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镜头|“魔童”哪吒何以风靡全球

“魔童”哪吒何以风靡全球

——一部中国动画电影刷新票房纪录带来的启示

W020250220491362541393.jpg

2月13日,我国影史首部百亿元票房影片2月13日诞生。 新华社发

对话嘉宾 汪 帆 中国世界电影学会理事、河北影视家协会艺委会主任

当烟熏妆的小哪吒脚踩风火轮冲出国门,中国动画的“新封神时代”是否已经来临?

自大年初一上映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持续燃爆银幕——

这个颠覆传统的“魔童”不仅点燃了中国和亚洲票房市场,更在纽约、悉尼、东京等国际都市引发观影热潮。据权威媒体报道,截至2月18日晚,影片《哪吒2》上映第21天,全球票房(含预售)突破123.19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影史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同时也进入全球影史票房榜前8位,其中内地票房(含预售)超122亿元,持续大幅刷新全球影史单一市场票房纪录,影片海外票房达1099.4万美元,同样表现出色。

2025年,中国电影迎来诞生120周年。站在中国动画发展的坐标系上,《哪吒2》的成功绝非偶然。从《大闹天宫》的民族化探索到《哪吒》系列的全球化表达,中国动画人实现了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的跨越。这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背后,是中国动画在文化传承、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中的破茧成蝶,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

《哪吒2》风靡全球,“魔童”哪吒靠什么震撼观众?其秘诀在哪里?又有哪些深远的启示?

W020250220491396688083.jpg

2月16日,市民在哪吒主题墙绘前拍照留念。近日,石家庄市裕华区“国漫主题墙绘打卡点”出现哪吒主题墙绘,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欣赏,拍照留念。 河北日报记者 贾 恒摄

启示一

文化宝藏+创新表达,让传统神话照进现实

记者:哪吒的故事家喻户晓。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哪吒2》的影片满意度为87.3分,为近两年春节档观众“最满意影片”。为什么国人如此喜欢这个传统神话故事?

汪帆:讲好一个故事,始终是创作的根本。哪吒的故事是一壶老酒,如何酿出新味道,这十分考验创作者。《哪吒2》的成功,无疑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演绎树立了标杆。也再一次提醒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宝库,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中国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界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于民间文学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和艺术性。动画电影《哪吒》系列取材于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哪吒闹海”,具有英雄传奇性质。

《哪吒2》的巨大成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成果,它满足了观众对传统题材现代表达的需求。诚如导演饺子所言:“传统IP能传承这么久,一定有存在的理由和价值。我们把它的价值提炼出来,再结合当下的时代精神,重新创作出一个大家真正相信的故事,希望体现一种时代性。”

神话重构是传统文化资源与当代价值观融合的桥梁。电影主创团队有意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融入剧情和细节中。哪吒与龙宫三太子敖丙本是宿敌,影片却让二人由“混元珠”一分而来,以“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思想重构哪吒与敖丙的宿命羁绊,并将儒家伦理融入李靖夫妇的亲情刻画,非常打动人心。电影里四大龙王的设计参考了故宫龙纹样,“天劫咒”的雷电交织中形成先天八卦阵图,同时将三星堆青铜纹样、敦煌壁画、永定土楼等传统元素融入场景设计,构建出兼具东方神韵与现代审美的“新国风”美学,这些细节让观众瞬间激活“中式审美”基因,点燃他们的共情。

《哪吒2》的成绩充分展现了中国观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信心与自豪。在很多影视从业者看来,这一类展现文化底蕴彰显时代精神的影片,也有望成为当下观众们热衷于见到的主流创作题材,其火爆将带动更多中华文化系列IP逐步崛起。

记者:目前,《哪吒2》海外总票房正在不断飙升,IMDb(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烂番茄”等国外影片评分平台予以高分推荐,收获了海外观众和业内人士广泛好评。《哪吒2》为何能够惊艳世界?为何能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

汪帆:说到底,它的成功就是让观众动心共情、回应现实,这是电影恒久的生命力。创作中,团队结合现实生活的经验,对哪吒的世界观进行新的架构,对其艺术形象、人物性格做出创造性重塑。《哪吒2》之所以能够获得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好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正在于它以超越传统的视角描绘了“自我”与“命运”、“现实”与“理想”的关系,以神话演绎的方式对具有普遍性的当代经验进行了重构和回应。

重塑精神内核,赋予哪吒新的生命力。从上一部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这一部的“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哪吒2》中的哪吒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路径。从“逆天改命”到“守护苍生”,从个人英雄主义到集体责任意识的升华,展现出浓浓的情怀与担当。

匠心独运,制造戏剧冲突。影片中,《哪吒2》中哪吒与敖丙共用一具身体,但二者性格和命运却迥然不同,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组合,让他们在面对强权时能够形成宝贵的联合力量。正如影片所揭示,单靠个人的孤军奋战难以撼动根深蒂固的压迫,只有“不服输”“不认命”才能闯出生存空间。观影者被这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愿意用脚投票、用心推荐。

精心打磨剧本,打破固有叙事窠臼。剧本层面,申公豹的转变、哪吒的成长,均具有角色复杂性,而且影片中所有角色背后都有非常丰富的故事。此外,影片借鉴约瑟夫·坎贝尔《千面英雄》的叙事框架,将“英雄之旅”融入东方神话,既满足儿童对奇幻冒险的向往,又引发成人对命运与身份的思考。这种“向上兼容、向下扎根”的创作理念,将东方哲学与西方叙事理论结合的尝试,在文化传统与适应性改编之间找到了平衡,让《哪吒2》成为跨年龄层、跨国界的大IP,最终成功地打造出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英雄形象。

W020250220491377165890.jpg

2月13日,在沈阳一家影院拍摄的《哪吒之魔童闹海》海报。 新华社发

启示二

极致匠心+技术美学,建构东方审美意境

记者:《哪吒2》全片2400多个镜头,其中特效镜头近2000个,创国产动画之最,堪称国产动画“天花板”。你如何看待动画影片中的这种巨大的技术创造力?

汪帆:如果说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是《哪吒2》打动全球观众的底层逻辑。那么,技术加持则让《哪吒2》通过“视觉化编码”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神话焕发新生。通过最先进的现代技术,把那些充满创意的构思完美呈现出来,是一个巨大考验。而《哪吒2》无疑做到了极致。

《哪吒2》每一处特效,甚至是飘动的植物、烟雾的扩散、植物受到冲击后的摆动幅度等都经过物理模拟,只为呈现最真实的动态效果。片中“虚空裂口”“万鳞甲战场”等场景,经过高精度粒子解算和动态渲染,让观众仿佛置身仙界战场。这种技术打磨画面,让电影美学呈现到了极致。

据我了解,《哪吒2》通过幕后奋战,不断突破特效难关:用2.8亿核小时渲染时长打造出颠覆认知的“水之美学”、申公豹的金属铠甲随形变产生1080块鳞片动态重组、敖丙的万龙甲在战斗中迸发230万片独立动画龙鳞……更具开创性的是团队自主研发“动态水墨渲染引擎”,将传统水墨晕染融入3D动画,耗时一年半完成“两亿角色同屏”的渲染难题。片中锁链特效的物理模拟精度,被外媒誉为“技术奇迹”。

记者:“没有捷径,只有死磕”“做难而正确的事,力就使得更透”……这是《哪吒2》导演饺子说过的话。对此,您怎么理解?

汪帆:我理解的“死磕”,就是“极致的匠心”。比如,漫长的制作过程中,导演饺子的参与始终贯穿全程——完成全片剧本,制定并确认所有创意方案,审核每个阶段性效果,指导并参与配音,提出电影音乐构想……他说,要看看极限在哪儿,这也是动画的想象力之所在,必须给观众看没看过的东西,不然没有新鲜感。甚至为了保证人物形象准确、画面细节完整,全片70%以上的戏份儿他都自己演过一遍,以帮助动画师更精准地捕捉表演的层次感。

还比如,海妖攻击陈塘关的那场戏,锁妖阵下镇压的成千上万个海妖都要戴上锁链,这在视效团队看来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许多人试图说服导演饺子,但最终他回复,电影不是拍给导演看的,是拍给观众看的,只有尊重观众,观众才会尊重你。正是因为饺子始终坚守初心,该片的特效水平不仅达到了中国动画电影特效的最高水平,甚至可比肩世界一流水准影片的视觉特效,从而赢得了海内外观众点赞。

可以说,正是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死磕精神才最终创造了国产动画的新高度。

W020250220491392812069.jpg

2月8日,在位于湘潭综合保税区的湖南桑尼森迪玩具制造有限公司拍摄的“哪吒”系列周边玩具。 作为获得该电影周边玩具的授权生产制造商,该公司正全力以赴投入生产供应市场。 新华社发

启示三

数字化+专业人才,培育动漫产业新质生产力

记者:从去年的3A游戏《黑神话:悟空》到今年的《哪吒2》,年轻的文创产业领军人才不断大显身手。这反映了什么样的趋势?

汪帆:在信息化时代,新质生产力更需要审美与数字化“双重叙事”的主创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讲,导演饺子代表了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必然会出现的人物,《哪吒2》的成功也是必然现象。正如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所说,当一个行业有足够的市场空间,有足够多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时,就会吸引很多优秀人才。

去年,中国首款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爆全球。其制作人冯骥是一位生物医学出身的游戏科技创始人,坚持数年,一鸣惊人。《哪吒》系列的导演饺子,也是一位医学院毕业的高才生。他为了喜欢的事业,放弃铁饭碗,执着于动画创研。他们都是在新时代大潮中成长、崛起的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需要的新力量,无不具备独特的匠心和坚毅的执着。

在《哪吒2》中还闪耀着年轻的河北制作人身影。《哪吒2》公布了138家参与制作的国内动画公司,河北的三河有鱼传播名列其中。这家企业主要工作是建立模型和材质,参与制作了陈塘关被毁前的部分建筑、龙宫遗址建筑、无量仙翁分发仙丹时容器旁边的藤蔓形象以及石矶娘娘的魔镜……电影中的相关片段在网上得到较高的评价。

记者:《哪吒2》堪称一场现象级的文化盛宴。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动画破茧成蝶、向新而行的一次巨大的成功。它会给河北动漫在人才培养、产业培育、营商环境等方面带来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呢?

汪帆:人才需要春风雨露,产业需要土壤和生态。电影业是文化产业,更是高科技产业。3D建模、粒子特效、动态捕捉……哪吒的一杆长枪,不仅刺穿多年来好莱坞垄断的全球票房铁门,还补足了中国电影工业握指成拳、向新而行的精气神。《哪吒》系列的成就映照了产业的成长。而“魔童故乡”成都则汇集了特效、配音等多个环节的“隐形冠军”,释放出“由点带面”的集聚效应。

如何浇灌更多“成长”?成都的实践带来诸多启示:优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多类型的硬件设施满足多样化创作需求;打造高效服务平台,实施跟踪指导,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栽好梧桐树”,给予引进人才安家费、生活补贴,并在设立工作室等方面提供支持,激发创新动力……多向度、全方位补链、强链、延链,能够更好挖掘传统文化宝藏,让沉睡的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作品是立身之本,人才是创作之基。河北动漫起步于上世纪末,有过短暂的辉煌,出品过三维动画电影《麋鹿王》、二维动画电影《西柏坡》、电视动画片《赵州桥》等,荣获过诸多殊荣。由河北省动漫企业与中国动漫集团联合出品的26集三维电视动画片《少年老子》,于2025年元旦期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首播,取得收视佳绩。

河北不乏像陈塘关那样承载着历史文化、神话传说的地方,同样具有跨越时空、跨越地域的恒久魅力。实现创造性转化,需要持续重视人才,需要进一步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这启示我们,要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中追寻创作的源泉,要在燕赵大地丰厚历史文化、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中找素材、找灵感,要携起手来共同构筑新时代的文艺新高峰。

W020250220491382245468.jpg

2月13日,在澳大利亚悉尼一商场拍摄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巨幅海报。 当日,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澳大利亚正式上映。 新华社发

启示四

文化软实力+输出范本,推动更多影视作品扬帆出海

记者: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未来,您有哪些展望?

汪帆:动画电影是超越国界的艺术形式。《哪吒2》火遍全球,其海外征程堪称中国文化“出海”的里程碑。影片在海外上映首周即打破华语片近20年排片纪录,IMDb评分8.3、烂番茄爆米花指数99%。海外观众惊叹于“中式美学的颠覆式震撼”,美国影评人罗伯特·金直言中国电影已掌握“讲好全球故事的钥匙”,《纽约时报》称之为“东方叙事的文艺复兴”。

从“闹海”到“出海”,《哪吒2》票房背后是文化软实力的崛起。片尾参与制作的138家中国动画公司的名字闪烁银幕,那些原本寄希望于国际团队制作的重点镜头,皆由中国这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动画人耗时5年悉心打磨,最终成就了艺术匠心与技术革新,为中国电影产业拓宽了“跑道”。

《哪吒2》是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缩影,更是文化自信的彰显,极大提振了中国电影界信心,显示出动画电影艺术迭代崛起的巨大生命力。从“技术代工”到“标准输出”,从本土爆款到全球热映,影片证明唯有扎根传统、死磕品质、拥抱世界,才能让中国故事成为“世界语言”。

最近,国家电影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刚刚发布的“跟着电影游中国”,正在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鼓风扬帆。我们影视人也要学习哪吒的精神,敢于拼搏,发掘更多“优秀传统文化IP”,扬帆出海,享誉世界。(河北日报记者 龚正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