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或者隐讳的,但是古代还是有内衣的存在的,很多人都好奇在古代女子是穿什么样子的内衣?其实内衣也有自己的演变史的。
在古代,为了回避和隐讳,所以习惯性的把内衣称之为“亵衣”。
“亵衣”本义上来讲,是指贴身的内衣或者说指家居所穿的便服。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曾代表轻慢,亲近而不庄重的服饰。
我们有时候会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把内衣叫做“肚兜”,其实还真有这样一种叫法,只不过肚兜是古代内衣(亵衣)的其中一种称呼。在不同时期,亵衣有“心衣、抱腹、诃子、抹胸、主腰、肚兜”几种。
秦汉时期,内衣叫“抱腹”
在秦汉时期,女子对于内衣是追求精美的。内衣方面讲的是多种样式的形态。那时候就有常用的“帕腹”、“抱腹”和“心衣”。
一般在腹部简单地横裹一块布帕的,称作“帕腹”;在帕腹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的,称作“抱腹”;而在抱腹上加以“钩肩”及“裆”的,称作“心衣”。
魏晋南北朝,内衣叫“裲裆”
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内衣 “裲裆”广为流传,被汉族女性接受,裲裆备受喜爱。
“裲裆”就是那种前后有两片,后背不裸露的,有两层,冬天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的一种古代内衣。
唐朝,内衣叫“诃子”
到了唐朝,女人讲究的是以胖为美。那时候出现了一种无肩带的内衣,称为“诃子”。
“袔子”是一种无肩带、侧开合内衣形式。唐代女子喜欢穿半露胸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在胸下系一阔带,外披透明薄纱,内衣若隐若现。内衣外穿其实可以追溯到唐代。
宋代,内衣叫“抹胸”
当到了宋代,大片土地沦为女真贵族统治领地。正因如此,服饰文化上也跟随着发生了影响和变化,那么时候就出现了抹胸。
抹胸讲的是护胸在前,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正因为如此,抹胸也叫“抹肚”,加长版的叫“裹肚”。
元代,内衣叫“合欢襟”
两宋之后,元朝大一统以来,女子内衣叫“合欢襟”。“合欢襟”是由后向前系束的。穿时由后及前,在胸前用一排扣子系合或用绳带等系束。
明代,内衣叫“主腰”
主腰与背心有点类似,穿着的时候仅束之于胸腹间,讲的是非大红裹衣不华。此外,穿着主腰腰侧还有系带以便形成明显的收腰效果。
清代,内衣叫“肚兜”
清代一般是菱形状,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其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
肚兜上有各类精美刺绣,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的带子既有绳、丝绢,也用金、银、铜链等。
近代,内衣叫“小马甲”
近代,即民国初年,女性开始注重身体曲线,于是便产生了形制较窄的“小马甲”。
小马甲”一般以对襟上的扣子开合,其吸收了西方内衣束胸的特点。而“小马甲”后来也逐步演变为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胸罩”。
现在,你了解清楚女子内衣的演变史了吗?古代女子的内衣是不同的朝代都有不一样的叫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