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春林 黄翘楚 文/图
历史上盐茶古道要塞的班卡乡,地处永德县中部,辖区内山高谷深、山脉纵横,交通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基础薄弱等瓶颈长期制约着当地产业的发展。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当地围绕打造大产业、培育新主体、建设新平台的总体部署,从做好“一支火腿、种好“一朵花”、培育好“一个龙头企业”入手,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政策落地见效等方面深度发力,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支火腿”背后的致富经
近日,记者从临翔区驱车赶往班卡乡,采访车沿振清线往大雪山水库方向行进时,天空中飘起了蒙蒙细雨,随之而来的浓雾让能见度不足5米。车辆在连续弯道上前行,采访的路程显得艰辛漫长。行驶一个多小时后,道路两旁的村落开始零星出现,我们进入了班卡乡辖区,此时,太阳正好刺破了浓雾,天空开始放晴。“十里不同天”的境遇,让我们对地处山区的班卡乡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如何在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禀赋的同时补短板、强产业?班卡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在不断改善自身交通设施的基础上,创新养殖模式,有效提升了当地绿色生态产品的产业附加值,成为了老百姓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
在放牛场村委会冷水箐自然村班瑞食品公司厂房内,近8000支火腿扎堆晾晒的场面颇为壮观。“我们的火腿用当地的老品种猪肉制成,不腌不压,当天杀好就挂起来,是真正的生态食品。”放牛场村冷水箐一组组长、班瑞公司副总经理李光平介绍,当地制作火腿的历史由来已久,所需老品种猪肉只有当地产出。为把好的产品推荐出去让更多人熟知,班卡乡与班瑞食品公司进行合作,打造“班卡火腿”区域品牌。建厂一年多来效益良好,最多时晾晒万余支火腿,产值突破500万元。
为做好“一支火腿”这篇文章,助力群众脱贫增收,当地实施了“班卡村老品种猪养殖”项目,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公司垫付资金提供猪种,对地方老品种猪喂养时间、出栏重量进行统一,并完善相关生态养殖技术,以“安全养殖,绿色回归”理念严把质量关。出栏后再由合作社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进行统一回收供给公司进行火腿等延伸产品加工,提升了老品种猪肉的产业附加值,有效助力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我们的老品种猪再也不愁售卖。来厂里工作1年多的时间,经我的手发放给农户的生猪款已突破千万元。”说起火腿给村子带来的改变,李光平笑得合不拢嘴。“以前路难走不说,老百姓很费劲地把生猪背到市场上售卖,还不一定卖得出去。”他表示,如今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都与班瑞公司签订了收购合同,最多时候公司每天要收购50余头生猪,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生活也更有盼头了。
李光平介绍,按养殖农户每户年出栏4头老品种猪,每头200斤、每斤7元、利润40%计算,养殖户仅生猪养殖售卖一项每年就能增收近2000元。同时,公司还与贫困户建立订单、分红、技术培训等连结机制,每年按20万元股金的6%分红给合作社1.2万元,确保当地养殖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朵花”开出的新产业
“一季红花一季烟,既是景观又是钱。”除结合区域特色优势发展产业外,班卡乡以市场为导向,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烟后红花的轮作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
班卡村村民李小柱种植红花已有9年,近年来随着红花市场价格水涨船高,尝到甜头的他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去年我家烤烟种了13亩,红花种了10亩,光这两项收入就将近10万元。”笑逐颜开的李小柱介绍,比起种植烤烟的精细化管理,红花这样的“懒庄稼”在管理过程中要简单得多,而且单产和单价更加稳定。
班卡村党总支书记郭新荣介绍,该村发展烟后红花种植已有10余年,因为近年来红花市场价格不断上涨,老百姓种植积极性很高,目前全村共有红花种植面积5000余亩,按照目前的市场价格,将有20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
“‘烟花’模式的推广,解决了村里的闲人闲田问题,群众只要肯出力,就肯定能够赚到钱。”班卡乡组织委员张金玲表示,班卡乡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特色产业的推广发展中,通过党员的先行先试,有效地带动了周围群众,激活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放马场村委会大平掌自然村党员周子学就是其中最为鲜活的例子。在班卡乡推广工业大麻种植的过程中,周子学积极响应,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率先在自家田地里种下了8亩工业大麻。“只要我种得好,老百姓肯定会跟上。”在他的带动下,目前放马场村工业大麻种植面积已达580余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中获益。
放马场村的特色产业发展不是个案。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海别自然村192户人家在年产200万斤玉米的基础上,走上了种养与酿酒相结合的路子,户均收入已破万元。风吹山自然村村民瞅准了红花种植背后的商机,家家户户都种植起了烤烟和红花,每户种植面积已达10亩以上。三岔沟自然村依托自身气候和光热资源,引进外地优质苹果种苗进行种植,挂果后每亩预计产值可达9000元……
为探索一条适合当地冷凉山区的产业发展模式,班卡村结合海拔、气候、土壤、光热等资源,大力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把全乡划分为三个大的产业带:1700米至2400米海拔带重点规划林、茶、药10万亩产业;1500米至1700米海拔带重点规划万亩烤烟+红花产业;1400米海拔带以下重点规划以甘蔗为主的热带水果产业,因地制宜助推老百姓增产增收。
“一个龙头企业”带富一方百姓
为发挥龙头企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纽带作用,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班卡乡通过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将龙头企业与合作社绑定发展、合作社与贫困户绑定发展、合作社与电商平台绑定发展等形式,充分发挥企业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链优势,有效带动当地群众脱贫增收。
酸木瓜、土鸡蛋、旱鸭肉……记者在班瑞食品电子商城上看到,琳琅满目的土特产均来自班卡乡,绿色生态的食品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培育下,两年前,班瑞食品公司成立。除在生猪养殖和火腿制作等领域下足功夫外,该公司通过积极发展鸡、鸭、鱼养殖以及苹果种植,不断拓展业务范围,带活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依托电商平台真正让山货插上“翅膀”走出去,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户好产品卖不出、卖不上好价格的问题。
以企业带活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班卡乡以投资拉动和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依托引进和培育的龙头企业,助力种植养殖业蓬勃发展。
“过去我们只知道埋头苦干,茶价一直上不去,通过企业组织的培训与学习,我们茶叶的质量和产量提升了,经济效益越来越好。”放马场村芭蕉林上组村民刘三美表示,自家种植茶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一直以来都是“单打独斗”。茶厂和茶企进驻当地后,通过制定标准进一步规范茶叶种植的各个环节,以及树立品牌提升市场份额,自家产的茶叶越来越吃香,预计今年将有近10万元的收入。
班卡乡是优质茶叶的原料基地之一,共有茶园28188亩,人均有茶园1.4亩。为发挥当地资源和龙头企业在科技、市场等方面的优势,今年4月份,中远海运集团捐建的放马场村茶厂正式揭牌营业。建成的茶厂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茶农”的运营模式,由村集体委托给当地棠梨春茶叶公司经营,产权与经营权独立,茶企按固定和浮动两个模式同时给村集体分红,茶厂还可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正在茶厂内挑拣鲜叶的大平掌自然村村民罗小菊表示,自家的夏茶鲜叶采摘后就被茶厂就近收购,不仅方便,价格还比往年提升了不少。此外,自己在厂里上班每月也能拿到1800元的工资,茶叶真正成为一家人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茶厂建成、茶企入驻之后打通了茶叶销路,稳定了茶叶销售价格,老百姓增产增收也有效推动了我们的茶叶产业发展。”放马场村党支部书记杨国伟介绍,通过引进龙头茶企,对基地标准进行制定和对群众进行技术培训,有利于严把“第一车间”质量关。加上茶厂标准化、自动化、清洁化的生产线,以及农残快速检测,产品全过程可追溯等技术,可以大大提升产品的品质,有效地助力茶农增收、茶企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