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怡
10月8日,
深秋时节,
寒生露凝,
寒露节气到了。
文人雅士书法落款中
常把农历九月写为“菊月”,
作为今年农历九月的首个节气,
寒露是一年最佳赏菊季的开始。
无论从《山海经》中
“女几之山,其草多菊”的描述,
还是战国诗人屈原
“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唱叹,
都不难看出,
先秦以前,
菊花是一种野生植物,
常用于入菜酿酒,
“裛露掇其英”是它的主要归宿。
对于唐朝人来说,
在家摆上几盆可观赏的菊花,
是最常见不过的装饰。
白居易曾把万丛黄金菊中一点白
比作“白头翁入少年场”,
而刘禹锡、李商隐等诗人
也有受邀观赏珍稀白菊的经历。
在白菊培育技术尚不成熟的年代,
花丛中偶尔出现一两枝白菊,
就足以吸引人们专程围观。
后来,
爱花的雅士把养花秘诀、
花卉品种品相等,
汇总成一本“养花指南”——花谱,
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习惯、风俗和情感。
菊花品种也日渐多样,
清代《广群芳谱》
记载的菊花更是达300多种,
如今我们能在一场花展看到近千种菊花,
这在清代已经初具雏形了。
菊花是古代唯一能观赏到的秋花吗?
其实不尽然。
比如武则天曾一纸诏令,
让腊月出现百花齐放的场景。
百花显然不可能因帝王诏令而开,
但想要看到四时之花反季盛放,
古人也有自己的“黑科技”。
反季节人工培育的花
叫做“堂花”,
和现在的温室花、大棚蔬菜类似,
古人掌握了用温度催醒种子的诀窍,
在常年热气蒸腾的浴室附近种“堂花”,
花期其实很好拿捏。
北宋学者温革在《琐碎录》里
记录过一种菊花的催花方式:
用龙眼壳将菊花“逐蕊罩之”,
到需要它开放的前一天
用硫磺水浇灌,
之后将龙眼壳撤去,
菊花一夜之间就会盛放了。
关于寒露赏菊的节俗,
还有一段流传已久的名人轶事。
王安石在深秋时节赋诗咏菊: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看到后,
认为其中有个常识错误——
菊花按理说只会“枝头抱香死”,
何谈遍地飘零呢?
于是他补下了挖苦满满的后半部分: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作为一代文豪,
当然也要引经据典为自己正名,
他引用了前面提到的那句
“夕餐秋菊之落英”,
佐证屈原也见过菊花落英缤纷的场面。
后来,
苏轼被贬到荆楚之地的黄州,
在屈原的故国所在地
见到了散落满地的菊花,
才知原来自己还是不够全面。
这段关于深秋赏菊的故事
在民间广泛流传,
也算是寒露“持螯赏菊”时刻
最有文化气息的笑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