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麦家对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自己的独特理解:生活分很多种,“我肯定写不出我所了解的那部分生活。”麦家从八六年开始创作,最初是写熟悉的人和事,但是“怎么写都水平一般,没个性没特色,很容易被湮没”。八七年前后,当时还流行给厂长写收费的报告文学,一篇两千,会预付三百元。麦家坦言,作家穷,所以他也写过,写过三次。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但是后来的钱他却拿不到,因为他写不出来,太近了反而不会写。从写报告文学的经历,麦家得出一条写作经验:一定要找别人没写过的生活。在他看来,“农村、军营等已经很多人写过,不仅写过,还在各自的山头上插上了旗子,要打下来很难。因此,别人写过的,我一定不写。”那么麦家要写什么呢?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麦家要写的,是别人不了解,而他自己也不熟悉的生活。他曾经有一个秘密,就是上过情报学校,毕业之后也是去做情报工作。保密期过后,这也不再是秘密。麦家说,通过技术手段收集情报的机构,任何国家都有,这本不是秘密。他发现,没有人写过这个领域,他分析过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作家不懂情报工作,不能写;情报官不能驾驭文字,写不了。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麦家当时一动笔,问题就出来了,因为他要写的是破译家,但是他对破译家一点也不了解,他只知道存在着这样一群人,“我对破译家的所有理解就是,在离我们当时住的大院子五六里的地方,有一个小院子,那个小院子里住着一群破译家”。他只和破译家一起打过篮球。很多破译家娶的爱人是麦家的同事,所以他们每到周末会回到大院子里来过家庭生活。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他还是实习生的时候,一天他跟一位破译家寒暄,他的师傅听到了,很着急地从六楼跑下来问:你刚刚跟他说了什么?你少跟他说话。原来,破译家掌握的机密度更高,他们的保密期也就更长,麦家是八年的话,他们可能就是十八年,二十年,他们中间的某个人假如在谈话中一不小心透露了秘密,麦家的保密期也将相应增加,也得二十年才能离开单位。从那以后,麦家就再也没跟破译家打过交道。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但是麦家却从此“暗恋”上了这群人。九一年麦家就想写他们,离开单位之后那群神秘的人一直生活在麦家的想象世界里,“我一直惦念着他们”。创作的冲动推着他向前走,“就像暗恋一样,明明知道她要拒绝我,可是忍不住”,于是明知道可能写不好,知道是出版禁忌的情况下,麦家一意孤行地动笔了,一写就是十一年。这就是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的《解密》,也是第一部写破译家的小说。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创作中作家与现实需要距离,距离产生美,产生想象的自由,不过距离也是需要度的。麦家在大院子里待了八个月,“如果我在那里不是待八个月而是待八年,那我可能就不会写他们了,因为八年时间我就会跟他们很熟了。抓住的又跑掉的鱼会让人记住,抓住的鱼不会给人留下印象,那群人就是从指缝里溜走的鱼。只要你惦记着一样东西,不管是爱也好,恨也好,有一天你就很可能会写出来,不论是写信,写日记,还是写小说”。

《解密》:麦家,我的第一本谍战题材,不是暗算,也不是风声

有人说麦家是因为有经历才能写那么多小说,麦家则说,“与其说是经历,不如说是情感赋予我的”,正是内心里对文学、对不熟悉的人与事物的热情追寻,麦家在远距离中无限接近了他们,才表现得那么真切,“那是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