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浮梁买茶去|大国工匠 · 寻找大师

浮梁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

茶圣陆羽曾数次造访江西,在《茶经》中对浮梁茶赞誉有加,称其“色紫而香烈”。传说陆羽到过瑶里(镇)内屋基(村),还在这里居住过,后人遂将此地称为“陆居”。

今天白鹿新闻《大国工匠》栏目组实地探访浮梁县瑶里古镇的“陆居”,寻找浮梁茶传人——黄文君大师(下图)。

文|金一斌

图|邓 安

视频|吴爱飞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中这两句诗,年轻时读来,不过觉得是寻常叙事。如今亲到浮梁(该县隶属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才知这“买茶去”三字里,竟藏着千年茶事的密码。

浮梁茶的历史,可追溯至千年前。唐人王敷在《茶酒论》中写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可见当时浮梁已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圣陆羽曾数次造访江西,在《茶经》中对浮梁茶赞誉有加,称其“色紫而香烈”。传说陆羽到过瑶里内屋基,还在这里居住过,后人遂将此地称为“陆居”。

浮梁人好说:“浮梁红茶看瑶里,瑶里红茶看内屋基。”这内屋基三字,在茶人耳中,便如武林中的少林武当,自有其不可撼动的地位。得友人引荐,识得内屋基年轻茶人黄文君。他驾车载我们上山,三十里山路蜿蜒,愈行愈幽。

及至内屋基,但见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山泉淙淙穿行石间,偶有猿啼鸟鸣,更添几分野趣。此地原住六户人家,今已迁至山下,唯采茶时节仍回山居住。茶树不似寻常茶园那般整齐划一,而是零星分布于海拔八百至一千米的高山斜坡上,每片茶场或几十株,或数百株,皆被竹林树木环抱。

最妙的是,这些茶树大多扎根于乱石之间,根系浸润在山泉之中。这般景象,倒应了《茶经》中“上者生乱石”之说——茶树根系盘踞石缝,汲取岩髓,又得清泉滋养,自然生得与众不同。茶树的品质与其生长环境息息相关,此地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山风雨露滋润,茶树自然禀赋优异。

黄文君告诉我,他家的茶树多是祖辈栽种的老枞,亦有先人留下的古树。他自幼随舅父学艺,制茶手艺娴熟,所制红茶香气馥郁,滋味甘甜。看他制茶,如观一场静默的仪式:萎凋时指尖轻拂茶叶,感受水分退去的微妙变化;揉捻时力道刚柔相济,使茶叶细胞破裂恰到好处;发酵时掌控温湿度,如同呵护初生婴儿;烘焙时火候精准,锁住那一缕转瞬即逝的幽香。

我极力游说作家小树前来一观。她既是长篇小说《乌山不夜侯》的作者,又是潮州工夫茶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叶汉钟的弟子,于茶道颇有心得。听我描述内屋基茶山之妙,她果然从广东远道而来。见内屋基景致,脱口道:“真乃‘白云生处有人家’!”

我们还特意从山中取来泉水,回到山下冲泡内屋基的红茶。小树行云流水般烫杯温壶,投茶注水,霎时满室生香。茶汤橙红透亮,入口醇厚,回甘绵长,似有山岚雾气在舌尖流转。众人连饮数杯,竟不舍得言语,唯恐惊散了这片刻的茶韵。

黄文君说,他小的时候没有出过山,母亲干活时,把他背在背上,害怕会跑了,把他捆绑在她干活附近的大树上。那时,他晚上躺在大门前铺着的竹板上,数着天上的星星,白天看着远山,想着山那边会是什么?

我等爱茶之人,每到茶山总忍不住采购,而内屋基的茶树生长在原始森林中,乱石为伴,翠竹相邻,见此情景,怎能不心动?好茶难得,既遇之,岂能错过?问及存茶,黄文君面露难色:“仅余四五十斤,二十斤已收订金,自留些许,诸位至多购得二十斤。”友人笑言上次来,尝得一款好茶,文君说仅余五斤,被他悉数买下。我忽有所悟:好茶如知己,可遇不可求。

内屋基的茶,生于乱石,长于幽林,栉风沐雨,汲日月精华,本就难得;再经茶人匠心制作,更显珍贵。买茶至此,已非寻常交易,倒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风雅传承。

浮梁买茶,买的不仅是一片树叶,更是一方水土的灵气,千年文化的积淀,以及茶人匠心独运的技艺。从陆羽的称许,到白居易的诗句,再到今日内屋基的盛名,浮梁茶香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当我们啜饮杯中琥珀色的茶汤,仿佛也品味着历史的醇厚,自然的馈赠,以及匠人的心血。

归途车上,闭目回味。想那陆羽当年踏遍青山寻好茶,白居易贬谪江州偶遇茶商,王敷记载“万国来求”的盛况,乃至今日黄文君守护祖传茶山——浮梁茶事,恰如杯中茶叶,沉浮之间,尽是故事。买茶一事,表面是购得实物,内里却是将一片山水、一段历史、一份匠心,统统收进行囊。

下次若有人问“前月浮梁买茶去”作何解,我当答:非为买茶,实为买一段浸润茶香的光阴。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