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3月1日,江苏发布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作出建设“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未来五年勾画出“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发展蓝图。
“一中心”: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
《纲要》立足深入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新要求,充分展现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在争当表率方面,我们立足改革、开放和创新互促并进,延伸拓展提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大力建设科技强省、制造强省和开放强省,塑造高质量发展整体竞争优势,引领和支撑全国面上发展。”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李侃桢说。《纲要》提出,要深化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加快建设科技强省。近年来,江苏十分重视抓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强化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新,重点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取得了明显进展。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3.2万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6.1件。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未来网络、高效低碳燃气轮机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孵化器数量居全国前列;数字经济规模超过4万亿元。但也应看到,当前的科技创新能力与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战略科技力量还存在短板弱项,关键核心技术与“卡脖子”问题突破仍需长时间努力。在此背景之下,江苏把科技创新置于规划各项发展任务之首。“旨在突出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创新模式,注重战略科技力量培育,打造关键环节抗冲击能力体系,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李侃桢说。
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过利平表示,为实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这一目标,江苏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深化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人才价值实现机制“三大改革”, 推进构筑区域创新高地、重点产业技术攻坚行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四大重点任务”,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省。
“一基地”: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江苏最大的资源是创新资源,最大的优势是实体经济,打造制造强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江苏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的又一大战略抓手。《纲要》提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力争在产业集群建设、市场主体培强、产业创新融合、基础能力夯实等方面形成新的突破,积极打造世界级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制造强省。
“《纲要》既突出了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培育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更强调了质量、效益和安全的统一,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提升江苏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位势和能级。”李侃桢说。纵观整个“十三五”,江苏无论是制造业的经济总量,还是发展质量,都取得了积极成效,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产业体系和全国规模最大的制造业集群,30条优势产业链整合效应不断显现,两化融合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江苏省工信厅二级巡视员周毅彪分析,中国进入了发展新阶段,世界也面临大变局。我们现在的产业竞争是全产业链的竞争,是价值链的竞争,也是整个产业生态的竞争。在这种格局下,江苏的制造业应有更高的目标,做出更快更好的调整,所以要坚持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不动摇。“未来五年,江苏将全力打造具有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链,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江苏制造民企名牌,构建低碳清洁可持续的绿色制造新体系,塑造错位协调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周毅彪说。
江苏多地已发出铿锵动员令,助力率先建成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新晋“万亿俱乐部”的南通,提出勇当全省“两争一前列”排头兵。“南通将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部署要求,重点聚焦‘3+3’主导产业全力攻坚、招大引强,加快推动船舶海工产业重点向高端化转型、高端纺织产业全链条提档升级、电子信息产业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进一步提高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度、强化新材料产业龙头型项目引领作用、促进新能源产业优势提升,力争到‘十四五’末,实现重点产业产值规模翻一番。”南通市市长王晖说。
“一枢纽”: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
江苏《纲要》一个突出亮点,就是在“十三五”“一中心一基地”基础上,延展提出“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充分放大比较优势,支撑引领全国面上发展。《纲要》提出,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努力成为东西双向开放、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桥梁,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加快建设开放强省。“一中心一基地一枢纽”定语皆为“全球”“国际”“世界”,蕴含着通过推进高水平开放实现这一建设目标的战略思路,也是江苏开放型经济加快从“体量优势”向“质量优势”、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转变,建设开放强省的具体部署。
在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张二震看来,以开放的思路、市场的办法集聚和配置各类要素,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才能建成“一中心”,“一基地”是稳固国内循环重要地位、增强在国际循环中带动能力的重要基础,建成“一中心一基地”,客观上就会形成“一枢纽”。另一方面,建设“一枢纽”也为“一中心一基地”建设提供了全球先进要素的支撑。双向开放枢纽,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是“一中心”“一基地”的源头活水。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高端要素来去方便,进出自由,畅通无阻,才能成为枢纽,才能提升要素配置的全球影响力,才能成为走向国际循环的重要通道和有力支点。
回顾艰难而又不平凡的2020年,江苏作为开放大省,交出一张靓丽的成绩单:对外贸易稳中提质,达4.45万亿元,居全国前列。一般贸易占比达到53.4%,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比提高至26.9%。国际产能合作不断深化,中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建设扎实推进。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成效显著。
以江苏“一带一路”强支点与自贸区建设城市连云港为例,该市积极构建双向开放格局,培强动力厚植优势。去年,自贸区建设国家、省改革试点任务实施率达95%;中哈基地物流量、国际班列实现大幅增长,中亚回程运量全国首位;实施“一带一路”12个境外投资项目;实际利用外资8亿美元,疫情之下外贸进出口保持正增长。
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起点,江苏省商务厅副厅长倪海清表示,《纲要》有关对外开放一个重要判断,就是江苏对外开放进入高水平开放、制度性开放的阶段,一个重要抓手就是积极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为了实现目标,江苏将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深化东西双向开放,从优化全方位开放战略布局,加快外资外贸提质增效,赋能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三方面精准发力,推动开放强省建设。
倪海清进一步解读:在优化全方位开放战略布局方面,重点是拓展双向开放新空间、塑造开放发展新优势、高标准建设中国(江苏)自贸试验区;在加快外资外贸提质增效方面,重点是推进外贸创新发展、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在赋能开发区创新提升发展方面,重点是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全面增强体制机制活力。
【来源: 发展战略和规划处、中国经济信息社江苏中心,作者:钱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