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那些事儿 | 南极昆仑,战胜极地最高点(二)

昆仑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南极科考站,它位于南极大陆冰穹A地区,是世界上第六座南极内陆

昆仑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的第三座南极科考站,它位于南极大陆冰穹A地区,是世界上第六座南极内陆站。

从科学考察角度看,南极有四个最有地理价值的点,即极点、冰点、磁极点和高点。美国的阿蒙森斯科特站建在了极点,俄罗斯的东方站建在了冰点,磁极点上是法国和意大利合作运营建造的迪蒙迪维尔站。

 冰盖最高点冰穹A上就是中国的昆仑站 

对话 / / 昆仑站设计师们

01

@ 第25次队副领队

这是我们国家的第三个站,它的意义很重大,它代表着我们南极考察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跨越和发展。而且我们又是在南极冰盖的最高点,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点,例如南极有磁点、极点、冰点,我们这是高点,也是这四个点都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点,也是标志着我们南极考察从沿海向内陆延伸。

2008年10月16日,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于10月20日从上海出发,启程前往南极执行南极内陆站昆仑站的建设,这意味着我国首个南极内陆站建设进入实施阶段。

建站非常辛苦,我们25次队建站,那是一次我们说叫政治任务,国家任务,25次队我们必须得将昆仑站树立起来。当时建站实际上已经向国际宣布了,我们要在domeA地区,就是南极冰盖最高点建设站,所以说必须完成的任务。

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肩负了建造昆仑站的重任,组成了以大型运输工具卡特彼勒车和众多的雪橇组成的庞大运输队。车队承载着500吨以上的建站物资,带着28名科考队员向冰盖顶端驶去。

我们当时有一句话说,昆仑站是我们28个人硬生生地给搬上去,就是靠我们的意志,每天不休息,这样来完成任务的。

经过二十多天的缓慢攀爬,车队终于到达了建站地点,而实际留给队员们的建站时间已经非常紧张,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冰穹A的恶劣天气说到就会到。队员们必须克服长途跋涉的艰苦,马上投入到昆仑站的建设之中。

实际上到达昆仑站,昆仑站属于高原站,在内陆地区海拔4087米,昆仑站的选址区,但是因为在南极没有植被,它的含氧量非常低,它的气压值也很低。据我们评估,应该是相当于拉萨,相当于西藏地区5000多米的一个海拔高度,而且是寒冷的。即使是夏天的温度也是在零下35到零下40多度,就是我们所有队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当中来完成建设任务,也是每天早上8点开工,到晚上10点、11点,就是大家鼓着劲不停地干才给昆仑站完成的,这是昆仑站的一期。

按照设计师的想法,在冰雪地上建的科考站,第一步就是要在冰面上打好地基,这样,主体结构才能有一个牢固的基础。施工人员先用扬雪机垫高地基,静等一段时间后,再用车辆反复碾压,最终构筑一个恰似高脚杯底座的地面平台。昆仑站的建设正好赶在南极的极昼阶段,队员们心中的想法就是,太阳不下山,人也不休息,鼓起干劲,争分夺秒的完成建设任务。

摄:昆仑队/史贵涛

我们当时作为现场建设队员,应该说是无论精神状态还是意识都是高度的重视的,可以说用简单几句话,我们的现场第一感受就是玩命的干,睡不睡觉都无所谓了,一切要把建站任务放在首位,也必须把建站完成。否则的话,回来都无法来见家乡父老,见中心的头,因为我们已经对外宣布中国要建站,所以说是一个硬任务。

由于整个建筑在国内已经预制了一部分,而且搭建也做过预演,在国内需要40天组装建成的昆仑站主体,在冰穹A上的组建只花了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在国际南极内陆站的建站速度上,这个时间堪称奇迹。

02

@ 昆仑站首席设计师

做个比较,比如说美国在建极点站,但是他们运输全部都是飞机,大力神飞机一趟一趟地运,飞了好几百架次。然而我们那会还没有建立航空网,所以就是靠内陆车队去。车队就是一次到达dome A,一次就把昆仑站的一期给建好了,是真的很厉害。

昆仑站的整个建筑按照功能分为住宿区、活动区和保障区,包括宿舍、医务室、科学观测、卫星通讯、发电机房、锅炉房和库房等组成部分,可以说总面积不大,但功能齐全。它的总体设计原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既要满足各种用途的需求,同时又要给驻站人员留出足够的活动空间。

摄:昆仑队/胡正毅

它实际上在建好之后,就是说二期工程还没做的情况下,就已经提供了各种功能。队员们可以拿着睡袋住进去,房间里非常暖和。主要是依靠外接一个车载的发电机,一个电暖气。站立的保温做得特别好,玻璃材质都是好多层的,具备很好得防护性能。玻璃的防护能力其实比北京普通的小区住房墙壁的保温效果都好,更不用昆仑站外墙的防护,那个指标就更厉害了。

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建成,2月2日,昆仑站正式开站。回望中国南极科考队征服冰盖最高点的一路历程,几代南极人倍感鼓舞。

我们这个昆仑站建好了之后,当时在做国际环评的时候,好多国家纷纷跑过来,特别热情地跟我们交流。因为如果他跟我们合作的话,这就能为他们提供一个非常非常难得的机会,是对南极内陆进行更深的考察。所以我们昆仑站一建成,很多国家都主动来找我们谈各种合作,所以可想而知它的重要性。如果在别的地方建站是不可能又这么好的待遇的。所以这个重要性,当时的评价就是说是南极最后一个重要的点,被咱们国家拿下了。

建好后的昆仑站站区计划总建筑面积558.56平方米,第25次南极科考队内陆队主要实施建设236平方米的主体建筑。

昆仑站建成之后,我国在南极内陆开展的冰川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空间物理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从此拉开了帷幕。

第一次1997年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3天,向冰穹A方向挺进了300公里。

第二次1998年中国第14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历时17天,向冰穹A方向推进了464公里。

第三次1999年中国第15次南极考察期间,10名考察队员进入冰穹A地区。

第四次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期间,8名考察队员在距中山站170公里处架设了1台自动气象站。

第五次2005年在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13名考察队员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到达冰穹A最高点。

第六次2008年北京时间1月12日,17名中国南极科考队员成功登上冰穹A,开展各项南极内陆冰盖考察。

第七次2009年1月27日,中国南极昆仑站终于建成。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