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见闻

新华社西安12月25日电 题:陕西西安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见闻

新华社记者齐琪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法治的保障。

日前,记者跟随司法部“‘一带一路’ 法治同行”采访团来到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西安,深入园区、采访机构、参观高校,记录古都西安以司法赋能,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动实践。

西安浐灞国际港内,正是一片繁忙的作业景象。汽笛声响中,一辆载满斯洛伐克水产品的班列缓缓驶入,项目顺利落地,为两国企业带来更明朗的合作前景。

共建“一带一路”激发更广阔、更开放的发展空间,为企业“走出去”带来更多机遇,也伴随着未知风险和挑战。

“从商标许可合规、到货品运输安全、再到权利救济等法律问题……投资前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投资后项目怎样顺利落地,都需要周密的法律服务。”上海市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政律师表示,该项目是斯洛伐克某公司第一次与我国开展商业合作,也是陕西某投资公司开拓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市场的重要一步。此前经过多轮沟通与谈判,最终双方达成合作意见。

为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服务企业现实需求,当地司法行政部门统筹“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法律服务委员会西安中心”“‘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西安代表处”“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中心”组成“三个中心”,助力企业搭建法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专业、精准、全面的法律服务。

法治不仅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保驾护航,也在发生矛盾纠纷时定分止争。

电脑联网,大屏直播,一旁会议桌上仲裁员、仲裁秘书分列而坐……在西安仲裁委员会“网络仲裁庭”内,一场跨域仲裁正在进行。无需长途跋涉,借助数字智能技术就可实现双方当事人在线仲裁、在线调解。

作为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仲裁是各国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在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围绕服务“一带一路”和国家涉外法治工作大局,西安仲裁委员会通过完善仲裁规则、完善仲裁架构、提升仲裁服务等方式,全方位提高仲裁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为国内外经营主体提供更公正、更高效的仲裁服务。

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今年11月,西安仲裁委员会共办理案件4975件,审结案件5355件,仲裁案件标的额达181亿元。在涉外仲裁方面,目前共有在册仲裁员1115名,其中境外仲裁员150名,涉及41个国家和地区,为当地日益增长的仲裁法律需求提供强有力支撑。

以法治助力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高质量法律队伍的力量。

如何加强中国-中亚间法律查明?怎样更好解决国际商事纠纷……在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的图书室内,中外学生围坐一起,围绕法律实务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高校是孕育高素质法律人才的摇篮。打造高水平的法律人才队伍,不仅需要理论水平的支撑,更需要法律实践的锤炼。

为更好立足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需求,培育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学校通过开设国际课程交换项目,增设法学特色课程体系,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法治学术交流合作等方式,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好搭建平台。

“培养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人才,聚焦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需求,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为助力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力量。”西北政法大学涉外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瀚说。(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