苦的年月里,他亲眼看到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平,深切了解农民的疾苦和希望,在心灵上产生了追求光明,反抗压迫的强烈愿望。在学生时期,他满腔愤慨,挺身而出,为学生发言,多次发表演说,带领学生运动。五四运动后,袁诗荛一直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在袁诗荛的奋进过程中,结识了巴金,又也在四川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王右木的带领下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
毕业后,他辗转南充、盐亭、潼川(即三台)任职,也正式成为了共产党员。他开展课外活动,成立学校,办油印刊物《牖觉报》,编写《新三字经》,广泛地宣传革命道理,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激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和斗争热情,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6年春,在成都各界颂扬军长的军民联欢大会上,袁诗荛愤然从中国的现状讲到国民革命的目的和北伐的目的;1927年3月,在“三•三一”惨案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后,他到盐亭、潼川、绵阳等地,向群众揭露蒋介石、刘湘背叛革命的罪行;1927年秋,他在师大附中,讲共产主义的道理,办民众夜校,创办革命图书馆,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反对军阀混战,打倒帝国主义;在川西特委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劣币运动和教育经费独立运动的一次会议上,公然反对军阀袁祖铭,讽刺军人拿虚伪的说教来掩盖事实的真相。
袁诗荛种种作为早已引起反动派不满,即使不幸被捕,他威武不屈,声色俱厉地告诉敌人:“袁诗荛不怕死,革命者杀不绝!”临刑前依旧正气浩然,毫无惧色,显示了中国革命者视死如归的伟大气概。袁诗荛英勇地倒下了,但他的革命业迹永垂史册。人民崇敬他,党怀念他。
(中共绵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宣传科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