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云昆/文
孔林楷木可以制杖,可以制笏板、笔者已另文描述。
孔林楷木也可以制棋枰,敲之声甚响而不裂,故宜棋也;可以制枕,孔子是圣人,圣人无梦,故以孔林楷木制枕,可以高枕无忧;其木多瘿瘤,可以制高档工艺品。孔林楷木还可以生菌,其嫩芽可以代茶,晒干后可以做菜;孔林楷木所结之种子又可以榨油,可点灯、可食用。
正因为孔林楷木有那么多的用途,所以地方官吏及孔氏族人伐木制器以赠他人,地方百姓则对孔林楷木各取所需。孔林中楷木资源日渐匮乏。
不过,清朝时便有明白人在考虑孔林楷木的种植问题了。
清初曾任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的魏裔介在其所著《兼济堂文集》中收录了他的一文《与孔圣裔书》,文中写道:“恭惟老先生台台洙泗,渊源古今文献。某潜心笃志,仰止有年。何日不东望瞻依,思一覩宫墙之为快乎?词林霁庵,家学甚深,克缵箕裘。樗朽偶于暗中摸索得之。岂敢言九方臯之识,而令族孙自是青云伟器也。承恵楷木,此圣林嘉树,海内楷模,某之求此,非但为树也,亦庶几覩树思林,因林思圣,而衍圣教于一脉耳。鲁赵六百里,俨若同堂也,可胜感谢。至于喜髙躁而忌卑湿,与梧桐同其性情,又赐真种子一包,从兹軿山槐水之间,莫非嘉防之所,广被流传后世,足为美谈,种植之法并求园叟口传,秋冬之交,尚容耑役往领,若杖履登堂则俟之他年耳。”
魏裔介以朝廷大员的身份举荐孔府族人孔霁庵入翰林院。其后,当时的衍圣公为报答他的举荐,将孔林楷木树苗并赠种子一包送给他。此文系魏裔介收到礼物后致衍圣公的答谢信。
魏裔介举荐孔霁庵事发生在康熙九年(1670年)。转年,也就是康熙十年(1671年),魏裔介致仕还乡务农。他“家居十六年,躬课稼穑,循行阡陌,人不知其为故相也。”(《清史稿》)。
看得出来,衍圣公所送的树苗和种子,是魏裔介主动要的。为了在家乡能够种植孔林的楷木,魏裔介还专门向园丁仔细了解了楷木的习性,他带回去的树苗和种子肯定会派上用场。
魏裔介是直隶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他的家乡属赵地,曲阜属鲁国,他认为“鲁赵六百里,俨若同堂也。”既然曲阜孔林能长楷木,他的家乡也一定能长。
魏裔介将孔林楷木引种至家乡的目的是为了“覩树思林,因林思圣”。
魏裔介入仕在清初,身为朝廷重臣,内赞政典,外筹军务,皆中机要。其在国计、民生、吏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举荐的孔霁庵,名兴釪,后官至御史、陕西潼南道。
据《陕西通志》载:“孔兴釪,曲阜人,康熙庚戌进士。十九年,任潼商道。甫下车即赴畧阳,督造运艘运粮阳平关,调度得宜,不劳民而事集。岁大饥,兴釪罄囊籴粟,计口散赈,全活甚夥。潼民多丛奸健讼,兴釪廉得之,立寘於法,葺学宫,建义学注释。”
由此看来,魏裔介没有推荐错人。自魏裔介举荐孔霁庵之后,有清一代,孔子后裔才学卓著者,得以直接入翰林院。
只是不知道,今日的柏乡是否还保有当年魏裔介种植的孔林楷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