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取得瓜岛战役的胜利后,麦克阿瑟和哈尔西麾下的陆海军部队在所罗门和新几内亚战场上稳步推进,逐步孤立了日军在南太平洋上最大的据点——拉包尔,然而距离东京依然遥远,而且在麦帅眼中首要的目标是光复菲律宾。美军需要开辟新的反攻战场,加速战争进程。1943年秋季,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海军上将决定尝试人类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进军:以中太平洋上星罗棋布的岛屿为跳板,越过浩瀚的大洋向日本帝国的腹地跃进!中太平洋攻势的起点被选在偏远荒凉的吉尔伯特群岛(Gilbert Islands),而在其中一座名叫塔拉瓦(Tarawa)的珊瑚环礁上,美军陆战二师将遭遇其军史上最为艰难血腥的一战。
“电流”行动
美军中太平洋攻势的核心目标是夺取马里亚纳群岛(Mariana Islands),以此为基地可以切断日军通往南方前线的补给线,并利用B-29轰炸机群攻击日本本土。但是,日军在马里亚纳外围的很多群岛驻军建垒,以为屏障,包括南侧的加罗林群岛(Caroline Islands)、马绍尔群岛(Marshal Islands)以及东南方的吉尔伯特群岛,需要一一攻克,而位于最外围的吉尔伯特首当其冲。美军的基本战术是首先夺取一座拥有或适于修建机场的岛屿,获得陆基航空兵的掩护,再向下一个目标跃进。因此,吉尔伯特群岛中唯一拥有机场的塔拉瓦环礁就成为美军必须拿下的首要目标。
■ 塔拉瓦环礁在太平洋的位置,这里是日本在太平洋上最偏远的前哨之一。
美军进攻吉尔伯特群岛的行动代号为“电流”,计划于1943年11月20日实施,在所罗门群岛经历战火洗礼的陆战二师将负责夺取塔拉瓦环礁,同时陆军第27步兵师将占领北侧的马金环礁,总兵力约35000人,并得到海军战舰和飞机的强力支援。整个战役的重中之重是登陆塔拉瓦环礁中的机场岛——贝蒂欧岛(Betio)。为了打日军一个措手不及,美军选择从环礁泻湖一侧登陆,主要登陆滩头位于贝蒂欧岛的北侧。
■ 在登陆前夕,陆战队员们在研究贝蒂欧岛的地形。
■ 塔拉瓦环礁全图,贝蒂欧岛位于环礁西南角,是唯一建有机场的岛屿。
日军也很清楚贝蒂欧的重要价值,因此重兵设防。贝蒂欧是一座典型的珊瑚礁岛,东西长不过3200米,南北最宽不过730米,日军沿岛屿走向修建了机场跑道,而机场周围的地区几乎全部被日军构筑的各类永备和半永备防御工事所包围,整座岛屿已经被完全要塞化,配置了包括203毫米岸炮在内的数十门轻重火炮、上百挺轻重机枪以及14辆坦克,所有射击诸元都预先标定,毫不夸张地讲,就算日军炮手闭着眼睛都能打中目标。日军工事利用粗大的椰木和大量珊瑚沙构筑,异常坚固又十分隐蔽,能够抵御重磅炸弹和大口径炮弹的轰击,在滩头和浅滩设置了大量抗登陆障碍。此外,日本人还有一个天然盟友,即环绕环礁的珊瑚礁盘,由于美军情报人员错误地预测了登陆日当天的潮汐情况,导致登陆艇因为水位过浅而难以越过礁盘,这个错误将迫使许多陆战队员冒着弹雨涉水登岸。
■ 塔拉瓦战役的双方指挥官:美军陆战二师师长朱利安·史密斯少将(左)和日军塔拉瓦守备队司令柴崎惠次少将(右)。
守备塔拉瓦的日军部队包括海军第3特别根据地队、佐世保第7特别陆战队、海军第111设营队等单位,连同工程部队在内约4800余人,大部分兵力都集中在贝蒂欧岛。守备队司令柴崎惠次海军少将于1943年9月到任,他出生在兵库县,海兵43期毕业,在舰艇和岸上基地都有服役履历,算是位两栖战专家。时年49岁的柴崎正值壮年,经验丰富,颇具野心,在1943年5月刚晋升少将,干劲十足。他深知在偏远岛礁作战的凶险,但他决意让美军在贝蒂欧的滩头流尽鲜血!在他的强力督促下,日军在几个月时间里将塔拉瓦建成为中太平洋前线首屈一指的坚固前哨,柴崎狂妄地宣称:“美国就算派100万大军花100年也攻不下塔拉瓦。”
■ 战斗结束后,一名陆战队员在一门被摧毁的日军140毫米岸炮前留影。
■ 今日位于贝蒂欧岛南岸的日军混凝土堡垒遗迹。(作者提供)
血染礁盘
1943年11月20日,由斯普鲁恩斯中将指挥的美国海军第5舰队兵临吉尔伯特,这是当时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仅大小航母就多达17艘,要知道仅仅一年前,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曾经沦落到仅剩“企业”号一艘航母可用的窘境,而现在性能优越的埃塞克斯级航母已经开始批量服役,并在此后的战役中不断刷新着最强舰队的记录。
■ 在塔瓦拉战役中被美军炮火击毁的日军203毫米岸炮。
美军舰队在黎明之前接近目标,贝蒂欧岛上威力最大的4门英制203毫米岸炮向美军开火,进而演变成日军岸炮与美军“科罗拉多”、“马里兰”号战列舰之间的对决,结局毫无悬念,在美军406毫米重炮的轰击下,4门岸炮中的3门被打哑,剩下的一门也无法准确瞄准。值得一提的是,4门重型岸炮中的3门仍保留在贝蒂欧岛上,只有一门炮保存比较完好。令人惋惜的是,这些珍贵的遗迹几乎被埋没在垃圾堆里,事实上贝蒂欧的所有滩头都垃圾遍地,塔拉瓦的卫生环境十分堪忧。
■ 保存至今的203毫米岸炮,其右侧已经垮塌的基座上曾经安放了另一门同型岸炮,注意炮台基座前的垃圾堆。(作者提供)
■ 另一门炮管被炸断的203毫米岸炮。(作者提供)
■ 上两图是岛上保存最完好的一门203毫米岸炮,这门炮在美军登陆期间持续射击。(作者提供)
在炮战和空袭后,美军舰队开始了持续三个小时的火力准备,向这座弹丸小岛倾泻了成吨的钢铁和炸药,浓烟烈火吞没了整座岛屿,大多数目睹了炮击场面的人都认为在那种炮火下岛上没有什么生物还能活下来。然而,事实恰恰相反,炮击声势虽猛,却效果不佳,只摧毁了少量比较明显和突出的工事,大部分日军士兵和武器都隐藏在地下,未受损伤。当美军炮击平息后,日军纷纷从掩蔽处迅速进入阵地,准备迎击靠近滩头的美军登陆部队。
■ 岛上残留的被完全炸毁的日军双联装127毫米高射炮阵地。(作者提供)
■ 美军登陆贝蒂欧岛的示意图,登陆区选在岛屿北岸,西岸的绿滩为预备登陆区,注意岛上的机场位置以及密集的工事群。
上午9时,已经在礁湖内集结完毕的首批登陆部队——陆战二团和陆战八团乘坐LVT登陆车和希金斯艇(LCVP登陆艇)向贝蒂欧岛进发,登陆滩头自西向东分别为红一、红二和红三(Red 1、Red 2、Red 3)。
第一波登陆部队乘坐的LVT实际上是一种两栖履带式运输车,它能够轻松地越过珊瑚礁盘将部队直接送上滩头,但是这种车辆最初并不是作为战斗车辆开发的,即便是临战前进行了强化,其防御能力依然贫弱,甚至连轻武器火力都难以抵挡,结果很多LVT在靠近海滩之前就被日军的轻重机枪和平射炮打成了筛子,或者变成礁盘上的一团火球。若论太平洋战争中日军在狭窄正面的火力密度,恐怕没有哪场战役会超过塔拉瓦。
■ 登陆部队在塔拉瓦环礁外海完成换乘后,乘坐登陆艇向环礁泻湖进发。
■ 在贝蒂欧岛滩头被击毁的一辆LVT两栖车,这种车辆缺乏防护,易被摧毁。
侥幸达到海滩的LVT在匆匆卸下登陆兵后急忙退回海中,但真正能够返回出发海域的车辆少之又少。那些登上海滩的陆战队员同样遭到日本人无情的屠杀,海滩上子弹横飞,没有任何遮蔽物,每一秒钟都有人倒下,滩头极为混乱,部队建制也被完全打乱,幸存的陆战队员只能躲避在一道由椰子树干修筑的海堤下获得片刻喘息,但被彻底压制在那里,无法向日军纵深推进。
■ 保存至今的美军LVT两栖车。(取自瓜岛战场,作者提供)
■ 贝蒂欧岛上陈列的日军75毫米高射炮,在平射时对登陆舟艇威胁很大。(作者提供)
后续攻击波遭遇的损失甚至比第一攻击波更严重。由于LVT数量不足,大部分登陆部队只能乘坐登陆艇,此时错估潮汐的恶果开始呈现,正处低潮的礁盘水深不足一米,大多数登陆艇尚未抵达海滩就搁浅在珊瑚礁上,陆战队员只能弃艇涉水,在齐胸深的海水中顶着炮火龟速前行,几乎成了日军的活靶子。幸存的LVT尽可能地将触礁的登陆艇上的陆战队员转运上岸,但日军的炽烈火力将大部分LVT打得遍体弹孔,无力航行。同时,美军轰炸和炮击在礁盘上留下的弹坑也变成另一个陷阱,一些背负沉重装备的陆战队员不慎踏入弹坑而被活活溺死。由于损失惨重,后续登陆一度暂停,等到涨潮后才得以恢复。
■ 一艘满载物资的登陆艇向贝蒂欧岛海岸前进,附近的海面上可见一艘被击沉的登陆艇的残骸。
■ 这幅画作表现了塔拉瓦战役中陆战队员从搁浅的登陆艇中跳入海中,涉水登岸的场面。
■ 今天在塔拉瓦环礁的泻湖内还能看到当年沉没的登陆艇的残骸。(作者提供)
幸存的陆战队员小心翼翼地借助登陆艇和LVT残骸的掩护,推开水中一具具漂浮过来的尸体,艰难地向海滩挺进。他们的靴子早已被锋利的珊瑚割出道道裂口,他们的背包浸透海水,重若千钧,时刻都可能把他们拖到水底。他们不知道长官在哪里,熟悉的战友在何处,也看不到敌人的身影,但他们依然紧握着武器向海滩前进。陆战队员以超凡的勇气穿越了已经被鲜血染红的礁盘,在三处登陆滩头站稳了脚跟,准备下一步行动。
■ 被压制在海堤后方的陆战队员和一辆冲上滩头的LVT。
■ 今天的贝蒂欧岛上仍沿着海岸线修筑有海堤,当年的海堤与之类似,但是更厚更高。(作者提供)
滩头苦战
在三个滩头中以红一滩的情况最为险恶。这处海滩呈U形,几乎面对三个方向的日军火力的夹击,迫使在此登陆的陆战二团先头部队只能向右侧转移并寻找掩护,与另外两处滩头的联系被切断了。陆战二团L连连长米切尔·赖安少校将滩头上的散兵游勇组织起来,索性沿着海滩向岛屿西岸推进,竟然成功抵达了美军计划中的绿滩,那里因为海岸长度不足而被美军参谋们作为预备登陆场,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当三处红滩已经被鲜血浸染而变成名副其实的红滩时,绿滩的抵抗力度要轻微得多。赖安抓住战机,在海军炮火的支援下成功地在贝蒂欧岛西北角建立一处桥头堡阵地。
■ 贝蒂欧岛西北角的战场航拍,可见海岸上停着数辆LVT和登陆艇。赖安少校的部队就是在这里建立了桥头堡阵地。
■ 今日从红一滩右侧拍摄的海岸,可见海岸呈U型,使得登陆部队陷入三个方向的火力夹击。(作者提供)
■ 红一滩与绿滩的交界处,这里的沙滩上遍布垃圾。(作者提供)
今日的红一滩和绿滩的污染情况尤为严重,我们几乎是时刻注意脚下才走完了这两处海滩。不过,当初的战场也绝不洁净,只是不同于如今遍地的塑料瓶、废袋子和排泄物,那时陆战队员们需要避开的是海滩上比比皆是的残肢断臂和痛苦哀嚎的伤员。
■ 塔拉瓦战役的高清彩照:登上贝蒂欧岛滩头的陆战队员们在战斗间歇进行休整。
红二滩和红三滩的分界线是一条深入礁湖的木制栈桥。战斗爆发之初,一支美军突击队就拔除了栈桥上的日军火力点,此后很多涉水上岸的美军士兵都试图得到栈桥的掩护,至少可以避免受到两侧火力的夹射,但日军也注意到这一点,将火力集中到栈桥底部,使得栈桥周围的海水皆成血红。
■ 今日贝蒂欧岛的水泥码头,在二战时仅有一座木制栈桥。(作者提供)
■ 从远处眺望红二滩头(照片左侧的平直海岸)。(作者提供)
■ 被码头与红二滩隔开的红三滩,这里的环境相对好些。(作者提供)
战斗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继续龟缩在海堤下无疑是坐以待毙,退回大海更加无法想象,只有继续向前才有生机。此时,亲临一线的陆战二团团长大卫·舒普上校挺身而出,率领陆战队员们翻过海堤,向日军阵地发起冲锋,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样的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最终陆战队员成功地占领了日军的第一道防线,巩固了登陆场,舒普上校因为卓越的勇气和指挥而荣获荣誉勋章。
■ 塔拉瓦战役的高清彩照:陆战队员们翻过海堤向岛屿腹地挺进。
■ 陆战二团团长舒普上校在贝蒂欧岛上的指挥部,他是塔拉瓦战役中4位荣誉勋章获得者之一。
美军的进展还要归功于及时抢滩增援的坦克。第一批试图登岸的6辆M4“谢尔曼”坦克中有3辆陷入海底弹坑里动弹不得,其中一辆的残骸至今还半沉在水中,剩下的3辆坦克攻上滩头,以直瞄火力摧毁了不少日军火力点,同时以钢铁躯体为陆战队员们提供掩护。不过,它们的结局并不比海中的同伴更好,最后也被障碍物困住或被日军击毁,它们还意外地与日军坦克发生了交战,一辆M4的炮管甚至被日军九五式坦克的炮弹打坏而失去射击能力。通常来说日军的薄皮豆战车是无法威胁到美军坦克的,而这辆M4却比较倒霉。当然,大部分日军坦克都被打爆了。
■ 在贝蒂欧岛上被击毁的美军M4坦克。
■ 在战斗中陷在礁盘上而被遗弃的美军M4坦克,摄于战斗结束后。
■ 当年被遗弃在海中的M4坦克的炮塔今日依然可以看到。(作者提供)
当天下午,红二滩和红三滩的美军成功地推进到机场边缘,但受阻于几处日军大型混凝土堡垒的炽烈火力,只能就地转入防御,待次日继续进攻。当夕阳的倒影映衬在礁湖上,已经有5000名美军登岸,但其中1500人非死即伤,投入战斗的135辆LVT中有90辆已经无法使用,美军的损失远远高于预期。
■ 贝蒂欧岛上被击毁的日军九五式轻型坦克,背景中还可以看到美军的LVT。
入夜后,陆战队员们坚守在匆忙挖掘的散兵坑里,那些参加过瓜岛之战的老兵都见识过日军夜袭的厉害,登陆首日的夜晚才是最令人紧张的。此时,登岛的美军只占据了两处不大的桥头堡且依旧混乱,相当疲惫,如果日军组织大规模的夜袭,很可能将滩头的美军一举歼灭。然而,这一夜除了零星的交火外居然相当平静。原来,在当天下午的战斗中,日军最高指挥官柴崎少将将自己的碉堡让出来作为野战医院,在转移指挥所的途中被美军舰炮火力击毙,日军部队一时间失去了统一指挥,也因此错过了夜间反击的良机,这可能是日军赢得战斗的唯一机会。
■ 上面三张图是当年作为柴崎指挥部的大型混凝土堡垒,虽然弹痕累累仍屹立不倒。(作者提供)
柴崎的指挥部堡垒今天依然矗立在一座摩门教堂旁边,外墙上布满弹痕坑洼,记录着昔日战斗的惨烈,但建筑整体几乎完好无损,可见当年日军为了加强防御可谓下足了血本。
艰难决胜
11月21日清晨,与军舰恢复联系的登陆部队在炮火支援下从三处滩头全面出击,逐渐扭转了不利的战局。赖安少校指挥的混成连在一个小时内占领了全部绿滩,作为预备队已经在登陆艇里漂浮了一整晚的陆战六团得以在绿滩顺利登陆,并迅速肃清了岛屿西部,开始向南岸进发。
■ 今日贝蒂欧岛西岸,也就是陆战六团登陆的绿滩。(作者提供)
■ 贝蒂欧岛上遗留的日军钢制掩体,用钢板制成,可以移动。(作者提供)
红二滩和红三滩的情况较为复杂。日军在两处滩头的接合部修建了坚固的混凝土工事,并增设了不少机枪,火力稠密。陆战队员只能在己方机枪和炮火的掩护下,步步为营,缓慢推进,一处接一处地清除日军碉堡和火力点。部分美军从日军阵地的间隙渗透过去,迅速穿越机场抵达岛屿南岸,从而彻底割裂了日军的防线。尽管顽固的日军仍然在堡垒中进行着疯狂的抵抗,但美军的胜利已经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 在塔拉瓦战场上快速前行的陆战队员。
今天在红二滩和红三滩后方的位置还留存着几处日军大型混凝土堡垒。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堡垒大多没有射击孔,显然在设计之初并非作为射击阵地,而是用于保护通信、电力设备和指挥部,它们都构筑得十分坚固,很难被炮火摧毁,即便经历了数十年的风雨侵蚀,依然完好。在其中一座堡垒中,当地人发现了日军的柴油发电机,后来经过基里巴斯海员培训中心学员的简单修复,这台老式发电机居然恢复了工作。
■ 红三滩后方用于容纳发电机的水泥堡垒(上)和被修复的日制发电机(下)。(作者提供)
塔拉瓦之战进入第三天时,残余日军仅剩数个孤立据点还在负隅顽抗。最后的扫尾战斗毫不轻松,因为每一名日军士兵都拒绝投降,决心战斗到死,并在前往地府之际拉上更多的美军陪葬。陆战队员们必须彻底检查每一处掩体和碉堡,依靠手榴弹和炸药包杀死可能潜伏其中的日本兵。
■ 一位手持步枪,胸前挂满手榴弹的陆战队员在喝水,这是塔拉瓦战役中陆战队员的经典形象。
在红三滩后方有一座微微隆起的土丘,日军在此构筑了三处掩体,包括一个土木火力点、一个大型半地下掩体和一座混凝土堡垒,大约200名日军据守与此阻挡了美军两天之久。11月22日,陆战队工兵排长亚历山大·邦尼曼少尉率领一个21人的爆破队向这处坚固据点发起进攻,他身先士卒逼近到堡垒入口处,连打带炸,击毙了大量守军,并带头冲上了堡垒顶部。末日将近的日军冲出堡垒疯狂反扑,邦尼曼少尉在击倒三名日军后中弹牺牲,之后被追授荣誉勋章,他带领的爆破队在战斗结束后还剩13人,那座土丘后来被美军命名为“邦尼曼山”(Bonnyman Hill)。
■ 陆战队员们攻上日军堡垒顶部的现场照片,其中右数第四人就是邦尼曼少尉。
战至11月22日下午,贝蒂欧岛大部分地区都已经掌握在美军手中,仅在岛屿狭长的东端和某些据点中还有日军残存,不过数百人而已。根据本人的实地观察,贝蒂欧岛的东端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掩体堡垒,如果日军坚守到最后一刻,仍会使战斗延长数日并造成美军更多的伤亡。然而,自知死期已到的日军士兵不愿意在堡垒中被活活炸死、烧死或窒息而死,他们决定给这部血腥的戏剧制造一个高潮式的结局。
■ 遗留在贝蒂欧岛东端的日军工事残迹,这样遗迹在岛上遍地皆是。(作者提供)
11月22日晚间,苦战三天的陆战队员们在阵地上休息,为攻克岛屿东端做准备。就在此时,老兵们突然听到了曾经让他们倍感惊悚的喊声:“Banzai!”(日语“万岁”)这是日军发起自杀冲锋的信号,突如其来的进攻让一些初次上阵的陆战队员惊慌不已,部分日军冲进美军阵地与陆战队员展开了残酷的肉搏战,幸好停泊在海岸附近的美军战舰接到了“请求支援”的信号,马上发射照明弹照亮战场,随后用密集的炮火将进攻的日军轰得粉碎,最终有数十名陆战队员在万岁冲锋中牺牲,而日军丢下了上百具残缺不全的尸体。
■ 塔拉瓦战役的高清彩照:在海岸边休息的陆战队员们。
11月23日凌晨4时,日军故技重施,但高度警惕的美军随即全力开火迎击,血肉之躯毕竟难敌钢铁,狂热的精神力量终究不能挽回败局,塔拉瓦之战中日军最后的有组织抵抗在美军强大的炮火下烟消云散了。当23日的太阳升起时,美军占领了岛屿东端,仅遇到轻微抵抗。已经在战火中颤栗了三天的贝蒂欧岛重归平静,只是偶尔响起几声枪响,来自于搜寻残敌的美军或开枪自杀的日军。
■ 在掩体内饮弹自尽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员。
后记:昂贵的教训
塔拉瓦战役的枪炮声终于沉寂了,但战斗的惨烈程度和伤亡损失远远超出美军的预计,在滩头和礁湖中漂浮着众多美军士兵的尸体,随着海浪上下起伏,而整座岛屿上到处弥漫着人肉烧焦和腐烂的恶臭,令人作呕。
■ 战斗结束后的贝蒂欧岛海滩上尸横遍野,战斗的惨烈和伤亡远超预期。
当塔拉瓦战役的影响和伤亡数字传到美国国内,舆论一片哗然,各路媒体纷纷指责尼米兹的决策,阵亡官兵家属更是言辞激烈地将尼米兹称为“杀人犯”,连麦克阿瑟都趁机煽风点火,试图让华盛顿放弃中太平洋攻势,全力支持他在西南太平洋的进攻。关键时刻,瓜岛战役的英雄,已经升任陆战队总司令的范德格里夫特将军对尼米兹表示了支持,并向民众解释塔拉瓦之战的胜利是陆战队员浴血奋战的结果,也是中太平洋跃进的第一步。
■ 战斗结束后从空中拍摄的贝蒂欧岛海岸,无论岸上,还是海中,都密布弹坑。
塔拉瓦之战给美军留下了无数珍贵的教训:这是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首次攻击日军坚固设防的珊瑚岛礁,通过塔拉瓦之战,美军学会了岛礁登陆的作战要领和摧毁坚固阵地的技巧,开始大量配置火焰喷射器,全力改进和生产LVT,延长炮火准备的时间,加强对目标海域天气潮汐情况的收集等等,所有这一切都将在随后的马绍尔群岛战役中得到回报。
■ 今日竖立在贝蒂欧岛上的纪念碑,铭记了陆战二师在塔拉瓦的浴血奋战。(作者提供)
然而,漫步在塔拉瓦战场上,笔者以为世人应该从中得到一个更珍贵的教训。在这场仅仅持续了76小时的战役中,有超过1000名陆战队员和近5000名日本兵在这座渺小的珊瑚岛上失去了生命,而今天居住在贝蒂欧岛上的总人口都不如这个数字多。在战争面前生命的价值已经被贬低到可以轻易牺牲,和平远比大部分人想象得更为宝贵。
■ 战役结束后,美军在贝蒂欧岛上修建了阵亡官兵公墓。
影视推荐
推荐记录片:《随陆战队员在塔拉瓦》
推荐理由:这部放映于1944年的战时宣传记录片由路易斯·海沃德执导,时长仅20分钟,全部取材于陆战队战地摄影师诺曼·哈奇在塔拉瓦前线的实拍镜头,展示了陆战二师攻占贝蒂欧岛的全过程,真实呈现了陆战队员的英勇和牺牲,也记录了战场的残酷和恐怖,在美国国内反映后引起了剧烈反响,美国公众首次真切地了解到前线将士面对的危险和苦难,使得拥军热情异常高涨。这部记录片在1945年的奥斯卡奖评选中获得了最佳记录短片奖。
■ 《随陆战队员在塔拉瓦》的影片片头。
■ 《随陆战队员在塔拉瓦》的宣传海报,描绘了陆战队员与日军肉搏的场面。
■ 《随陆战队员在塔拉瓦》中的镜头:一名陆战队员用步枪向日军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