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员”蛤蜊

提起蛤蜊,相信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它鲜美的味道和肥嫩的肉质。但是在波兰,蛤蜊还承担着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担任城市自来水的“安全小卫士”。

在波兰首都华沙,人们的日常生活用水主要来自于其母亲河维斯瓦河。为了监测水质,德比茨水处理厂的科学家们曾经尝试过多种仪器,但效果都不甚理想,直到“请来”了蛤蜊。

蛤蜊对于居住环境的水质要求非常严格。当水质干净时,蛤蜊会张开蚌壳,让水流通过,蛤蜊腮丝上的纤毛会过滤出水中可供食用的微小颗粒,将自己养得白白胖胖。当水质不好时,蛤蜊则会合上蚌壳,减少水流通过,哪怕饿肚子也决不妥协。蛤蜊的这种敏感特性被科学家们发现,并由此成为“水质监测员”重要的后备力量。

经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蛤蜊还是个严重的“强迫症患者”。它们并不会依据“心情”随意开合蚌壳,而会严格按照水质保持规范操作,因此,科学家们最终决定,将水质监测这样需要耐心、恒心与细心的工作交给蛤蜊这名“新员工”。

那么,蛤蜊是如何“入职”的呢?

首先,科学家们会到干净的水域捕捉蛤蜊,把它们带回实验室,并给予其两周左右的适应期。之后,就是对这些“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即开展“校准工作”。对于通过“培训”的“新人”,科学家们会给它们配发“工作装备”,即用一种无害胶水在其贝壳上粘一个带磁铁的线圈,然后安排“工位”,即一个装有磁场感受器的水族箱。至此,“新手蛤蜊”就可以“上岗”了。

当然,团队建设也是很重要的。每只蛤蜊都不会孤军奋战。通常每个水族箱里会同时安置8只蛤蜊,如果其中6只均关上蚌壳超过4分钟,线圈就会拉响水厂的警报,暂停供水。

此外,每只蛤蜊只需“工作”3个月就可以“退休”了。科学家们会将它们放生到原本生活的水域,并在贝壳上做上标记,以防被再次“雇用”。

如今,波兰约有50座自来水厂使用蛤蜊监测水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也有样学样,用蛤蜊开展生物监测技术研究。总体来看,虽然很多水厂都拥有精密的水质监测和预警系统,但蛤蜊在提高监测反应速度以及对照测试过程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优秀“水质监测员”。 (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 畅)

(责任编辑:王炬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