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最炸裂的南方顶流,是ta

「沉睡」了一年的老龙破淤泥而出。

一声声吆喝下,

东莞最刺激的时候,终于来了。

「五月初一龙抬头,万江河上赛龙舟」。

这个五一,东莞因音乐节而狂欢时,

万江滘联一年一度的“正丫起龙”亦是人山人海。

沸腾了整个东江。

万江正丫起龙。图by:RexChu

而这场轰轰烈烈的起龙仪式,

宣告着接下来的东莞,全民热血、全民狂欢。

堪称群「龙」争霸。

尤其是这条万江「龙」。

在这东莞龙舟第一景的背后,唯有一个字:

图by:RexChu

作为著名的“龙舟之乡”,东莞有着全国最长的龙舟月。

千人巡游、非遗文旅体验、正丫非遗墟市、龙舟艺术展、龙舟趁景……

长达一个月的划龙舟活动,

让5月的东莞,根本看不过来。

图by:RexChu

当一个个顶着烧鹅色儿的汉子们,

在最酷热的日头之下,将身体的全部力气托付给夏日的波浪。

当龙船饭、庾家粽、眉豆糕等传统美食,轮番上阵。

当那近700年历史,被称为“中国美食名镇”的道滘,将道滘粽送到了人们面前。

岭南水乡的热浪潮头,率先点燃了夏日盛宴。

你,还坐得住吗?

龙船饭

道滘裹蒸粽。图by:道滘融媒

5月,怎么也得来东莞,

一头扎进全城躁动的龙舟月里。

在充满热情的龙舟岭南传统文化氛围中,

感受一个,颠覆你认知的东莞。

来,路线我们已经安排好了——

图片

金鳌洲塔。图by:万江

如果错过起龙没关系,万江的好戏还在后头呢。

近珠江入海口,被东江及其支流包围的万江,称得上龙舟的天选之地。

要知道在中堂、沙田年年争得火热时,万江这东莞龙舟第一景的地位可从未动摇过。

东莞民谚云:“初一景,万家租;初二景,西塘尾;初三初四,大汾流涌尾,十三十四新村龙湾梓。”

“初一景”说的就是“万江景”。

图片

作为整个东莞最早划龙舟的地方,万江龙舟除了江上的燃,更有两岸东江人的期盼,和浓得化不开的龙舟情谊。

沉睡于河底的松木老龙被“唤醒”,风调雨顺的吉祥日子,也一定会随之而来。

老人们都说,扒龙船啊扒龙船,扒得快,好世界,扒得慢,等食饭。在万江,家家户户重视龙舟,年轻人们奋力拼搏,老人小孩在岸边欢呼。

他们甚至还专门为龙船造了一个“家”。河边每隔一段路,你会看见一间小房子,“住着”龙舟,每间龙船屋造型不一,是河边的一道靓丽风景。

图by:RexChu

在万江人的年度龙舟狂欢里,起龙只是第一步,龙舟锦标赛更是直接燃爆东江。

尽管不是每一年都有龙舟锦标赛,而是三年一斗标,两年趁景(可以理解为:全民狂欢的友谊赛)。

遇上龙舟,万江人的气势足以划破江河。他们从来不会只在江中,随便划划。一河两岸精心布置一番,氛围不能少。

图片

万江龙舟竞渡。设标的叫竞渡,不设标的叫趁景。图by:欧迪鹏/影像莞

除了竞渡,参与趁景的龙船也得细心装扮,罗伞帐、龙船幡、历次夺得的标旗等等,全都闪亮登场。

划手们紧锣密鼓地集训,只为在趁景当天拿出最好的精气神。各个犒船点会准备龙船饼、烧猪、饮料等丰厚礼品,犒赏前来趁景的龙船。

趁景日,男女老少都可参加。除了传统龙舟,也有标准龙舟。传统龙舟上一般都是本村男儿,一条龙船上有50多人,身穿统一服装,奋力展现本村的力量。

图片

万江龙舟竞渡。图by:魅力万江

标准龙舟多为龙舟俱乐部成员,他们的龙船大小不一,颜色、装饰也多样化,观赏性极强,回头率极高。

有的小龙舟6个人就能划起来,所以你会看到,坐在船头敲鼓的,可能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也可能是英姿飒爽的女将。

全民参与便有了一年一度,趁景日东江上,龙船云集,万人空巷。

图片

船上的人在挥洒热血,围观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进来。比如担凳子、霸头位,睇龙船,以及吃一顿香喷喷的特色龙船饭。

接下来的五月,一直到端午,万江还有两大龙舟好戏上演。

5月27日,不要错过万江龙舟文化节。26个社区龙舟代表队齐聚东江,进行游龙趁景,会途径官桥滘、共联、曲海、金泰、万江墟、万江6个犒船点。

5月30日万江河汾溪段,6月9日万江新村段,也都有游龙趁景。

划龙舟。图by:袁锐鑫

图片

拥有“烧鹅色”肤色的东莞龙舟队员

龙舟月,到东莞。

看万江游龙趁景,同逐东江水的同时,美食的雷达更要响起来。

自然少不了,这来自大岭山独树一帜的烧鹅。

准确来说,是荔枝柴烧鹅。独属于东莞大岭山镇的一道特色,最早发源于大岭山镇的矮岭冚村。

据说在六百年前,这里刚刚立村的时候,就有了用荔枝木明火烧制烧鹅的技艺,制成的荔枝柴烧鹅富有荔枝的气味。

其中的秘诀之一,就是柴。

选择做成荔枝柴的荔枝树枝越老越好,几十年的树是基础,上百年的则是佳品。

这般严格的筛选,也让烧鹅有了时光厚重的沉淀。柴的一寸燃烧,换来鹅的一寸脆香。

听起来简单,做法却是极有讲究。上皮来回用烫水去烫,相当考验时间跟技术。烫得太久,鹅就会出油,烫得不够,就会上色不均。

上皮后,经过密封、充气、热水的洗礼,就进入8小时的风干环节,以及四五十分钟的烤制,才可以完美出炉。

图片

香喷喷的烧鹅,在东莞太常见了。但荔枝柴烧鹅,一定得去大岭山试试。

很多人吃烧鹅追求好看的脆皮,但在大岭山人看来,好的烧鹅应该注重的肉汁。

他们还原得是最传统的做法,皮不一定要很脆,但肉汁一定要很够,果木香的味道一定要够。

这份烧鹅饭,成就了东莞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图片

如今,大岭山荔枝柴烧鹅已被录入东莞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当东莞的烧鹅巴士在城市间穿行,

寻着荔枝柴烧鹅的香味,一并走进这东莞特色小镇——大岭山。

满街烧鹅火热的橙红,将大岭山的清新趁得更加动人。

大岭山森林公园

这里有座大岭山森林公园,密林间,山环水绕,溪流潺潺,是一片治愈力满分的城市原野。

很多人喜欢爬上最高峰茶山顶,眺望时,青山、绿树和碧水,每一眼都让人心旷神怡。

大岭山观音寺。图by :Mia

如果你喜欢寻幽探古,马山仙境里,有牛郎织女的传奇故事。

下山处,还有大岭山莞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等着你。

对于大岭山,还有一个不能忘。

掩映在山水间的红色记忆,是东江纵队的英雄史诗。

东江纵队纪念馆

华为小镇。图by:闫兰勤

松山湖,当然不只有华为。

很多人因为欧洲小镇,而认识到这片充满生机的湖。它原本只是大朗境内一个大型的天然水库,坐拥8平方公里河淡水湖河14平方公里的生态绿地。

当年“国之重器”中国散裂中子源的第一束中子还未射出,松山湖第一批为梦想而努力的年轻人,已经来到这里,掀起了一场场影响深远的互联网行业风云。

如今的松山湖,有漂亮的欧洲小镇,有值得所有人骄傲的中国散裂中子源,有许多年轻人的理想,和如诗如画的松湖烟雨。

还有一个文艺新地标——悠兰里ULAND松山湖文化艺术街区。文艺馆子和格调小店,都在这美丽的湖畔,将人们的快乐聚在了一起。松山湖数学探索馆、钟书阁、松山湖盒子美术馆,科技与人文巧妙融合,迸发出无限的活力。

该怎么进一步描述松山湖呢,大概是要一步步走过,才能真的体会到什么是东莞的先锋与前沿力量。溪村铁桥的小火车缓缓驶过铁轨,“哐当哐当”的韵律从春天到夏天,再来到秋天。

图片

图片

松山湖。图by:创新松山湖

清晨的松湖烟雨可太有魅力了。

湖畔徒步3公里,看水波潋滟、白鹭低飞。

松山湖科学公园是大人们带娃爱去的地方,自然公园的清幽搭配科学的外衣,让小小的儿童乐园里,满是值得去发掘的物理彩蛋。

还有在松山湖望野博物馆,当你和千年前的工匠、诗人、商贩隔空对话,会发现原来松山湖还有这么多面。

松山湖中心公园。图by:饶钦勇

松山湖一角。

图片

东莞滨海湾。图by:黄生(东莞滨海湾新区)

坐拥东莞最绵长海岸线,滨海湾已经成为了东莞看海的最佳地儿之一。

站在滨海驿站遥望,一条蜿蜒海岸连着公园绿岛、沙滩椰树、草坪营地、花海乐园、地标桥梁。

骑行、散步,吹吹海风,看看海景,无论是遛娃还是约会,滨海湾的浪漫都正在一一被书写。

图片

图片

东莞滨海湾。图by:黄生(东莞滨海湾新区)

来到滨海湾,你可以跟着这条寻海citywalk路线走:

东莞黄金海岸→慧眼桥→东宝公园→威远岛→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

首先沿着7.5公里的东莞黄金海岸走走停停,看深中通道如巨龙卧波,或租辆自行车沿海骑行,承包整片海的浪漫。

穿过慧眼桥,向东宝公园走去。这是一处坐拥滨海风光的生态湿地公园,超大草坪,体验270度看海绝佳视野。

到了威远观景台,眼前的海多了些历史的岁月悠远。狮子洋之上虎门大桥川流不息,炮台、海战博物馆,历史的遗迹彷佛借着海风在耳边呼啸而过。

转个身,就是一定要去一次的海战博物馆。博物馆前,有绿植葱翠的草坪,风情的杉树,挺拔的美丽异木棉,繁茂的榕树,时常让人有置身国外悠闲公园的错觉。

海战博物馆。图by:黄亚非

威远岛公园

这里有国家级的展览,有如同迷宫隧道般的威远炮台。要知道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著名导演谢晋也曾在此采景拍摄电影《鸦片战争》。

尽管如今只能是断壁残垣,但那一个个弹坑,一个个炮洞,无一不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人们如何在这里浴血奋战,守卫家园,守护这片海。

当历史的轨迹将人的思绪,无限牵引着,或许就在你踏上这片土地,望向这片海的那一刻,便也明白了,当年在历史书上,曾经被浓墨重彩讲述过的先辈岁月。

海风咸咸的,历史的篇章,教人一边回望致敬,一边向前奋进。

海战博物馆内部展陈。图by:肖默

图片

既然都来到威远炮台,那么就更不能错过了解这座小镇的机会。

当年林则徐在这硝烟,让虎门从此被铭记。而除了历史,虎门还有许多值得一去的。这里有座几百年的二维码村堡,它的名字叫逆水流龟堡。

从名字上来说,它就是一道风水命题。小河、石板桥,四四方方的护城河环绕古堡,是典型的方形广府围村,更似遗落民间的宫殿。

图片

空中俯瞰,亦村亦堡的逆水流龟,好似“二维码”。图by:邓山海/影像莞

它以龟的腹甲形制建造,唯一的通道石桥就是龟的尾巴。当你迈过古老的大门,会发现门上的吊桥绳锁洞,早已磨得平滑。古城墙、古井、古树、古渠、古巷里,一一都在诉说着古屋的故事。

400年一晃而过,以四方水为界,周遭历经了农田,砖瓦屋的起伏变迁。村堡,还是那座方方正正的村堡。

下一站,是虎门老街。不长的老街有老虎门人的一生。以前,他们叫它“太平墟”,位于鹅公山下、太平水道东侧。开埠于明末清初,清末发展成为莞邑三大墟镇之一。曾是珠三角的重要商品集散地、对外贸易关口,工商贸易直接影响粤港澳、辐射全国。

只是今天的老街,要打虎门中心小学门口过,这里的小吃商铺林立。

图片

图片

哪怕是工作日,也有不少年轻人来到这里,食过一碗豆花后,开始漫步老街,商铺鳞次栉比。

有个形容很妙,说这条太平墟承包了一个虎门人从出生到出嫁的全部装备。

的确如此。这里有“诚信街”“卖鸡地”“果栏街”“大屋巷”。孩子们的玩具、衣服商铺一家又一家,而后是童年的零食主场,卖着糖不甩、糯米磁、钵仔糕、松糕等本土小食,满是虎门的烟火气。

走出老街,不远处,有个太平手袋厂陈列馆,更是70、80、90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作为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它不仅是虎门敢为人先的历史见证,也承载着虎门人深厚的情怀。

图片

虎门太平手袋厂陈列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