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谱法的意义
这一次
但愿我们能明白
什么是古典音乐
记谱法:音乐思想得以记录和实现的基础
如果没有日臻完善的音乐记谱体系,那么各种研究与探索都不可能实现。曾重点强调过,古典音乐的历史本质上是书面音乐的历史,那么音乐技巧和记谱法的发展也必须是相辅相成的。记谱法不仅记录了新的音乐思想,也是后者得以实现的基础。起初,记谱法主要用于记录圣咏旋律,是种辅助记忆的手段。当时,有经验的歌手需要掌握上千首圣咏,最早的记谱法就是为了帮助歌手记清楚每首需要演唱的圣咏。一系列的记谱符号,或者说这种记录早期音乐的纽姆谱(neumes)其实包含的信息很有限,没有五线谱,也没有制式音符,不可能记录精确的音高、音程,只能用些简单符号来记录大致旋律框架和词句轮廓。
“纽姆”(neumes)这个词来自希腊语,意思是“呼吸”。早先,一个纽姆就是一口气可以唱完的短句;后来,用纽姆来指代表示一个短句符号。现存最早的例子可以追溯到9世纪,想必这个记谱体系形成时间可能更早些。像音乐发展历史一样,地理位置不同,记谱法起源与发展也必定丰富多样。在这个过程中,节奏记谱法逐渐兴起,进而演化为今天所熟悉的五线谱体系。先是著名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僧侣圭多(Guido Dapos;Arezzo)完善了四线谱,为后来五线谱的发展奠定基础。
圭多一开始使用不同颜色来标记谱线和音高,后来改为使用字母符号标记来表示C调和F调的谱线。这也就是现代谱号,即每条谱线前的音调符号起源。圭多通过线条和线条间的空隙标记精确音高,且从那时起至今未变,还为每一个音高取名。当时有一首流行的《圣约翰赞美诗》(Ut queant laxis),前六个短句恰好起始于连续的音阶:C、D、E、F、G、A。于是,圭多从每个短句起始拉丁文音节中分别抽取了一个名字来代表上述音阶:ut、re、mi、fa、sol、la。这些音阶唱名一直沿用至今。
后来兴起的节奏记谱法对复调音乐变得越来越不可或缺,因为复调音乐必准确标记节奏,以确保各个声部都保持和谐一致。人们在中世纪发展出了一种复杂的“捆绑”系统,将音高绑定于隐含的节奏联系中,尽管这套系统看起来和现代记谱方式很不一样,令现代表演者和学者很难解读,但它仍然是今天使用的记谱系统的重要基石。在素歌中,音调与节奏是由歌词决定的。所以器乐要获得独立地位,首先就要有一套更为抽象的节奏记谱系统。从马肖到若斯坎,历经漫长岁月,一种依靠记谱系统使声乐完全脱离歌词本身,使作品成为复杂、精妙且纯粹的节奏艺术的记谱法终于趋于成熟。
编/茶茶斑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