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膜性肾炎反复,中西医结合蛋白尿指标稳定,中医如何治疗?

膜性肾小球肾炎简称膜性肾炎,通常又叫做膜性肾病。一般指的病理穿刺时,行病理活检可以见到大量的免疫复合物在肾脏的脏层上皮细胞弥漫沉积,形成一层薄薄脂膜,把整个肾小球包绕起来,导致肾脏固有细胞的病变。

临床上表现为蛋白尿、水肿,一般尿常规检查发现有大量的蛋白尿,有的会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有大量的蛋白尿,蛋白尿的定量>3.5g/24h。白蛋白是低于30g/L,临床上肾病综合征会比较多见,有的会伴有严重水肿,包括下肢水肿、眼睑水肿,有的会有心包腔、胸腔积液,经过病理活检诊断。

临床膜性肾病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10%,占成人肾病综合征的20%~30%,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少见。本病好发于35岁以上,男多于女,可原发,也可继发于SLE、恶性肿瘤、乙型肝炎。约80%的患者有肾病综合征表现,30%~40%的患者有镜下血尿,极少出现肉眼血尿,病程进展缓慢,肾功能减退发生较晚。大约40%~60%的患者可合并肾静脉血栓。采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治疗,晚期大多无效。但如果病理显示早期患者激素类药物治疗有半数可缓解,约25%的患者可自行缓解。

北京联科中医肾病医院中医专家张振忠表示,膜性肾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饮食上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多摄入动物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类食物。根据症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伴随水肿者使用利尿剂,伴随高脂血症者,严格控制血脂、使用降脂药物。伴随高血压者,使用降压药。有部分患者需要抗凝治疗。中医治疗主要是服用些具有疏风散寒、宣肺利水、化湿消肿等功效的中药,减少尿蛋白。

女子膜性肾炎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用中药后尿蛋白等指标稳定

患者xxx,女,51岁,河南郑州人。既往有高血压多年,股骨头坏死1年多,白内障1年多。2019年春天,一次偶然感冒,出现疲劳乏力,尿中出现大量泡沫,尿颜色发红,到当地医院就医,检查发现尿潜血(++),尿蛋白(++),被诊断为肾炎,用激素类西药治疗后好转。

2021年2月患者肾炎复发,到医院就医,做肾穿刺活检,提示膜性肾炎。继续服用激素类药物治疗,服药几个月时间症状没见改善。大约半年后出现双下肢、双脚肿胀,继而出现心慌、心跳、害怕、失眠、腰酸等症状。听说中药可以治疗肾病,于是想用中药治疗。

2021年9月患者到一家中医医院就医。西医依据症状表现与检测报告诊断为膜性肾炎、高蛋白血症。中医询问患者的病情,治疗情况,患者自述症状,纳可,大小便可。中医看患者舌苔,舌红、苔厚腻,脉滑数。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中医诊断为水肿病,辨证为湿热下注、浊瘀阻塞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西药降血压,控制症状,中药调理五脏各个器官的机能。中药西药联合治疗1个月,复查尿潜血、尿蛋白、尿素氮、血压等指标全部恢复正常。出院后患者继续服用中药,在医生指导下激素逐渐减量,定期复查,节制饮食,合理作息,加强运动锻炼。

11月30日到医院复查,腿脚肿消失了,睡眠良好,各项指标稳定,股骨头病也有很好改善。

医生表示,膜性肾炎临床非常常见,中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蛋白尿。多数患者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出现“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也容易出现血栓栓塞病,如下肢静脉血栓、肾静脉血栓等。中医治疗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加肾脏血流,预防血栓形成,更利于肾功能保持稳定。

患者临床诊断为膜性肾病,是原发性肾病综合症的一个病理类型,也就是肾小球上皮细胞病。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如蛋白尿、水肿、尿颜色浑浊等。如果发现这些临床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确诊。

中医如何治疗膜性肾病?

中医专家张振忠认为,中医可治疗膜性肾病,但应根据具体情况辨证施治。对于较严重的患者,应考虑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可减轻膜性肾病的临床症状,同时,可促进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效果,中医治疗可有效地减轻患者出现的满月脸、水牛背以及毛发增多等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膜性肾病大部分是免疫介导的疾病,早期积极治疗,增加免疫抑制剂的使用,绝大部分可治愈。但仍有少数肾性膜病患者,即使通过积极治疗也不能治愈,或治疗有效后,又复发,而复发过后再进行治疗,效果比初始治疗效果更差。虽然不能治愈,通过肾脏替代治疗,可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不影响其生活质量。

膜性肾病在临床上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为主,药物可以分为中药和西药,如果患者病情比较轻,症状表现不明显,在中医的指导下,可以适当的进行中药治疗。如果患者病情比较重,已经出现了相应的症状表现,或者处于病情的急性发作,应及时进行西医治疗,待病情稳定后用中药辅助治疗。

(东方红星,文/李烈,医师/张振忠;约1800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