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重庆都保持着个位数的气温,在驱寒取暖这件事上,市民也是竭尽所能,除了加厚衣服、多活动身体,一些贴身的取暖设备也深受青睐——薄薄一片暖宝宝,贴在衣服上热力十足;灌一壶热水袋,想暖哪里暖哪里;而睡觉之前打开电热毯,一整晚都不担心着凉……不过,记者今(7)日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以下简称重医儿童医院)的烧伤整形科了解到,该科室近日来接诊的低温烫伤病例明显上升,“罪魁祸首”都是这些冬季里为人们带来温暖的设备。
图片来源网络
被热水袋烫伤 七龄童大半个月难愈
许多家长都会让孩子尽量避开开水等“危险物品”,可往往忽视了低温可能存在的烫伤风险。重医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的袁心刚医生就向记者介绍了一个近期发生的典型案例。
20多天前的一个晚上,7岁小女孩涵涵(化名)像平时一样入睡了,被窝里有妈妈专门为她准备的热水袋,可第二天一早起来,涵涵妈妈发现女儿右小腿肚子上起了两个水泡,水泡周边的皮肤略有红肿。起初家里人也没太在意,就在家自行简单处理了一下,然而几天下来,水泡倒是破了,而皮下组织却怎么也不见好转,还越来越严重的样子。几番折腾,涵涵妈妈最终还是把涵涵带到重医儿童医院烧伤整形科就诊,此时离烫伤已有大半个月,涵涵被确诊为“低温烫伤”。
在就诊时,涵涵妈妈表示自己还专门注意了防烫,灌热水袋时掺入了冷水,绝对温度并不高,热水袋外面还套了一个布袋子。而据她回忆,平时孩子睡觉很沉,喜欢在小腿下面垫个东西,烫伤那个晚上孩子的秋裤裤腿被她卷了上去,热水袋直接接触了皮肤。
这几类人群最易被低温烫伤
有家长可能会疑惑,涵涵小腿被热水袋烫伤,为什么睡觉时没有感觉呢?热水袋明明水温不是很高,为什么烫伤得这么严重呢?
这就要从什么是“低温烫伤”开始说起了。袁心刚医生介绍,低温烫伤是指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冬天,人体神经反应比较迟钝,皮肤的感觉相对也弱了许多,加上人体下肢皮肤的角质层比较厚,刚接触热水袋时,皮肤可能并没有感觉烫。但时间一长,热量慢慢渗透到组织造成烫伤。
“感觉迟钝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婴幼儿、老人、瘫痪病人、醉酒者,睡着时不怎么翻身,紧贴热水袋的部分皮肤就容易造成局部烫伤。”袁医生说,“这类低温烫伤表面看起来面积小,仅在皮肤上出现红肿、水泡、脱皮等现象,但实际上皮肤深部已经受到损伤。若处理不当,会导致长时间不能愈合。涵涵烫伤20天,却没有明显好转也就不难理解了。”
取暖设备怎么用才安全
热水袋、暖宝宝、电热毯、取暖器等几乎都是冬天每家每户少不了的取暖法宝,如何正确使用它们防止低温烫伤呢?
袁医生提醒,使用电热毯,温度不要设置得过高,待被窝暖和后,应在上床前断掉电源;使用暖宝宝需隔着几层衣服贴用;使用取暖器时,距离不要太近,也不要长时间对着同一个位置;使用热水袋取暖时,水量不宜太满,水温不宜过高,热水袋外面最好用布包裹隔热。如果想让热水袋暖孩子的被窝,把热水袋放于两层毯子中间,使它不直接接触孩子的皮肤,或者仅在睡前放在被子里先暖被窝,睡觉时取出。而如果家长一旦发现孩子低温烫伤后,不要盲目自行处理,应立即带孩子到正规的专科医院就诊,以免耽误病情。
重庆晚报慢新闻全国爆料热线:(023)966988,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李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