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洋河畔,山东烟台福山区高疃镇渡口村的草莓大棚,跟其他地方的不太一样:一条人造“小溪”蜿蜒穿棚而过,鱼儿在潺潺流水中嬉戏。水流旁边,一排排种植槽整齐分布,向远方延伸。草莓植株旁边的标签上,标注着丘比特、佐贺、淡雪、梦香等诸多不同品种的名称。
草莓大棚内景。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养鱼的水富含氮、磷、钾、钙等多种营养物质,经过沉淀过滤后对草莓进行滴灌,全程不施农药,种出的草莓可以直接食用。”“棚主”柳榴摘下一颗草莓边品尝边说。
影像监控、智慧管理、一键遥控、水肥一体……在这个充满科技感的大棚中,几十个国家、100多个品种的草莓同在一个棚里生长,整个大棚如同一所“草莓博物馆”。
“多元化的品种有不同的生活习性,要针对不同品种的温度湿度习性,将它们进行科学排序。”柳榴说,精通温度控制,相当于掌握了草莓开花坐果的“密码”,让草莓大棚全年有果,四季可摘。
也正是这个特点,让“草莓博物馆”一年四季都能吸引不少“铁粉”。虽然100元的“入棚”门票价格不低,但仍有很多人慕名而来,在棚内品尝不同品种的鲜果。
草莓大棚内景。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今年41岁的柳榴,是高疃镇北村人。父母以种植草莓为生,他也深受父母影响。“小时候常听他们说,草莓是我们家的希望,把草莓卖出去,日子就能好起来。”在大城市摸爬滚打多年后,柳榴的草莓销售生意逐渐小有名气。
听说渡口村党支部招引优秀人才回乡创业,柳榴毅然带领团队来到渡口村,扎根田野之中。为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村党支部多次召开议事会议,探讨草莓产业发展前景规划。高疃镇党委还邀请了烟台农科院的专家对草莓种植进行技术指导,为草莓产业发展助力。
工作人员正在打理草莓植株。新华社记者 张武岳 摄
多方共同努力下,这个高12.5米、长120米、宽80米的草莓大棚建成。除了引进了国内外新品种草莓,柳榴还带领团队自行研发培育,并且创立了“爱渡”农业特色品牌。他内心深处的“草莓梦”逐渐变得具体清晰。
如今,柳榴一个人的梦变成了很多人的梦。他向全国各地的近2000个种植户免费提供了300多万株草莓苗,还建起民宿,以产旅融合的模式发展乡村游,解决了200多名周边村民的就业问题。多年来因山隔水阻而少有人问津的渡口村,因“草莓博物馆”的带动,在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记者张武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