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要时刻甜美,简直是噩梦

闭上眼睛,试试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些专业权威的形象:导演、建筑师、程序员、企业家……

我相信,大多数人眼前浮现的不会是一群女人。文化赋予我们的刻板印象是如此强大,甚至深入到“闭目遐想”这个层次上。

与20年前相比,今天有更多的女性走进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场域。我们整理了6位现代女性的故事,看看她们如何突破职业的性别壁垒,过上智识丰满的生活,同时对社会规训保持敏感。

女生要甜美

菲比·沃勒-布里奇

黑色幽默横扫电视界

菲比·沃勒-布里奇(Phoebe Waller-Bridge)是一名跨界才女。有她参与创作的剧,口碑几乎都不会差。

她自编自演了英剧《伦敦生活》,赢下最佳剧集、最佳剧本和最佳女主三座艾美奖。女主角外号Fleabag,字面义是指生活一团糟的人。在别人小心翼翼扮演“正常”,邋遢女主勇敢把生活的伤口撕开,用又丧又搞笑的独白,频繁和观众隔空喊话,展露一个女人真实的欲求。

英剧《伦敦生活》第一季海报。

对于“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女性总是受到社会规范和劝解。“女性要时刻保持甜美、亲切和取悦他人,简直是个噩梦。”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菲比吐槽,“我们又被告知,举止得体的女性不会改变世界,也不会引起轰动。”

与其遵从传统规范,不如抓住自身独特之处,成为做出改变的那个人。

随着黑色幽默天赋的展现,菲比拥有更多制造改变的机会。给《嗜血娇娃》(Killing Eve)做主编剧和制片人时,她大胆将原著的双男主改为双女主,突破FBI和杀手都是男性的固有框架。凭借该剧,菲比成为2018年艾美奖最佳编剧提名的唯一一位女性。最近她还获邀加入最新一部“007”电影的剧本创作,以及计划执导自己第一部电影。

英剧《嗜血娇娃》第一季海报。

事业有起色,菲比却不失初心。在广为流传的“Vogue 73问”里,听到记者一个刁钻问题,她会笑着用F字眼怼回去。在艾美奖领奖台上,她直言写作真的很难很苦,自己去颁奖礼的路上还在赶书稿。她甚至会把自己的公司命名为“DryWrite”——灵感枯竭时硬着头皮写下去。

菲比一个人演活舞台剧《伦敦生活》。

她没有讨好任何人,却成了无数人的心头好。“我一直都知道,说出大家都不敢说的东西终会变得有力。” 菲比说道。

女生要矜持

惠特尼·沃尔夫

真·亿万级大女主

惠特尼·沃尔夫(Whitney Wolfe),89年出生,不到32岁。大半个月前,她一手创立的公司Bumble在美国成功上市。随着股价上升,惠特尼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白手起家女亿万富翁。

惠特尼抱着一岁的孩子庆祝公司上市。/ins @WHITNEY

然而,这条创业路并非一帆风顺。大学毕业后,她加入了Tinder创始团队,担当营销副总裁。这款交友软件风靡美国校园的时候,惠特尼陷入人生的暗黑时刻。她说自己被顶头上司多次性骚扰,长期遭欺凌。25岁的她愤而离开,把前东家告上法庭。

与其躲着对手,更好的方式是与它竞争。2014年,惠特尼厌倦男权压制的公司文化,自己创办了Bumble,主打女性友好的社交软件。

Bumble公司员工以女性为主。/Fitz Tepper

她留意到,女性在职场上逐渐掌握占据话语权,但许多聪明美丽的女性,还在等着男人来邀约,在心理上处于被动。“如果我能把它倒过来呢?如果是女性先迈出第一步、先发出信息,会怎么样呢?”惠特尼说道。

在 Bumble 平台上,女士优先。如果女生不主动给男生发信息,配对的男生就会在24小时之后消失于人海。平台上任何身体歧视和性骚扰都是禁止的。短短几年,无数男女喜欢上这款“友好舒适”的软件。截至2020年,Bumble 的全球用户数已超过1亿。

“永远不要否定自己、相信自己、把痛苦转化为目标。” 惠特尼在纳斯达克敲钟后发出感叹。

女生要完美

瑞诗玛·索贾尼

女生要勇于不完美

女程序员是珍惜动物。据Stack Overflow的统计,2018年全球从事开发工作的人群中,女性仅占6.9%。在薪水较高的后端和全栈开发中,男女比例甚至接近18:1。

究竟什么阻碍女孩子做程序员?瑞诗玛·索贾尼(Reshma Saujani)认为一大因素是“完美教育”。

索贾尼曾是一名美国律师,在2012年创办了“编程女生(Girls Who Code)”非营利组织,专门为女性提供在线编程课程。

瑞诗玛·索贾尼要求组织里每一位职员学编程。/Carey Wagner

当男孩子被鼓励要去疯出去闯,大部分女孩子受到的教育是,要完美,举止端庄,成绩拔尖,将来当个兼顾事业与家庭的好妻子。

这种“完美”的驯化,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女孩更怕出错。“我们要社会化地教女孩们适应不完美,要立即开始。”索贾尼在TED演讲中说道。

在学习编程的过程中,人们要从错误中改进自己的程序。这与女性所接受的观念教育往往是相悖的。索贾尼希望女孩们学会勇敢,同时提供“报团取暖”的环境,让女孩们在试错路上不孤单。

“编程女生”活动中学员协作。/Girls Who Code

在美国,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新增职位是其它领域的三倍,但女性在这个领域的比重却不断下降。进不去男性主导的高薪行业,女性只能集中到薪水相对较低的职业。这也意味着女性可能会被科技浪潮抛下。

世界上第一位程序员是Ada Lovelace,数学能力超卓的女性。“女性可以有更多的创新,如果她们被教育要勇敢而不是完美。”索贾尼说道。

女生做不好建筑设计

扎哈·哈迪德

让建筑动起来

2004年,伊拉克-英国建筑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成为普利兹克奖首位女性得主,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单独获得这项“建筑界奥斯卡”的女性建筑师。

她的作品充满奇思妙想,满眼是梦幻又令人着迷的线条,突出都市建筑的繁复特质。她坚信:“没有曲线,就没有未来。美学中最重要的不是对称,而是动感。”

直到2016年骤然去世前,她为中国留下了一系列“永恒的流动曲线”,包括广州大剧院、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长沙梅溪湖大剧院等伟大建筑。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机场指挥部

建筑设计从来是男人的天下。据统计,世界100强建筑事务所中,仅有6997名女性建筑师,占雇用建筑师总数的28%。

扎哈的女性身份叠加移民身份,更让其难上加难。1994年,扎哈的设计获得英国卡的夫湾歌剧院方案的一等奖。由于她的肤色和性别,地方的反对最终推翻了方案。她本人设计生涯第一个剧院类作品,到十六年后才落成于遥远的广州。

广州大剧院。/官网

哪怕做出作品,女性的贡献也长期被忽略或低估。在41年历史的普利兹克奖得主中,共诞生过48位建筑师,其中只有5位是女性。不过,仍有一些女性,正在克服社会偏见,不愿仅仅做“好的女建筑师”,而是努力做“好的建筑师”。

阿塞拜疆阿利耶夫文化中心。/Hufton+Crow

对此,扎哈给予的建议是:“有时候,女性认为自己不得不揽下所有的活:工作、家务、照顾孩子……但是要做的实在太多了。所以你必须尽早意识到,一个人不可能完成一切,你必须信赖他人来帮助你实现你的愿景。”

女生画不好少年漫

吾峠呼世晴

热血无分性别

日本漫画《鬼灭之刃》,仅2020一年就卖了8000万部,连续两年销量超过《海贼王》。同名剧场版的日本国内总票房超过《千与千寻》,夺得日本电影史票房第一。

作者吾峠呼世晴,一直保持神秘低调。去年底网络疯传吾峠老师是女性,有网友顿时粉转黑,作品负评也随之增加。当前最大热的漫画家,难逃日本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

日本漫画主要分为少女漫和少年漫,其中少年漫的读者多为男性,素有“男性的想法只能由男性作者来画”的偏见。有女漫画家出道时,曾被同行警告“女生画少年漫很恶心”,不得不取一个男性化的笔名。

其实,在日本漫画史上,早有许多以男性笔名出道、后期公开女性身份的大师级作者。《钢之炼金术师》的作者荒川弘,可能是日本最著名的以男性笔名创作的女性漫画家。

如果有人认为女性不能胜任逻辑严密的推理漫画,那么应该看看佐藤文也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如果有人觉得女性作者只会装萌卖腐,就看看大岛司的《足球风云》吧。如果还有人认为女性没有幽默细胞,反手把尼子骚兵卫的《忍者乱太郎》甩过去。

是的,以上提及的漫画作者,全是女的。

说到底,“少年漫”和“少女漫”的分类设定,本就容易使作者和读者都陷入二元性别的错觉。随着少年漫画界的女性读者和漫画家越来越多,也许这一分界终将日益模糊,涌现更多性别包容的作品。

女性美就是白瘦幼

安妮·莱博维茨

折射多元的女性美

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可能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摄影师。

在50多年的职业生涯里,她用细腻的洞察力和精准的视觉呈现,创作了无数经典。早年,她以拍摄约翰·列侬拥吻太太大野洋子而一举成名。拍摄几小时后,列侬就被枪杀了。

1981年1月号《滚石》封面。/网络

从《滚石》杂志转投《名利场》杂志后,莱博维茨为《人鬼情未了》女主黛米·摩尔拍摄全裸孕照,绝美神态重新定义了女性美的标准。

1991年8月号《名利场》封面。/网络

她更以一天10万美元的薪酬为英女王拍摄官方肖像,并指挥女王取下王冠以配合拍摄。从早期的郁郁不得志到后来的披荆斩棘,莱博维茨在当代摄影圈已取得不可撼动的位置。

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安妮·莱博维茨

1999年,莱博维茨在思想家苏珊·桑塔格的提议下,为200名不同职业和阶层的美国女性拍肖像照。随后出版的《女性(Women)》摄影集,堪称一份千禧年之际的视觉人类学大纲。七年后,她启动《新女性(New Women)》项目,焦点扩展至全球女性。

Facebook COO、《向前一步》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安妮·莱博维茨

横跨世纪的拍摄,使她见证了女性的时代变迁。“今天的女性自信多了。”莱博维茨发现,“强大的女性在1999年几乎见不着。过去女性较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如今则更多是做自己。”

Girl Power是什么?

Girl Power,不是要女人活得像一个男人。如果我们仔细审视某些“成功”的女性,会发现她们绝非亦步亦趋地模仿男性的言行举止。她们往往极富创造力,将通常被用来削弱女性权力的符号象征,转而为自己所用,化作前行的动力。

Girl Power,不是要把女性和男性对立起来。无论是在技术经济,还是文化创作领域,任何一个性别的才能没得到充分发挥,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难以容忍的浪费。正如伍尔夫所言,真正优秀的创作,应该是超越性别意识之上的。

Girl Power,是要带来改变的契机,在观念上,更在行动上。“你无法将女性轻易置于一个已经被男性化编码的架构里,你必须改变架构本身。而改变架构本身就意味着以全然不同的方式来思考权力(power)……我所构想的权力的新定义,是一种‘产生效用’、为世界带来某种改变的能力、以及被认真对待的权利——无论是作为个体还是作为一个整体。”英国古典学家玛丽·比尔德在《女性与权力》中写道。

但愿在可预见的将来,人们不用在乎性别、种族、年龄、信仰、经济收入、社会地位等各种附加在自身上的标签,而是作为一个生存的个体,每个人都能勇敢做自己,不受外界的压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