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碧城:民国最有钱的“剩女”,才貌双全,死后遗嘱令人匪夷所思

她因为诗词才情,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又因为过人的胆识与气魄,与秋瑾并称为“女子双侠”。她是诗人、政论家、社会活动家、资本家、民国女首富,她还是民国四大女子之首,她就是被称为“民国第一剩女”的吕碧城!

1

1883年,吕碧城出生于安徽旌德县书香门第,四姐妹中排老三,父亲吕凤岐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为她取名“兰清”。

家中藏书万卷,父亲学识渊博,再加她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就出口成诗,画艺非凡,比其他孩子显得可爱灵气,因此更得父母喜爱。

吕碧城9岁说亲于同邑汪氏,10岁订婚。

吕碧城手书

吕碧城12岁那年,父亲吕凤歧的新居和藏书室落成,新宅落成之日恰逢吕凤歧59岁大寿,他与诸友推杯换盏,酣畅淋漓。

不久,吕凤歧就撒手人寰。

吕碧城的母亲从京城回乡处理祖产,由于吕家一门生四女,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巧取豪夺,霸占吕家财产,唆使匪徒将母亲劫持。

吕碧城以文字为钢牙厉嘴,借助社会力量去惩恶除奸,最终安徽的各级政府都受到压力,官员们不敢怠慢,几番波折,事情终获得圆满解决。

就像《吕碧城:我到人间只此回》中写道:“吕碧城,这个年仅12岁的小女生,还未完全了解这个世界,便开始瞥见人性的肮脏与阴暗……”

2

家道中落,遭汪家嫌弃而被退婚的奇耻大辱,13岁的吕碧城来到天津,投靠担任天津塘沽盐课司的舅舅严凤笙。

塘沽的7年生活,让吕碧城的思维、格局都更外化,也更向往外面的广阔天地。

1904年,吕碧城希望去天津,然后在女校读书,却遭到了舅舅的严厉斥责。

愤然之下,她靠逃票上了火车,只身坐火车去了天津。

没带行李,身无分文,一个富家女子独自出门,在当时算得上惊世骇俗之举。

这次出走,也成为她人生传奇最重要的开端。

吕碧城在火车上结识了旅馆的老板娘,幸运被收留。到天津后,由于吕碧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一时陷人困境。四处打听知其所在处后,她便给住在《大公报》社写了一封信,述说自己的经历和来津的种种情况寻求援助。

而这封信恰巧被《大公报》总经理兼总编辑英敛之看到了,他同情吕碧城的遭遇,也为她信中的文采所倾倒。当即带着夫人赶到旅馆,力邀她出任报纸的见习编辑。

吕碧城工作仅仅数月,就发表诗词作品多余,词文华美,言之有物,更有男子般的豪纵之气,颇受诗词界前辈赞许。

秋瑾原来自号“碧城”,准备东渡日本留学,为此去天津办理出国手续,她便顺道拜访另一位“碧城”。这是近代中国两位奇女子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当时人称之为“双碧城会”。

她还借助这个平台,宣扬女子解放和教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无数名流绅士纷纷写诗迎合,推崇备至。

在英敛之的提携下,吕碧城成为了中国传媒史上第一个女编辑,女撰稿人,留名史册。

吕碧城才名远播,这才让她的人生充满更多的机遇。

她还与相差三十岁的严复因缘结识,余生一直亦师亦友。

后来,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命幕僚傅增湘在天津兴办女子学堂。

傅增湘向他举荐了吕碧城。于是,吕碧城成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的监督,一待就是七八年,后提任校长,25岁的她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女校长。

这所思想先进的学校,培养出了许多杰出女性,比如刘清扬、邓颖超、许广平、周道如等等。

然而北洋女子公学为名副其实的贵族女子学校。为此,她特地开办了天津河东女学堂,专门招收贫困家庭的学生,向贫穷的子女,敞开教育的大门。

吕碧城的能力深得袁世凯的赏识。

民国成立后,吕碧城被大总统袁世凯聘为总统府的机要秘书,成功跨界到政治这一领域。可以自由出入中南海的中华门,她由此成为民国中央政府第一个女性。

不过,她无心政治,之所以愿意为袁世凯服务,是因为办学的时候,袁世凯曾帮助过她。

但当袁称帝后,她选择离职远离袁世凯,任凭当局如何请求邀约,都不再重返政界。

然而,尽管如此,原来那个文艺圈子已经不待见她了。

辞职后,她去上海经商,利用曾经在各领域积累的资源,很快就成为十里洋场上最成功的女商人,可谓腰缠万贯,成为自己的豪门。

3

袁克文是袁世凯的次子,与张伯驹、张学良、溥侗并称为“民国四公子”。

▲袁克文

像吕碧城这样才貌双全的女子,结交甚广,自然能够遇见很多优质男。袁克文就是其中之一。

国学大师南怀瑾对袁克文的文采称赞不已:“我非常欣赏他反对其父老袁当皇帝的两首诗,诗好,又深明事理,而且充满老庄之学的情操。”

袁克文对吕碧城有过举荐和救命之恩,但是袁克文有公子一个共性——风流!

吕碧城十分理智,花花公子的招数在她这不奏效。

在吕碧城眼中,袁克文虽然潇洒风流,才情俱佳,到底不能作为宜室宜家的配偶。她说过这样一句话:“袁属公子哥,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

吕碧城在爱情面前,不将就,却讲究。

吕碧城的择偶标准不在资产与门第,她看中的是对方的文学修养。她想要一个能够与自己品诗论词的灵魂伴侣。

可惜,配偶易寻,知己难觅。

爱情从不将就的她,在婚姻上一直遇不到合适的人,在事业上却蒸蒸日上。

吕碧城是理性的,思维周密,从政的经历让她积累了一定人脉,加上袁克文等好友强大的关系网,所以两三年时间里,吕碧城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吕碧城在上海的豪宅

三十开外的吕碧城进入商界后,摸爬滚打,经过打拼,很快完成一次华丽转身。

她在上海购置了豪宅,与民国政要陆宗舆、庞竹卿比邻而居。所以常常开玩笑:陆外长给她看大门。

文史学家郑逸梅对吕碧城这一时期的穿着记有一笔:“常御晚礼服,袒其背部,留影以怡朋友。擅舞蹈,翩翩作交际之舞,开上海摩登风气之先。”

4

都说为富不仁,但是吕碧城不一样。

1917年的夏天,华北地区普降暴雨成灾。上海红字会发起赈灾提议,吕碧城迅速与上海名媛在第一时间成立女子义赈会,为灾民募集善款。招募善款的同时,吕碧城还以个人名义捐出十万元。

▲ 1917年华北暴雨

对于吕碧城而言,英敛之是贵人,曾经提供的帮助让她这辈子没齿难忘。

英敛之辞去《大公报》总经理这一职务后,来到北京香山,创办了辅仁社和香山慈幼院,专门帮助无法上学的贫困儿童。

英敛之

吕碧城在人间六十年,如果按照寿命长度划分,三十岁之前是她前半生,三十岁之后是她后半生。

也许她在前半生活得太满,太充实,太绚烂多姿,尝试了很多事情,经历了各种坎坷,所以后半生趋向空,趋向淡泊,由入世的喧嚣转为出世的宁静。

吕碧城在各地出游后,见到谛闲法师后,将自己半生经历全部告诉了他——少年失怙、独身赴津、声名鹊起、中年独身。在安静祥和的法师面前,往日孤高的吕碧城就像一名求知若渴的小学生,想要获取人生的答案。

法师听完讲述,对吕碧城讲道:“欠债当还,还了便没事了;但既知还债的辛苦,切记不可再借。”

她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路,柳暗花明、风吹日炙,此刻看来,全都宛若浮云。她也忽然醒悟,一个人所历种种,都是定数,都是前生欠下的债,今生要来还。

谛闲法师在北京讲经二个月,吕碧城聆听了二个月。也就是在此机缘下,她皈依佛教,法名明因,后来改为圣因。

她不再像以往那样对事业怀着雄心壮志,识得尘世浮华,从此转向天地自然。

1930年,只身出国游历 7 年后,48岁的吕碧城正式皈依三宝,成为在家居士,法名曼智,自号宝莲。

后开始编著《观音圣感录》、《阿弥陀经译英》等书:

1943年,过了很久与世隔绝生活的吕碧城留下了一首诗:

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

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20天后,这个才华万丈,一生只为自己内心而活的女子,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这人世,时年61年。

去世前她已将全部财产捐赠于佛寺,只留下一个遗嘱:遗体火化后,骨灰和入面粉做成小丸,拋到海中,供鱼吞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