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化工行业正面临“扩产–压价–亏损”的恶性循环,低效扩张导致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下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持续恶化。在此背景下,政策层面对“反内卷”的密集发声及行业供给侧改革措施的推进,为化工行业结构性修复提供了关键契机。通过约束低效产能扩张、优化供给格局,部分细分领域已显现供需关系改善的早期信号。
供需格局优化:有机硅、纯碱供给端约束加强
在工信部推动的“十大重点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框架下,化工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及老旧装置更新改造逐步落地。以有机硅、纯碱为代表的子行业,因其开工率、库存及盈利水平处于历史低位,成为政策优先调整对象。有机硅行业当前开工率不足70%,库存持续去化至近三年低位,叠加海外装置不可抗力事件频发,短期供给收缩预期强化。纯碱行业则因20年以上老旧装置占比偏高,被纳入首批技术改造清单,落后产能退出后行业集中度有望显著提升。
政策层面通过“产能红线划定”“配额制管理”等措施,推动供给端从无序扩张转向精细化调控。以钛白粉行业为例,多家头部企业通过主动减产挺价,缓解价格倒挂压力;涤纶长丝行业则通过兼并重组整合区域产能,减少同质化竞争。此外,草甘膦等农化产品受出口配额政策引导,企业转向高附加值制剂生产,进一步优化全球市场份额。
供给约束的强化亦带动部分化工品价格进入修复通道。例如,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受海外装置事故影响,叠加国内反内卷政策下的工厂挺价意愿,价格月内涨幅超30%。此类案例表明,政策与市场机制的协同正逐步扭转行业长期价格压制局面。
行业整合提速:龙头公司主导结构性修复
在“反内卷”政策驱动下,化工行业集中度提升已成明确趋势。龙头企业凭借技术、成本及规模优势,成为产能优化过程中的最大受益者。以有机硅行业为例,头部企业通过一体化产业链布局降低生产成本,在行业亏损周期中仍维持正向现金流,为其在产能出清阶段扩大市场份额奠定基础。
政策对老旧装置的清退要求,进一步巩固龙头企业的竞争壁垒。例如,纯碱行业20年以上装置多集中于中小型企业,其环保及能效指标难以达到新规要求,而龙头企业设备更新能力更强,可通过技术改造满足长期合规要求。同时,龙头企业凭借较高的市占率,在行业议价、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具主动权,有望在供需格局改善后获取更高溢价空间。
从跨行业经验看,钢铁、有色等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已为化工行业提供参考路径。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供给结构–修复行业盈利”的传导机制,具备成本优势及技术储备的龙头企业将主导行业结构性修复。这一过程中,政策执行力度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匹配度,将成为决定行业修复速度的关键变量。
(本文仅基于公开资料梳理行业趋势,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