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陈敏 通讯员 梅萱)纪录片《渡江第一船》正在央视热播,受到观众好评。该纪录片历时3年6个月摄制,于4月20日起在央视9套黄金时段播出。在主创名单中,有一位是来自无锡市新吴区梅村街道的彭益民。为了更好了解这部纪录片创作背后的故事,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到了彭益民。
在江阴军事文化博物馆门口,挂着“渡江第一船”帆布的小船,就是记录在这里发生的渡江战役。说起创作缘由,彭益民表示,自己和导演孙玉清偶然听说了长江边上一家老小当船工的故事,心生敬意,萌生拍纪录片的想法,想展示当年的历史和人民群众在渡江战役中的重要作用。
与当地史志档案部门等联系后,一拍即合,《渡江第一船》拍摄计划就被提上日程。2017年10月,受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9套)委托,彭益民、孙玉清等人组成摄制组,启程前往安徽,开始了纪录片《渡江第一船》的抢救性拍摄工作。
具体怎么做?其实,大家心里都没底。当年那些老船工,还健在的也已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他们在哪儿?会不会同意摄制组采访?还能回忆起当年的峥嵘岁月吗?
2017年10月26日,摄制组一行4人启程前往安徽枞阳县。在位于枞阳县的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拍摄了几个画面,纪录片《渡江第一船》算是开机了。随即,摄制组赶往提前约好的望江县樟湖镇回民村,寻找并采访当年的老人们。
董玉发是采访的第一位老人,当时,老人正从田间劳作回来。对当年情景,董玉发娓娓道来,绘声绘色讲述了他和船民兄弟如何从被国民党欺压、抓捕到逃跑的惊险故事,叙述了他加入回民渡江突击大队运送解放军横渡长江的传奇经历。
但彭益民和小伙伴们深知,随着时间流逝,当年的老船工们都在老去,“我们必须和时间赛跑”。首赴安徽拍摄的一周,抓紧采访董玉发、王德清、倪昌龄、蒋克祚等老船工和亲历者;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他们一路争分夺秒寻访,也一路被老船工们感动。
船工丁广田、陈维岩不仅献出了自家的船只,还帮部队征集来了几十条木船;新婚不到半月的蒋秀芬含泪送夫,新郎官孙汉成穿着结婚时的新衣,驾着自家船只上“前线”;祁玉良接到出发命令时,得知母亲蹒跚百里来看他的消息,含泪放弃与母亲见面;老船工王小弟全家上阵,成为江阴东路集团的渡江第一船……
“我们一直被感动着前进,但困难还是超出了预想。”有一段时间,因为持续的不顺利,彭益民和小伙伴们甚至想过放弃。找人,循着一丝线索,常常三番五次开车几百公里,找到的却只是一张照片;语言不通,老人都只会说方言且口齿不清,录音一遍遍听,请当地人翻译一个字一个字确认……
2019年3月5日,彭益民一行第四次采访渡江战士张文治,临走前,90多岁的张文治老人把彭益民喊到一边轻声问:“小彭,那个渡江片子什么时候能播?我还能看得到吗?”望着老人满怀期待的眼神,彭益民安慰道:“张老,快了,一定会播的,到时候我提前通知您。”
也正是这次经历,让彭益民和团队调整心态,重新全力以赴投入到了拍摄和制作中,想尽办法,用真诚打动船工的家属,用耐心解开了他们的顾虑,最终完成全部资料的拍摄任务。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剪辑,《渡江第一船》最终获准播出。
摄制组通知老人们收看节目时,听到的却是不少“爸爸走了”“妈妈不在了”的消息。就在本片开播前夕,张文治老人也离开了。彭益民眼里满含眼泪:“我想跟张老说一声《渡江第一船》播出了,屏幕上的您多精神呀!”
“《渡江第一船》的拍摄,不仅记录了老英雄、老船工的事迹,也为当下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好教材。同时,对我们摄制组成员们来说,也是一次党史的学习,老一辈革命精神,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好。” 彭益民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