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云涌三八线之四

四、惨遭痛击

从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结束到联军发动“圣诞攻势”之前的这二十天,对于朝鲜战争的走向是具有历史性决定意义:交战的双方都处于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事实上双方采取的都是以退为进的战略。不同的是志愿军是战略性主动后撤,而联军则是迫不得已的战术性后撤;相同的是双方的后撤都是为了蓄势待发,为尔后的前进做准备。此外,志愿军突然后撤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白天一般无活动自由,且易遭敌联合兵种袭击。美兵一营占有相当野战阵地时,我即有数倍兵力四面包围,一晚仍难解决战斗。白天飞机、大炮、坦克和汽车增援,常使我包围部队伤亡很大。”(注1)这句话是对其时朝鲜战场,敌我双方实力上差距的真实反映!简单地说,志愿军大部队白天很难活动,对于所包围的敌军,白天只能用小部队防守——既要防止内敌的突围,又要阻击外敌的救援。由于美军地面炮火及轰炸的绝对优势,其难度可想而知!如果三个夜晚无法歼灭包围圈中的敌军,很可能就会功亏一篑!

抗美援朝一次战役中,西线联军在一次战役时投入的兵力不算大:共计韩军四个师(第一、六、七、八师),美军两个师(二十四师和骑兵一师)及英军二十七旅和美第一八七空降团,地面兵力约八万多人。作战损失约一万五千人,但大部分都是韩军——美军等只伤亡不到四千人。随着英军第二十九旅和土耳其旅等其他国家军队陆续开进朝鲜战场,又将原位于南面美第九军团的两个师(第二、第二十五师)调上来,西线联军的地面兵力将达十七万多人,加上东线的美第十军团,总兵力达二十五万多人!还掌有绝对的空中和海上优势,麦克阿瑟可谓是气冲牛斗胆气豪——五千分之一的仁川登陆都赢了,还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其赢得胜利!?当然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时东线美第十军团的推进,并未遇到大的麻烦。另外综合美方的有关回忆及战史等资料记载,驱使麦克阿瑟继续向鸭绿江推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在威克岛与杜鲁门总统会面时信誓旦旦地做了保证——这应该也是他最重要的心理动机——“朝鲜的冲突是赢定了,而中国共产党参加战争是不大可能的。”(注2);“将军保证说,如果任何中国人进入朝鲜,他们肯定地面临灾难,但是他认为他们不至于尝试那样的蠢事。”(注3)如果不坚持继续进攻占全朝鲜,岂不说明他前面的判断与说法,都是荒诞不经的胡说八道吗?!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其时的麦克阿瑟虽然谈不上“知彼”,但至少对美军自身的战斗力还是很清楚的,按理说如果没有大的失误尚不至于战败,更不用说后来的一败涂地!可惜麦克阿瑟此时的头脑已完全被不切实际的念头所主宰,盲目地认为凭借巨大的空中和炮火优势就能解决战场上的所有问题。于是继续沿用之前东西两线、钳形攻势的老战术——只是根据其时战场态势的变化,做了相应的调整而已。

麦克阿瑟不肯改变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平壤陷落后,朝鲜的政府及残余部队分为两路撤往两个方向:一个是沿清川江上游,退至江界一带——江界西北侧约三十公里处是与中国辑安隔江相望的满浦津,江界周围地区山势险峻,几乎无路可走。这里曾是抗日时期朝鲜游击队的主要据点,朝鲜政府及其残余部队的大部分都撤到这一地区;另一个方向是从清川江下游的安州,沿西海岸撤向西北的新义州。新义州位于鸭绿江入海口处,江对面就是中国的安东(现已改名为丹东)。这一带虽然地势较为平坦,不利于防守,却是与中国联络的主要通道——鸭绿江大桥就在这个地带。放眼整个中朝边界,只有从鸭绿江口上溯至满蒲津这一段江面,具备有利于大部队出入的渡口——志愿军实际渡江的三个地点也都在这一地段。从满蒲津继续往北一直到图们江,全都是不利于大部队行动的高山峻岭,况且从惠山再往北的朝鲜地形,则越来越窄——像是一个天然的牛角尖。

深谙战争精髓的麦克阿瑟当然会充分利用朝鲜北部的地形,展开其雄心勃勃的“圣诞攻势”:以西线的第八集团军所部为主力,仍然分三路向新义州至楚山推进:美第一军团为左翼,沿西海岸向新义州方向推进;新调上来的美第九军团为中路,由泰川、朔州向昌城、碧潼一带推进;韩第二军团为右翼,目标是碧潼以北的楚山,攻占楚山后转向满蒲津。东线以美第十军团三个师及韩军两个师,同样分成左中右三路:右翼韩第一军团两个师进抵清津;中路美七师由利源进至惠山。这两路会合后,可将整个牛角锁死——切断退缩在江界的朝鲜残余部队继续向北的退路;左翼美陆战一师沿长津湖一路推向西北——这条路线通往朝鲜最后的根据地江界,这是麦克阿瑟挥出的一记致命的右勾拳!占领鸭绿江边的满蒲津,就可与西线右翼的韩第二军团会合。如此一来,整个朝鲜就基本被麦克阿瑟踏在脚下——朝鲜战争将以胜利宣告结束!可惜的是,麦克阿瑟打得只是他个人的如意算盘——战争的棋局是由双方各自来博弈的!所以到头来,他期盼的胜利女神没有出现,而失败的魔影却悄然而至。

麦克阿瑟的这个自以为是的计划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高耸入云的狼林山脉横亘在东西两线之间——天然形成近百公里的巨大缝隙,这就意味着东西两线在地面作战中,无法互相支援和配合。联军西线总指挥沃克就此曾向麦克阿瑟提出建议,将美第十军团由长津湖南下至熙川附近,以保障第八集团军右翼的安全。沃克将军之所以要提出此建议,显然与之前遭遇的打击有关——上次韩第二军团在志愿军攻势面前未抵挡几个回合即败下阵来的惨象,沃克将军显然是难以忘怀的!但麦克阿瑟将军却听不进不同意见,认为既然联军被狼林山脉隔开不能构成相互联系的战线,敌人也同样会被这个山岳地带隔开,况且又将美第九军团调上来参与进攻——西线进攻兵力得到了显著加强,所以麦克阿瑟拒绝了沃克的要求。

但仔细斟酌,更为合理的解释是麦克阿瑟拒不认错——如果将美第十军团由东线调往西线,岂不是说他先前的部署是荒谬、错误的?!元山、利原的登陆都是瞎折腾!?更何况麦克阿瑟颇有些瞧不起沃克,认为他只是个头脑简单的“蠢人”。如果当时麦克阿瑟采听从和采纳沃克的意见,其时朝鲜战场大概是会呈现出这样一种态势:东线韩军的两个师配属部分美军,在黄草岭以南采取守势。由于这一带都是丛山峻岭,没有重炮的志愿军九兵团对采取守势的联军,很难一举拿下——即使抵挡不住,也可迅速得到西线联军预备队的及时援助。而西线联军便可集中七个美军师、四个韩军师及英军两个旅、土耳其军一个旅,加上其他配属部队共约二十余万兵力,同时向鸭绿江畔推进。其时位于第八集团军右翼的,将会是美第十军团而不是韩军第二军团。而由于妙香山以南都是纵贯山脉,德川、宁远一带地域狭窄,摆不下三个军的兵力——志愿军无法向这一地区增大兵力。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向南穿插碰上的,很可能是美第十军团所部而不是韩第二军团!美陆战一师等三个美军师强悍的战斗力,显然不是韩军三个师可以同日而语的——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二军,显然不可能像后来打韩军那样快刀斩瓜、摧枯拉朽!那样的话,联军即使不能取胜但至少不会招致后来的惨败!朝鲜战争的历史,很可能会因此被改写!

考虑到仅阅读文字,很难对实际的战场态势能有直观的感知,还是先来参阅一下其时的战场态势图,以便加深理解:

上面这张1950年11月28日—12月1日的清川江作战示意图,是由美第八集团军制作的。为更加清晰起见,再上一张中方二次战役西线作战截图,供比对、参考。

请注意两图之间的异同。(图片取自网上)

1950年11月24日上午,麦克阿瑟在其作战部长雷特及其亲信情报部长威洛比等官员陪同下,乘飞机来到朝鲜前线视察他亲自拟定的“圣诞节攻势”。大概是放心不下,听完汇报又由沃克将军陪伴来到安州美第一军团司令部,当面听取军团长米尔伯恩及第二十四师查奇师长的报告。听了喜忧参半的报告后似乎还是有些疑虑,于是在返航时命令飞行员飞向鸭绿江口,然后沿江东岸向北飞了一段。沿途从舷窗向下眺望,看到的尽是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山川大地河流,看不出有大部队活动的迹象。麦克阿瑟似乎感到没什么放心不下的,然后告诉飞行员掉头,直接飞回了东京。回到办公室看到参联会前述那份电报,随即便傲慢地电告华盛顿,他不可能因“胆怯”而改变想鸭绿江进攻的计划,几乎与此同时,向全世界宣布“联合国军”总攻势已开始发动的消息。

麦克阿瑟从飞机舷窗向下张望。(图片取自布拉西《朝鲜战争-故事与图片》)

根据志愿军总部的战前部署,第二次战役分为东西两个战场:东线主要由志愿军第九兵团负责,任务是围歼美陆战一师先头两个团,斩断联军钳形攻势的“右爪”,保证志愿军西线作战的胜利。西线是此次作战的主要方向,先打弱敌——首先歼灭西线敌军右翼韩军第二军团的第七、八两师,打开战役缺口后,趁势南下威胁美第八集团军的侧后,制造整个战役扩张结果的战机。具体部署是在正面各军的积极配合下,第三十八和第四十二两军围歼位于德川、宁远地区的韩军第七、八两师。得手后,第三十八军由球场渡河,向宁边、博川插进;第四十军协同第三十八军向宁边、龙山洞攻击前进。第四十二军则于清川江东岸,寻敌侧翼退路予以攻击。

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是于十一月十五日,由球场洞向北转移至金谷德山、狼虎岭、兄弟峰一带山区的。遭到彭德怀痛骂的梁兴初回到军部后铁青着脸一语不发,十一月十六日在球场东鹤首岩召开的军党委扩大会上,传达完彭总对三十八军的批评后,主动作了检讨并承担了责任。其实梁兴初心底里是非常不服气的!这位打铁出身、三零年参加红军的军长严格说来在同级将领中资历不算老,却是实打实靠着战功一步一个脚印升到一军之长的。三十八军首任军长李天佑升任兵团副司令后,他被林彪、罗荣桓由四十七军调任第三十八军军长。三十八军原为东野一纵,在整个解放军中都是响当当的主力。此次因入朝第一仗没打好遭到彭德怀的痛骂,还是这位虎将人生中的头一遭,尤其是那句“什么主力?屌主力!”和“如果下次打不好,军长要撤职,部队要取消番号”斥责,更是深深刺痛了梁兴初的心!三十八军的师长和团长们,得知军长在志愿军总部遭到彭总痛骂的消息后,也都陷入深深自责和巨大压力之中。因此三十八军上下都憋了一口恶气,发誓要在二次战役中为三十八军挣回荣誉来!当听到志司韩先楚副司令要安排四十二军一个师配属三十八军攻打德川之敌时,梁兴初等立刻斩钉截铁地讲打德川之敌三十八军包了!见韩先楚有些疑惑,梁兴初加了一句:“我们保证吃掉德川之敌!”(注4)

左起:梁兴初、刘西元、江拥挥。(图片取自网上)

11月25日一大早,韩七师第三团和第八团分成左右两路,向志愿军阵地展开进攻,但由于遭到志愿军的顽强阻击,进展十分缓慢。中间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的一一二师突然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分别攻击韩七师及其左邻的美二师第三十八团!韩七师师长申尚澈急忙命令预备队第五团投入战斗,三个团一齐向志愿军进攻部队进行反击。战斗大约进行了一个小时左右,志愿军进攻部队被韩军“击退”。此时韩第二军团为加快第七师的进攻速度,填补第七师和第八师之间结合部的弱点,将预备队的部分兵力调了上来,同时命令韩六师第二团向丰田里(宁远西北五公里)发起进攻。韩第二军团的企图是,攻占德仁峰、神奇峰和三巨里、百岭川一线,作为下一步的出发阵地,然后与美二师所部协同北进,夺取柔院镇至熙川一带地域。至25日傍晚,韩七师推进至德川以北的牛岘洞、项谷山一线,由于所辖三个团都已投入战斗,只留下一个营作为师预备队。而韩八师推进到宁远以北的丰田里、凤德里、松日德山、麻撞里和直里一线,其预备队第十六团进至龙德里,保护该师侧翼的安全。就在韩第二军团还在做着北进美梦之时的当晚,志愿军的铁拳雷霆万钧般砸了下来!

11月25日下午五时天刚刚黑下来,志愿军第二次战役打响全面!美第八集团军左翼第一军团遭到志愿军部队的反击,担任阻击美二十四师的志愿军第五十军,一边命令第一四九师加强第四五零团,向窜踞定州、纳清亭之美二十四师的一个团进攻,一边命令第一四八师(欠第四四三团)切断泰(川)博(川)公路,防止美二十四师及英二十七旅的西援。但正如前文所说,志愿军第六十六军头天的反击有点儿过猛,其右路韩一师在泰川西南遭到反击后,被迫退回到原先的出发地立石附近,在得到美第十高射炮团的掩护后,韩一师在这一带防守了三天。几乎与其同时,位于美第八集团军中路的美第九军团,也遭到志愿军部队的迎头痛击!沿九龙江两岸向云山进攻的美第二十五师,遭到突然打击后蒙受重大伤亡,其时该师主力正在渡江——有的部队刚刚过江、有的则还在江面上,因此很快便撤了回去。

处于右边、沿清川江两岸向熙川进击的美二师就没那么幸运了,其沿西岸北上的第九团战斗群,突遭志愿军第四十军两个师的三面夹攻,被打得晕头转向难以招架;而沿江东岸进击的第三十九团战斗群,则遭到志愿军四十军一一九师和三十八军第一一二师的痛击!美二师师长劳伦斯·B·凯瑟尔少将,不得不从预备队第二十三团中抽出两个营,投入到第九团战斗群右翼,将第二工兵营增援到其左翼,这才勉强稳定住了战线。而第三十九团战斗群随着志愿军第一一二师的南下,也暂时抵挡住了志愿军第一一九师的攻势。实际上志愿军西线其他各军的进攻还是有所保留,在等待三十八军和四十二军打垮美第八集团军右翼、穿插到美第八集团军主力的后侧背时,再展开最后全面攻势。

最悲惨的打击,落在了美第八集团军右翼的韩第二军团头上!发起攻击的是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和第四十二军。最早遭到痛击的是位于最右边的韩八师,遭到志愿军第四十二军的痛宰!该师西边与韩七师连接处战斗刚打响就被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撕裂,所以只能想宁远方向退却,志愿军第四十二军一边迅猛攻击,一边从韩八师右侧背插了下去,死神已经在向韩八师招手。向德川正面的韩第二军团部及韩七师展开围攻的,则是虎视眈眈的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为了既达到夺取德川又能歼灭韩七师等部的目的,梁兴初等决定第一一三师经德川东向西迂回到德川南面的遮阳岭一线,由南向北进攻;第一一二师从德川西面插到云松里(似应为云兴里),由西面向德川一带进攻;第一一四师担任正面(北)和东面进攻。梁兴初最后在地图上围德川画了个圈,把南朝鲜军第7师圈在中间,然后搁下笔坚决地说:“彻底干净消灭它!”(注5)为了进一步查明德川一带的敌情和道路等情况,以便选择主力部队的迂回穿插的行动路线,梁兴初等还决定以军侦察连和113师侦察连,配署两个工兵排组成323人的先遣支队,提前从韩七师与韩八师结合部潜入敌后,除了及时报告前方沿途的敌情、地形等外,最迟在二十六日早八时炸掉武陵桥!

实际对于右翼的韩第二军团,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一直放心不下——这是西线美军最薄弱的环节。因此沃克将军做出了相应调整:将韩第二军团集中在一起并向东移至德川至宁远一线,将中路让给新顶上来的美二十五师和美二师。大概是鉴于一次战役志愿军是顺着清川河谷一路向南插下来,所以部署美二师占据清川河谷距军隅里东北约十五公里的球场洞一带,该师师部及预备队第二十三团位于第九团和第三十八团之后——军隅里的北边。令沃克万万没有料想到的是,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也进行了调整——将第四十二军和第三十八军也向东移,目标依然是之前被志愿军打残的韩二军团。三十八军此战首要目标,是韩七师和位于德川的韩第二军团部及其预备部队等。德川的东面是大同江和金城湖,是朝鲜北部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与宁远一起构成美军东西两线的支撑点。德川距离美第八集团军清川江一线的主战场不到四十公里,北东南三面坐落在妙香山脉之中,只有西面——清川江方向较为平坦。志愿军如攻下德川就可威胁到西线美军联络的中心枢纽——军隅里,又可切断敌东西两线联系,可谓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可尽管梁兴初咬牙切齿地发着狠,三十八军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其主力一一二师在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结束后,先是在飞虎山一带打了三天阻击,然后又通过分段阻击的战术,将韩这个第二军团一步步引到妙香山。根据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回忆,一一二师是志愿军总部用来诱敌的部队——“诱敌深入,一般都是用非主力部队。但彭总却是用主力军中的主力师38军112师来打的。112师原来是4野第1师。在选择打阻击的师时,彭总征求过邓华和我的意见。我们向他建议,如用最强的部队,那么,就用这个师。”(注6)为了防止出现一次战役时的错误,军长梁兴初和政委刘西元还将副军长江拥辉和政治部副主任王树君,分别派到一一四师和一一三师参与指挥。由于一一三师所部已进至巨门洞和松下离一带,王树君副主任及其随行的参谋和警卫人员摸了一夜,天亮时分才找到一一三师指挥所。

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图片取自网上)

第一一二师在未来得及休整补充的情况下,于25日下午十六时,由中草洞、杜门洞出发转入进攻。25日黄昏打响后,该师利用夜色掩护翻越海拔1200米高的兄弟峰,第二天下午十七时,占领了德川西面的钱三里、云松里和安下里一带,切断了德川与军隅里之间的联系,堵住了德川之敌西逃的道路。一一三师出发稍晚,于二十五日十七时突破敌人防线,向指定位置猛插。担任正面进攻的一一四师于当晚二十时,才开始向正面之敌发起攻击,首先击溃韩七师右路第八团在前担任进攻的两个营,随即迅猛向德川方向一路攻击前进。为了使韩七师所部得不到必要的炮火支援,一一四师命令第三四一团组织一支精悍部队,利用暗夜直插沙坪里,于二十六日早上七时,一举端掉了韩军的榴弹炮营!为了掩护一一三师的顺利穿插,一一四师重点攻击韩七师中间偏右的第五和第八团,这两个团招架不住只能节节后退,于是韩七师的中路和右侧,很快就陷入完全混乱。由于韩七师的预备队只剩下一个营,韩七师司令部和德川的驻军在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约凌晨四点,很快就被穿插下来的志愿军第一一二师和一一三师包围了。一一四师主力乘势打破韩军的拦阻,经三湘洞向德川一路猛冲猛打,上午十一时攻占德川北面的葛洞、斗明洞、马上里一线,完成了对德川之敌的正面压缩任务。

德川之战中,打得最好的是一一三师。该师十七时发起进攻后,迅疾击溃了位于下岭谷山右侧的韩七师侦察连,将韩七师与韩八师结合部撕开一个约八百米宽的口子,然后全师马不停蹄地向南直插下去。二十一时由新坪里涉过大同江支流,迎面撞上了在新丰里一带的韩第二军团预备队韩六师主力——该师此前在温井遭到志愿军第四十军的痛击,只剩下第二团作为该军团的预备队。一一三师击溃该敌之后于第二天早八时,抵达德川以南的济南里、遮日峰和龙洞南山地区,切断了德川与宁远之敌的联系及南逃的道路。而三十八军提前潜入敌后的那支先遣队,于24四日夜悄悄涉过大同江,25日拂晓进至杨柳峰,一夜急行军一百余里,翻越海拔1100米高的仙游峰,终于赶到了武陵里。

武陵里位于后仙游峰西边一条东西走向的山沟里,沟口处的大同江自北向南奔流而下,并行的铁路和公路桥横跨江上——这就是武陵大桥,是德川去往南川的咽喉要道。三十八军先遣队以突然动作抢占了武陵桥,并于早上七时五十分将大桥炸毁。大桥刚刚炸毁不久,被一一三师击溃的韩军和从南面运送弹药的韩军车队就赶到了!韩军第二军团为修复武陵桥,召唤来五十多架作战飞机前来掩护,但在三十八军先遣队的打击和阻扰下,最终不得不放弃转投它路。至此,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经过一连串动作,基本完成了对德川之敌的包围。此时韩第二军团意识到灭顶之灾即将临头,急令韩七师迅速经由北仓向肃川撤退!三十八军原定与二十六日当晚发起最后的攻势,发现敌军已有撤退的迹象,只好提前至下午十四时发起攻击。十五时许,韩第二军团位于德川一带的部队,在数十架作战飞机的掩护下,分成三路向德川西南的西仓、安山洞和长安里方向狂逃!志愿军第一一二师三三四团和一一三师第三三八团,立刻实施截击。可惜的是,韩七师左翼第三团见势不妙,撒腿就拼命往西逃跑——跑到古姜洞一带美二师的阵地。仅仅经过数小时的激战至晚十九时,韩七师后退到德川的五千多兵力大部被歼,七名美军顾问(一名上校、一名中校、五名少校)全部被俘获。韩第二军团直属及韩七师和韩六师所部共约有一万五千多兵力——仅韩七师就有一万余人,除了向西逃到美二师的那个第三团外,其余基本上故技重施——四散逃到周围的大山里去了。志愿军第三十八军也顾不上到山里去搜寻他们——马上要执行下一步任务。

鉴于的德川及宁远已被顺利拿下,彭德怀等于26日夜下达新的作战命令:第四十二军立即攻占孟山,然后向北仓攻击前进,寻歼韩第二军团南逃之残兵,得手后再准备插向顺川和肃川一带。第三十八军分为两路,主力向院里、军隅里方向攻击前进,另一部轻装取捷径插向军隅里以南的三所里,堵住军隅里、价川之敌南逃顺川,以配合四十军围歼院里、球场地区的美二师等部。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军长梁兴初等决定:第一一二师和第一一四师分成两路,向军隅里和价川攻击前进,第一一三师由德川直插价川南面的三所里。27日傍晚,三十八军各师收拢打扫战场的部队,来不及休整即迅速出发。德川距离价川约有四十公里的路程,妙香山脉的南麓横亘在中间,其中海拔七百多米的嘎日岭山高林密是必经之路,公路弯弯曲曲盘山而上,山顶上的垭口是咽喉要道,夺不下垭口大部队就无法通过,即使一一三师拿下三所里堵住敌军的南逃之路,没有主力部队的配合也就失去了意义。嘎日岭虽然距离德川近一些——约十八公里,距离价川足有二十公里还多点儿,但考虑到美军等都是机械化行军抢在前面的可能性很大,因此沿公路行进的第一一四师提前做好了袭击垭口的战斗准备。果然,第一一四师距离嘎日岭还有两公里左右的时候,听到山上传来汽车的喇叭声。志愿军第一一四师前卫第三四二团估计,很可能是美军已经占据嘎日岭。不一会儿,尖刀排派人跑回来报告,嘎日岭的垭口已被美第八集团军的一个加强连占据,但垭口上的敌人正在烤火取暖,似乎并没有发现志愿军的到来。

实际占据嘎日岭垭口的部队,隶属于土耳其旅。关于朝鲜战争中的这个土耳其旅,网上有不少谬误的说法,因此有必要多啰嗦几句以正视听。按照维基百科(英文版)的记载,该旅主要由三个步兵营、一个炮兵营及辅助部队组成,其下辖部队构成为:

·第241步兵团,由三个步兵营组成

·机动野战炮营,由三个榴炮连及一个指挥连组成。每个榴炮连装备有六门105口径榴弹炮。

·机动工兵连

·机动高炮连

·汽车运输连

·机动通讯排

·机动反坦克(炮)排

·卫生连

·维修部队

·军乐队

·补充连,由各种分支机构及军士组成,如步兵、炮兵、通讯兵及工兵等

该土耳其旅的总员额为5,455人。由此可以判断出,该旅步兵团三个营及其它作战单位的兵力,应该多于一般部队的员额。

朝鲜战场的土耳其旅。(图片取自网上)

该土耳其旅是于1950年7月20日匆匆组成,兵员及组成单位,是从土耳其军队中特别挑选出来的。组建后首先在安卡拉附近的兵营和波拉特勒市附近的炮兵学校,进行了必要的战前训练。9月24日,全旅在土耳其位于地中海海的伊斯肯德伦港,分别登上五艘美军的运输舰只启程奔赴朝鲜战场。10月12日,搭乘第一艘美军运输舰船的先头部队,抵达南朝鲜的釜山港,其主力部队搭乘的船只于五天后——即10月17日方全部抵达。土耳其旅登陆后,立刻被安排到大邱建立野外营地,接受美军的训练并换取美式装备。据说,美军起初对土耳其旅的战斗力,并未看好——大概是因为土军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就未打过仗,所以最初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仅仅是扫荡北朝鲜残留的小股部队。为了保证美第八集团军“圣诞攻势”的顺利进行,先是匆忙北上配属给了美第九军团作为预备队。但到了11月26日,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在调整战线时,将其原配属给美的军团的英二十七旅,临时调配给了美第九军团,这样土耳其旅就从美二十五师属下调配给了美二师。26日下午该旅接到命令,沿军隅里通往德川的公路向东推进,以阻止志愿军的进攻保护美二师的右侧背。令人感到诧异的是,这个位于军隅里附近的土耳其旅27日天亮后出发,仅仅向东推进至不到十五公里远的瓦院一带,即停下开始建立防御阵地。是日的傍晚时分,韩六师与韩七师侥幸从德川逃出的二百多残兵败将好不容易逃到了瓦院。没想到土耳其旅的前卫营毫不客气,不问青红皂白,上去就是一通痛快淋漓的砍杀——除其中的125名被俘外,其余均惨死在土耳其旅的长刀劈杀之下!土耳其旅的这次所谓首战告捷,迅速被欧美的随军记者发布在报纸等媒体上,更为吊诡的是,之后获取到真像的美国人并未进行更正,致使此虚假的故事被固定——最终成为历史的笑柄(The event was wrongly reported in American and European media as a Turkish victory over the Chinese and even after news leaked out about the truth to the Americans, no efforts were made by the media to fix the story.——见维基“Battle of Wawon”)。

根据维基和美方的有关记载推测,土耳其旅大约在歼灭韩军这二百来人之后,才向嘎日岭垭口派出了一支部队。那么,这支部队派往嘎日岭垭口的规模到底有多大?按照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有关回忆的说法,占据嘎日岭垭口的是一个加强连。美方的有关记载,如《朝鲜战争中的美国陆军》等连提都没提,而《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一书则说:“旅的汽车纵队满载着人员沿飞虎山麓的山腹道路向嘎日岭急进,进入了中国军队预先设置的圈套。”(见该书上册第692页)。维基百科上的有关说法,则与《日本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的说法不尽相同,维基的说法是:“On the night of November 27, the advancing PVA 114th Division of the 38th Corps……ambushed and destroyed the Turkish Brigade's reconnaissance platoon——11月27日夜,向前挺进的志愿军第38军114师……伏击并摧毁了土耳其旅的侦察排—笔者译”(见维基“Battle of Wawon”)。这里的疑问是,到底哪一方说的准确?

我们可以依据上述有关记载,结合时空进行大致的合理推测。土耳其旅是27日上午开始向东推进,进抵不到十五公里远的瓦院,即使步行大约一上午就能轻松抵达。根据有关史料推算,嘎日岭离瓦院大约只有五公里多点儿,即使山路险峻乘坐汽车也不会超过三十分钟。德川距离嘎日岭的距离约为十八公里,而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刚打完德川还未来得及休整,部队不但十分疲劳而且饭都只能在路上吃。按照正常的行军速度,这段路程大致需要四至五个小时。志愿军第一一四师的出发时间大约在二十时左右,这样算来前卫第三四二团最快也得午夜时分方能抵达嘎日岭,如果要设下埋伏至少要到凌晨一点之后。志愿军的意图是拿下军隅里,怎么会莫名其妙地在嘎日岭设下埋伏呢?回头再来推算一下土耳其旅这个侦察排的出发时间,就会发现颇有些令人无法理解——似乎很晚,给人的感觉就是睡了一觉才暮然想起应派兵去占据嘎日岭,这可能吗?

另外,我们还可以对此战的战况,进行具体分析和探讨。如果志愿军第一一四师三四二团真的在嘎日岭设下埋伏,土耳其旅的这个侦察排恐怕在劫难逃——志愿军一个团的兵力打伏击,汽车又是在盘山公路上遇袭——显然是很难掉头回逃,肯定是快刀斩西瓜嘁哩喀喳几下子就解决战斗,手榴弹和机步枪的声响,大概也不至于惊动五公里外的土军主力。退一步讲,即使个别土耳其士兵侥幸逃到山里,在黑灯瞎火人生地不熟的大山里,想尽快跑回到瓦院报讯也是没有可能地。而志愿军第三十八军的记载就合理多了:发现垭口以被占领后,志愿军第一一四师三四二团立刻派出两个连,分别由团长、政委亲自带队,一个连从正面、一个连从侧面的悬崖悄悄摸了上去。政委带七连沿公路两侧向上摸时,发现大头鞋踩在雪地上有响声,就迅速将鞋脱掉穿袜子就摸了上去。土耳其旅的士兵为了御寒,在公路边烧了几堆篝火取暖,在黑暗中悄悄行进的志愿军战士老远就看的清清楚楚,一直摸到距离烤火的敌军只有二十来米远近,一通手榴弹甩过去,炸的土军死的死、伤的伤!此时,八连才从悬崖那边爬上来。土军未被炸死的人员立刻乘车向山下逃窜,但由于山路是绕山而建,汽车只能顺着盘山公路绕来绕去。八连战士在团长带领下不顾危险,立刻擦着山坡滑了下去,很快抄到土军车队前面,虽然第一辆汽车未炸坏逃了,但第二辆被手榴弹炸起了火,后面的车也不得不停了下来。根据解放军画报发表的历史照片(请见下图),土军乘坐的是道奇十轮卡。时任志愿军第三十八军副军长江拥辉的回忆:“敌人一个加强连被消灭了,还扔下十几辆汽车。”(注7)一辆十轮卡通常至少乘载一个班的兵力(12—15人)及武器装备,据此判断土耳其旅的这支守垭口的部队当在180人左右,这显然要远远超出一个排所应有的兵力。价川通往德川的公路从这个垭口穿过,足以证明这个垭口显然比较宽,一个排、即使是加强排的兵力恐怕也不够。此外,志愿军一个连的兵力接近200人,如果土军这支队伍只有一个排,恐怕难逃被围歼的命运。根据部分土军士兵能够乘车逃跑判断,志愿军这个连打得是位于前面的部分,而且也没有将土军这支部队全部包围起来,这也从侧面佐证土军这支队伍显然不会是一个排。当然是否是一个加强连还存有一定疑问,因为依据前文给出的资料推算,除去卫生、维修和军乐队,这个土耳其旅大约还有不到十八个连级单位,去掉旅部、团部和营部等人员,平均每个连的兵员当在200人以上,这似乎就是江拥辉等判断这股土军为一个加强连的原因。

时值11月27日,第八集团军尚未完全判明志愿军的真实意图,虽然很快得知其右翼韩第二军团的崩溃,但美军部队遭到持续攻击的只有中路美二师的右翼第三十八团。此时坐镇东京的麦克阿瑟大概还是有错觉,一是迷信各方面占优的美军具有强悍的战斗力;二是情报显示志愿军的兵力也就不到十万人,而西线仅美军四个多师七万兵力,况且美空海军作战飞机一直在不停地轰炸志愿军后方,所以并没有要停止圣诞攻势的念头。但美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将军却认为,只有在稳定住战线及后勤和侧后背安全的情况下,才能继续向鸭绿江推进。由于右翼韩第二军团的再次崩溃,如果志愿军从德川及宁远一带,斜插迂回到位于清川江一线的美军背后,第八集团军的后勤补给和退路就有可能被切断。为了防止志愿军向美军纵深的迂回攻击,修复和堵塞集团军右翼的缺口,沃克将军迅速作出调整:将位于军隅里和价川一带的总预备队美骑一师及美第一八七空降团和菲律宾营等部,立刻掉头南下至顺川,在顺川设置防御阵地然后沿顺川至孟山方向的公路推进并建立阵地;另将原已配属给美第一军团的英二十九旅调给美第九军团,这样美第九军团就可将预备队土耳其旅顶到其右翼——由军隅里沿公路向东北推进,收复德川并建立美二师阵地相连接的防线。

注释

注1:见《彭德怀军史文选》,第350页。

注2:见《杜鲁门回忆录(下)》,第428页。

注3:见《杜鲁门回忆录(下)》,第437页。

注4:见《三十八军在朝鲜》,第131页。

注5:见《三十八军在朝鲜》,第132页。

注6:见洪学智《抗美援朝战争回忆》,第65页。

注7:见《三十八军在朝鲜》,第164页。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