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时吃稀,忙时吃干;井底刮水,井里冒烟。”这句民谣,说的是山东沂南县后峪子社区的过去。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在村党支部书记梁兆利的带领下,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挖山引水,修路架桥,发展林果种植,把昔日的“干巴村”“光棍村”变成了满山林果的花园文明村。
昔日的“干巴村”,如今变成了满山林果的花园文明村。受访者供图
曾经来后峪子走亲戚,挑担水就是最好的礼物
临沂市沂南县是沂蒙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沂蒙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和沂蒙红嫂精神的诞生地。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被誉为“山东小延安”。
后峪子社区是沂南县的山区村。“闲时吃稀,忙时吃干;井底刮水,井里冒烟。”这句曾经口耳相传的民谣,说的是后峪子人的过去。在村民们的记忆里,如果来后峪子走亲戚,不用带别的,挑担水就是最好的礼物。
今年77岁的梁兆利回忆说,当年,母亲用红纸裹着挂面去提亲,就因为后峪子是有名的缺水村,对方回绝了这门亲事。这让梁兆利暗下决心,一定要引水进村。
今年77岁的梁兆利。王纪辛 摄
为了“摘穷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梁兆利的带领下,村党组织一班人团结带领群众自力更生,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挖山引水、修路架桥,彻底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先后修建水利设施6处,修水渠4000米,铺设输水管道6000米,建成10个蓄水池,总蓄水量达到3.2万立方米。
昔日荒山变成“绿色银行”
村里有水了。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全村所有地块实现自流灌溉,这为发展乡村产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旧貌换新颜的山东沂南县后峪子社区。受访者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为了改变村里交通闭塞情况,梁兆利和“两委”班子决定把修路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这40多年走过来,说起来就是一句话,但是,走过的每一步都非常艰难。”梁兆利回忆说,当时既没钱也没材料,群众对修路的响应也不高。“先从党员户开始,”面对资金缺口,梁兆利卖掉了自己新买的拖拉机,并从家中拿钱补贴。施工期间,梁兆利白天在工地干活儿,晚上和老伴儿提着灯打石料。村民们看到了“领头雁”,纷纷加入其中,几千方石料很快筹齐。
多年来,后峪子整修道路、建设桥涵,水泥路修到地头、通到家门口。同时,绿化荒山2000余亩,告别了“出村没有路、浇地没有水、山上没有树”的历史。
昔日荒山如今已成果园。王纪辛 摄
由村党组织出面,领办成立合作社发展特色林果——帅李种植,由合作社为社员提供育苗、技术、销售服务,注册“阳都帅李”商标。目前,已经发展帅李种植1700多亩,是临沂市最大的帅李种植基地,并通过了有机品牌认证,产品远销到东北三省。仅此一项,户均年增收2万余元,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另外,还先后引进了玩具厂和服装加工厂,吸纳本村劳动力60余人就业。每年可为村集体创收15万元,群众人均增收350元。实现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好媳妇”评选标准不断细分 乡风文明持续提升
一直以来,后峪子社区注重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形成了和谐有序民主的乡风文明新风尚。
为促进家庭和睦,从1991年开始,后峪子社区连年评选“好媳妇”“好婆婆”“五好家庭”,并敲锣打鼓送喜报,多年来,家庭和睦的风尚一直持续至今。
“好媳妇越来越多,评选标准也得变一变。”据梁兆利介绍,为了不断提升乡风文明,近几年,后峪子又把“好媳妇”评选标准细分为“好媳妇”“优秀媳妇”“明星媳妇”三个等级。8年以下的为“好媳妇”,连续8年以上12年以下的是“优秀媳妇”,连续12年以上的为“明星媳妇”。逐步营造了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浓厚氛围。
不光是文明标准不断提升,乡村产业的升级问题也是梁兆利考虑最多的,“还是要靠山吃山,”梁兆利说,“下一步,要完善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我们村住宿、吃饭,感受农村生活,增加农民收入。”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媒体人 王纪辛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