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犯战略性错误,大规模轰炸伦敦,失去胜利机会

1940年8月底,就在德军误炸伦敦的第二天,皇家空军的汉普登轰炸机大队接到命令,轰炸德国首都柏林。自开战一个多月,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的轰炸机飞行员,各个摩拳擦掌冲向飞机,利用夜间掩护,将炸弹第一次投向了柏林。

尽管轰炸效果不佳,但还是让毫无准备的德国人大为震惊。他们纷纷咒骂戈林,这是为什么?原来,作为帝国元帅的空军司令戈林,曾信誓旦旦地向民众保证,英国的飞机不可能轰炸柏林。眼下的一幕,让他百口莫辩、狼狈不堪。

更让他难堪的是,英国人一连三天轰炸柏林,彻底激怒了民众,戈林更是坐不住,他向德国元首请求,放弃不轰炸伦敦的原则,对英国人进行报复性轰炸。同样焦头烂额的德国元首,同意他的方案,并且要求将伦敦“夷为平地”。原因有三:

一是,给不识好歹的英国人以惨痛教训。之所以将伦敦划在轰炸之外,就是为了逼迫英国选择和谈,留了一个回旋余地。如今,居然不听“解释”,胆敢轰炸柏林,这是“给脸不要脸”的节奏,必须给以更猛烈的回击,挽回自己的面子。

二是,英国有能力轰炸柏林,说明英国的军事力量并没有太大的“消耗”。也就是说,前期的作战,不能说是无功而返,但也没有伤及英国空军的“筋骨”。对伦敦进行轰炸,可以迫使英军战斗机倾巢出动,德军可以趁机在空中消耗他们。

更主要的是,从英军轰炸柏林的效果看,德国民众震惊的同时,都在质疑德军的实力能否征服欧洲,对未来充满了担心。同样,对伦敦的轰炸,也一定会让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陷入混乱和瘫痪,并产生畏惧心理,最终屈服于德国的意志。

从这一刻起,戈林与德国元首决定,对英国军事目标的打击,转为对伦敦进行重点轰炸。看来,丘吉尔和道丁期望的事情终于实现了,或许他们也不知道,正是德国这一战略性错误,保住了皇家空军的空中防御力量,更是保住了英国。

德军打击目标的改变,让英军有些不适应。

1940年9月,德国空军轰炸的目标转移,是大不连颠空战的重要转折点。它预示着未来空战,开始朝着有利于英国皇家空军的方向倾斜。但一连三天轰炸柏林,德国能否改变打击目标?丘吉尔心里没有底,道丁更是忙着调整兵力保卫机场。

这一天,在雷达上再次出现大批德军飞机。但这次和以往不同,他们没有在英国海岸上空突然分开,奔向各个机场,而是“一股脑”地向前飞,这让等待出击的战斗机飞行员无所适从,道丁更没有想到,这近千架德机是冲着伦敦而去。

他命令各战斗机中队紧急起飞保卫机场。奇怪的一幕出现,往日“热闹非凡”的机场上空特别安静,盘旋巡逻的战机落地后,飞行员纷纷纳闷德军想要干什么?就在这时,接到了德军轰炸伦敦的消息,当他们奔赴伦敦上空时,已为时已晚。

近万枚燃烧弹将伦敦炸成一片火海,伤亡约2000人。这样的战果让戈林十分兴奋,他通过电台向德国民众介绍了这次空战,“一拳击中了敌人的心脏”,并保证今后这种打击将会更多。伦敦遇袭,道丁深感内疚,他决定改变战术进行应对。

首先,下令从战事不紧张的防区,抽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部署在伦敦一线;同时,将威胁不大的各城镇中的重型高射炮部队,紧急驰援伦敦。短短几天,在伦敦周边建立了一道密集火力网,尽管效果有限,但逼迫对手不敢低飞,干扰轰炸。

其次,对战斗机进行合理分工。由性能更优越、火力更强劲的“喷火”战斗机对付德军护航的BF-109单座战斗机;而相对略逊一筹的“飓风”战斗机趁虚进攻笨重的BF-110双发战斗机和轰炸机。这种战术分工作为命令执行,效果显著。

更提气的是,一改过去小批次的骚扰性阻击,改为大机群编队的“决战式”对阵。在德军机群飞越英吉利海峡时,几百架“喷火”和“飓风”战斗机,聚集成庞大机群,并按照战术分工进行一决高下的战斗,有力支援和增强了伦敦的防御。

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利用难得的机会,清理被炸得坑坑洼洼的跑道,恢复几近瘫痪的扇形雷达网,新到的飞行员和战机也补充到位。对德军的阻击不再“手忙脚乱”,信心十足地应对每一场战斗,在打击侵略者面前,更加显得得心应手。

不得不说,丘吉尔决定对柏林的轰炸,确实改变了德军的进攻方向,为最后胜利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但代价是巨大的,伦敦市民从此以防空洞为家,每天生活在恐慌之中,大量的人员伤亡和古迹被毁,也诠释了战争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大不连颠空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