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 至少这一点做得很对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爆火的影片,相信最近就算你没在电影院看过,也必然在朋友圈及各大媒体刷到过。

《哪吒之魔童降世》,这部爆火的影片,相信最近就算你没在电影院看过,也必然在朋友圈及各大媒体刷到过。

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虽然大部分是“国漫之光”、“颠覆、搞笑又感动”等正面词语,但也因为它颠覆了传统故事里哪吒“剔骨还父,析肉还母”的情节,所以也有人认为“失去了内核及深度”。

不过,任何一部作品的翻拍和再造,都是在前作的基础上的再创新,包括《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及其他哪吒相关的影视作品所依照的文本,《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故事,也并非最初版本,而是长期以来,民间对早期哪吒故事的创新。

并且,这些再创同样很颠覆,甚至更厉害。因为它们活生生把哪吒的国籍,从外国变到了中国;并将之从一个佛教故事,变成了一个道教故事。

喵喵喵?

你说哪吒是一个歪果仁?

这怎么可能?

怎么会这个亚子?

是的没错,哪吒最早就是一个外国人,我们简单分析一下他的名字,就能看出不少端倪。

首先,“哪吒”这个名字可以说是非常特别的,因为这两个字,本身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而在中国传统习惯里,名字通常不会是一些毫无含义的字,大部分还寄托着父母的期望。

同时,这两个字都是口字旁(“哪”有时也写作“那”),跟古代翻译佛经中的“唵、嘛、呢、叭、咪、吽等”非常相像,和“咖啡”、“喇嘛”等外来词汇也十分类似,浑身上下充斥着浓浓的“古代翻译腔”气息。

再有,我们在称呼哪吒的时候,从来不会带上他的姓氏。根据《封神》和《西游记》,哪吒的姓氏是李,但却从来没人叫他“李哪吒”。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称呼别人的时候,有时也会将姓氏省略,可全名肯定也会同时使用,而“李哪吒”这一叫法却从来未见。

通过以上几点对他名字的分析,我们大概就能猜到,哪吒最早就是个外国人

哪吒最初的人设,是一个佛教的护法神,出身自印度,梵文名叫Nalakūvara(或Nalakūbala)。

他爹是北方毗沙门天王,也就是今天佛教四天王里的多闻天王。他的工作,则是站在他爹旁边帮他爹端着宝塔,同时负责大大小小的安保事项。

另外,根据早期佛教的“官方设定”,他长相并不好看,不是丸子头、娃娃脸的小正太,而是一个表情凶恶,一脸不爽的“忿怒相”男人。

比如在敦煌的一些壁画里,他就长这样:

所以据此来说,《哪吒之魔童降世》至少在一个方面,契合了哪吒最初的人设,那就是

他的长相(最后变帅那里不算)

那么,哪吒是如何变成今天我们心目中辣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形象呢?

哪吒故事的转变

存在有两个维度

一个是他的身份(国籍),随着毗沙门天王逐渐衍变为了唐代军事将领李靖,从印度佛教神祇变为中国本土的神祇;另一个是他的相貌,由原本凶恶的护法,变为了可爱的顽童形象。

关于哪吒的记载,目前可见比较早的资料可追溯至唐代。如初唐时期长安大兴善寺的不空和尚翻译的《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真言》:

“其(北方毗沙门天王)塔奉释迦牟尼佛。教汝若领天兵守界拥护国土。何(呵)护吾法。即拥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离其侧。”

毗沙门, 是梵文Vais′ravana 一词的音译,按照意译则是多闻、普闻等等。他是佛教中四大天王之一,住在须弥山之北,所以是北方天王。哪吒,就是毗沙门的三儿子。

毗沙门天王图

在唐代,毗沙门信仰非常兴盛。这一信仰起源于西域,后来慢慢传入中土。在当时人眼中,他是护法、护军、护国等等的守护神。他的形象,通常身披甲胄,脚踩地神或夜叉,右手持戟,左手托宝塔,因此人送外号“托塔天王”。

后来,可能是由于毗沙门有守护军队、平乱安防的人设,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将他和隋末唐初的著名大将李靖等同了起来。“托塔天王”成了“托塔李天王”,这个天王的国籍,也慢慢地从印度变到了中国。

甚至到了后来,很多人已经搞不清楚所谓“毗沙门”到底是啥了,以为是天庭北侧的一道门,而李靖是负责镇守这道门的大将,所以被叫做“北方毗沙门(守)李(门)天(大)王(爷)”

随着毗沙门天王变成了中国人,他儿子也自然而然地随着父亲“移民”到了我国。

哪吒形象的另一个转变,则是他逆龄生长,从一个凶狠的大叔变成了可爱的顽童。

其实,按照早期佛教经典的记载,哪吒虽然是一个凶恶的护法神,但他在人间现身的时候,偶尔也会化为“童男身”。

而可能是由于他凶狠的壮汉形象与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相差太大,同时他被人熟知,完全是因为有一个超级红的爹,他在人们心目中一直被当作“儿子”(没骂人),所以他的真身,就逐渐被认作是一个少年形象了。

到了宋元时期,许多故事中的哪吒就是以少年的形象出现;明清时期的戏剧里,他的童男形象就更是被确定了。

明清时期哪吒画像

随着哪吒的形象从“外国凶恶大叔”转变为了“中国可爱男孩”,哪吒相关的传说故事也逐渐变得本土化、鲜活化。

将哪吒的故事完善并形成系统的,无疑是成书于明代的《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一般认为是由小说家许仲琳编著的。所谓编著,一方面是将已有的故事进行整理,一方面也加入了自己的创作。

许仲麟的哪吒故事可谓匠心独具。他首先是将大量已有的哪吒故事进行了整合,并丰富了许多之前没有的细节——比如,他给哪吒的两个哥哥都排了字号,金吒和木吒。

再其次,作为一个道学的“脑残粉”,他将哪吒故事完全从一个佛教故事,转变为了道教故事。他赋予了哪吒“灵珠子”转世的身份,并搞了个“太乙真人”给哪吒当师傅。

03版动画片《哪吒传奇》里的太乙真人

还有,在《西游记》里,将哪吒复活的是如来佛祖,而在《封神》中,却变成了太乙真人。并且他复活哪吒的时候,虽然用的全是荷叶、莲花等常见的佛教“食材”,但“烹调方法”却非常道教化:

真人将花掰下瓣儿,铺成三才,又将荷叶梗儿折成三百骨节,三个荷叶,分上、中、下,按天、地、人。真人将一粒金丹放于居中,法用先天,气运九转,分离龙、坎虎,绰住哪吒魂魄,望荷、莲里一推,喝声:“哪吒不成人形,更待何时!”(取自《封神演义》第十四话)

《封神》中关于类似的创作和改动还有很多,《封神》完全地将哪吒故事由佛转道,并极大地丰富了故事的细节。而也正是因为《封神》的改编,哪吒的形象得以丰富具体,才有了我们现在认知中活泼可爱的小哪吒。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