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冲击高端,小米、OPPO、vivo 越来越重视细节体验了

现在的智能手机可真无聊。

我不止在一个场合听过类似的话,好设计「全面屏」的普及让如今的 Android 手机正面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模子造出来似的,虽然好看但也让整个手机市场少了点新鲜感。

至于折叠屏手机,不说其高昂的售价普通消费者享受不到,没有杀手级体验的它看起来更像是为了卖新技术而造出来的产物,不信看看各家手机厂商为了宣传折叠屏而突出的新功能吧。

不错,但并非不可替代,对于普通智能手机也没有多大的体验突破。

而在市场越来越饱和,用户换机周期越来越长的情况下,手机厂商们开始另谋它路了。事实上,变化已经悄然发生了,细节体验越来越被重视。

从屏幕说起,那些不直观的细节越来越被重视

对「正面全是屏幕」的追求催生了全面屏设计,而在这期间智能手机的屏幕也经过了多次形态变换,从 3.5 英寸到全面屏再到如今的折叠屏,屏幕分辨率越来越高,刷新率也进一步走高。

作为手机最直观的部分,手机厂商们在它的身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而在分辨率、刷新率之后,部分 Android 厂商关注到了不那么直观的细节——色彩,对于真实色彩的追求也早已不限于硬件,一块好屏幕了。

像华为在 Mate 40 系列上就推出了系统级的色彩管理功能,至于它有什么用,这里需要先引入一个概念——色域,一般而言互联网上的图片等媒体内容都是以 sRGB 色域显示的,这保证内容在不同设备上显示一样的颜色。

但随着手机屏幕的升级,OLED 屏幕成为了主流,大部分旗舰的屏幕都支持 P3 色域,包括拍摄的图片也是以 P3 色域为主,而 P3 色域包含的颜色范围比 sRGB 更广,显示内容颜色也就更丰富。

▲ P3 色域覆盖范围更广,能显示更多颜色

本来配上好屏幕是一件好事,但好屏幕和图片并非天生匹配的。

例如一张 sRGB 色域图片在 P3 广色域的屏幕上显示,由于 P3 色域范围更广,sRGB 色域的图片颜色往往会被过度拉伸,显示出来的色彩就会过饱和,人眼看起来图片过于艳丽,看久了就容易疲劳、流眼泪。

▲ 在 sRGB 色域和 P3 色域渲染的图片对比. 图片来自:BenQ

而且在不同设备上看同一张图片还可能出现偏色的情况,再加上互联网上的内容以 sRGB 色域为主,这就导致好屏幕没能发挥出应有的实力,甚至还成了短处。

色彩管理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来的,它的角色更像是一位翻译官,让不同色域的内容能在同一屏幕上正确显示。

今年 OPPO 则在这方面走出了新的一步,在 Find X3 系列上配备了 10 bit 全链路的色彩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色域自适应,屏幕自动匹配不同色域内容,而且在拍摄、储存到最后显示的整个过程中,都支持更高储存更多信息的的 10bit 色深。

直接体现在内容上的话,就是颜色之间的过渡更流畅,不会出现明显的颜色断层,整张图片的颜色细节更丰富。

▲ 颜色断层和平滑过渡的颜色对比. 图片来自:DELL

色彩之外,屏幕亮度和色温也是被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去年小米 10 系列发布时便特意强调自家的亮度调节功能,通过增加环境光传感器和 AI 算法支持,更精细、动态地调整屏幕亮度。

避免出现屏幕亮度过高刺眼,或是日光照射情况下亮度增加太慢屏幕看不清的情况。这方面主流的 Android 大厂都有布局,华为和 OPPO 等都有相类似的功能。

这些大多都是手机细节方面的打磨,如果不上手乃至对比普通消费者根本察觉不出来区别,而 Android 厂商们在这些细节方面的大力投入,也证明了现在的手机市场进入了精装修的局面了。

Android 厂商定义行业

当然了,谈到细节体验苹果是必不可少的对比对象,曾定义智能手机的它,相比其他几家手机厂商拥有更长的时间积累,同时充裕的现金流也能让它在研发方面投入大量资金,足以在细节体验方面建立足够高的壁垒。

刚刚聊到的色彩管理和屏幕亮度、色温调节等等,苹果都是业内首批推出相关功能的厂商之一,而且不仅仅是 iPhone 系列,包括 Mac、iPad 等苹果自研产品,大多都实现了统一的色彩管理功能。

像是检测环境光色温以智能调整显示屏色温的「原彩显示」功能,已经从 iPhone 普及到了 iPad、iMac 等多款苹果设备上。

而且苹果作为生态的掌控者,往往可以通过新产品或新功能影响整个生态,推动开发者、乃至内容创作者跟进,像是 iPhone 12 支持的杜比视界功能,能带动人们在手机消费更多画面细节的杜比视界视频内容,甚至带动普通消费者去拍摄相应的杜比视界内容。

在这期间苹果是作为行业引领者出现的,以往这种情况甚少在 Android 手机厂商中出现,Android 系统仍然掌握在 Google 手中,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手机厂商们更多的还是希望抢占用户、铺全渠道。

到了如今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手机厂商们为了寻求产品差异点开始关注细节,并非完全按照 Google 的节奏走,OPPO 推出的 10bit 全链路色彩管理系统就是案例,原本 Android 11 是不支持储存 10bit 色深信息图片的。

手机厂商开始走在 Google 的前头,既是为了突出自身产品的差异性,也有利于推动整个 Android 生态的响应。毕竟产品、功能出来了,才有空间让开发者乃至内容创作者施展。

最直接的就是 P3 广色域内容的普及,当越来越多手机厂商支持色彩管理、用上广色域屏幕时,有了基础开发者的适配才有意义,用户才能在各个平台上看到 P3 广色域内容与普通 sRGB 内容的区别,更高质量的图片促使消费者做出选择,最终推动创作者选择创作色彩更丰富的广色域内容。

当然,每家厂商对于细节体验的探索方向可能稍稍有些不同,在音乐方面多有积累的 vivo 将 HI-FI 引入了智能手机,并为手机配置了相应的专用芯片。而 OPPO 则更多地探索影音方面,其也推出了增加画质的「视频超清增强」功能,旨在增加视频清晰度。

▲ OPPO 的视频超清增强功能

爱奇艺也曾推出过类似的 ZoomAI 视频增强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 AI 计算修复或修复低质量视频,让低质量视频能以较高的清晰度演绎,同时减少噪声、帧率低等问题。

不过由手机厂商牵头,该功能就不仅限于爱奇艺一家了,而是多个视频 App。

对细节、基础体验的关注,既创造了产品差异性,同时和苹果这样的业界领头羊对比,也是在补全在手机体验各个环节中的细微缺口,毕竟国产手机厂商们冲击高端,要与苹果同台竞技,这些是必不可少的。

靠供应商和堆料,做不成高端

华为受限之后,高端手机市场留出了一片空白,小米 OV 等都借机冲击高端,从最近发售的旗舰价格就可见一斑,大多都不低,但高端可没有这么容易打造好,不仅仅是营销,更重要的是产品。

「技术联名合作」似乎是一条看得见的捷径,华为此前与徕卡的合作就是典型案例之一,徕卡的加持提升了不少产品调性,随着自研芯片的进一步发展,产品高端化溢价逐渐被用户认可。

其他 Android 厂商们出于品牌声量上的考虑,也纷纷开启了联名合作之路,但数量多了也不禁让人感到疲劳,与传统影像厂商合作究竟能为产品影像性能带来多大的提升,这已经成为了不少用户心中的疑问。

而且这种技术联名合作的方式相对比较容易被复制,市面上的顶级影像厂商、音频企业还是有不少的,数量一旦多了,受众显然会产生疲劳。

手机作为技术集成的精密型产品,发展了这么多年,非自研技术乃至供应商部件能带来的差异性已经越来越小,都是骁龙 888、三星顶级 OLED 屏幕。

这时基础细节就作为新的突破方向之一成为了手机厂商们新选择,一方面确实有相应的技术积累,正如上文所述小米在定制化系统方面、OPPO 在影音方面、vivo 之于音乐。

这些让它们能更快更好地推出相应的技术乃至可落地的功能,在细节体验方面追上苹果甚至打造出属于自身的独特优势。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不少基础体验的创新都来自软件层面,相比芯片硬件研发的高成本,软件层面的创新和研发在成本、实现速度上会有更多的优势,这也符合人工智能在手机应用中越来越常见的趋势。

手机市场说到底仍然是吃技术饭的,这不仅仅体现在产品功能、基础体验方面,也体现在外形方面,可以预见的是为了竞争高端,以后这样的细节补全会越来越多,手机厂商们对于技术投资也会越来越多。

对于消费者来说,看腻了千篇一律的挖孔全面屏设计,能在细节方面感受更多不同,何尝又不是一件好事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