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台“零噪声”DSA在中山医院完成,葛均波院士主刀,手术迈入高清时代

今天(2月18日),全球首台“零噪声”DSA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标志着联影首创的“零噪声”DSA设备首次投入临床使用,开启国产高端DSA技术新篇章。DSA为临床介入手术,随着这一新技术应用,不仅引领相关介入手术迈入“高清时代”,更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对孕妇等特殊群体尤为有利。这也是联影与中山医院产学研医深度协作的又一医疗科技创新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作为主刀医生完成这一“全球首例”。在这场手术中,患者是一名59岁的男性,身高175cm,体重84kg,BMI为27.4,属于超重范围。根据术前检查结果,患者的冠状动脉显示出多部位严重狭窄。面对复杂的冠状动脉病变,患者急需进行高精度的介入治疗。此次使用的“零噪声”DSA不仅清晰显像了患者冠脉内的微小血管和复杂病变,还大幅降低了手术过程中的辐射剂量。

“零噪声技术是血管介入领域的重大突破,它不仅大幅提升了图像清晰度,更将医患双方的辐射风险降至新低。”葛均波院士在术后采访中告诉文汇报记者,这项技术解决了临床中“清晰度与辐射剂量难以兼得”的痛点,简言之,以往为了图像的高清晰度,就要提高辐射剂量;而为了降低辐射剂量,清晰度就要大打折扣。如今,这一两难问题被突破,为复杂病变的精准治疗提供了全新工具。

业内人士分析,“零噪声”DSA指的并非大众理解的声音维度,而是画面的清晰度。这是医学影像领域的一项重磅技术突破,具体来说,“零噪声”DSA通过优化成像系统,让图像中的干扰性噪点几乎完全消失,从而让DSA设备的图像分辨率提升57%,空间分辨率提升至少57%,信噪比提升超过4倍。

“这就好比你在家观看电视,突然屏幕上出现了一些雪花般的噪点,大大影响观看的清晰度。如果调到高清频道,噪点就消失了。零噪声DSA就像这种高清频道,它消除的是影像中的‘噪声’,让医生在进行复杂血管介入手术时,能更精确地识别靶病变信息。”业内人士分析,“零噪声”DSA的出现如同一场医学影像的“高清革命”,让临床手术中的影像清晰度大幅提升同时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帮助医生在复杂手术中获得更多的关键信息,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葛均波院士介绍,在以往的心脏介入手术中,尤其是复杂的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手术,医生和患者都面临辐射剂量过高的风险。由于这些手术通常时间较长,可能持续2至4小时,手术过程中的X射线辐射是不可避免的。

对医生而言,长时间暴露在散射辐射中,增加健康问题风险,包括脱发、辐射性皮肤损伤,甚至患上癌症的潜在风险。与此同时,患者也是辐射剂量的直接受害者,尤其是在一些长期多次接受检查或手术的患者中。

通过创新的技术设计,“零噪声”DSA有效地将辐射剂量降低了70%以上。这意味着,在同等图像质量下,可以大大提升患者的医疗体验,减少手术后的副作用和并发症,提高单次手术的总体安全性。此外,降低辐射的积累效应,也可能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大大降低辐射相关的健康风险,为患者带来更加可持续的医疗保障。

当然,“高清画面”也使得医生在操作过程中实现更精确的导丝定位和推进,提升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手术时间。

联影医疗与中山医院当日共同迎来uAngio设备在心内科完成一万台手术。

2021年10月,葛均波院士完成了uAngio全球首台手术。这是国产高端智能介入造影系统首例心血管介入手术。中山医院作为uAngio设备的“首发用户”,几年时间手术量迅速积累,从第一台到第一万台手术的完成,不仅为国产DSA设备的持续优化提供重要数据,更推动了心脏介入诊疗的标准化和术式创新。

“未来,在产学研医协同下,将进一步推动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让更多患者能以更低成本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葛均波院士表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