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的话
相比水深火热的各大“固收”产品,韭菜横行的证券私募却在今年完成了全线丰收。在产品策略上,股票多头一马当先,扬眉吐气,旱涝保收的量化、宏观更是大发神威,不同以往。在这个百亿私募都能“人均”20%的大好岁月里,更有私募黑马砍下1475%的恐怖收益!几乎提前预定了私募冠军的宝座。。。
最牛私募问世
和去年“群熊”败退,CTA独领风骚的场景不同,今年的A股市场“牛市”再现,连带着一众股票相关策略触底回弹。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八大策略全线收正。虽几经沉浮,股票策略仍以17.58%的平均表现一马当先;除此之外,“多策略”的表现同样引人注目,宏观策略、组合策略及复合策略,分别以12.1%、12.06%、11.92%的年内收益位列二、三、四位;紧随其后的则是9.49%的事件驱动及7.37%的相对价值策略。
相比之下,管理期货今年的表现就要差强人意得多,其7.26%的平均收益只比人畜无害的固收策略高出一个身位。。。实际上,今年、尤其是近期的期货管理策略,无论是趋势跟踪还是商品多空,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撤。
从客观原因来看,“市场噪音”可能是其策略失效的主因。
今年以来全球宏观环境“跌宕起伏”,除了老生常谈的MAOYI战,各国央行突降的“降息大军”,还有沙特石油设施遇袭这样的黑天鹅事件,这都对商品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影响。而随着短期行情“剧烈且无序”的波动,基本面逻辑频繁生变,相关的策略因子也随之“脱轨”,CTA遭遇大回调,也就成了特殊行情下的无奈之举。
而从个别产品的表现来看,股票策略的斌诺XX号则是彻底“炸盘”,年内收益高达1475%!基本提前预定了今年的私募冠军宝座。
从业绩曲线来看,2年来该私募几无回撤,它成功地利用空仓策略躲过了去年的熊市行情,并在今年下半年突然发力,仅用7月一月就完成了6.31到17.34的净值大飞跃。(同期沪深300的波动都被吓“平”了)
要知道,今年A股可是有过“无穷六绝七翻车”的变脸的,股票私募不跟着回撤已属不易,居然还能逆势飙涨。。。厂长估计该产品的规模应该挺小。而按照官方解释,斌诺资产对5G、稀土、养殖、黄金等牛股行业实现覆盖,还“在部分时间使用融资融券参与了科创板”。
。。。至于到底是什么样的策略能做到“周周翻倍”,大家也可以在下方的留言处与我交流讨论。
除去猛人斌诺不谈,其实今年的前十水准比起去年而言也的确抬高了一个档次。但从赛亚、柚子、天戈到八阳,这些私募主要依靠于年初“牛市”的老本,其二季度后多有回撤。而去年期货类私募的冠军大凡投资,虽然在逆风之中再次上榜,但整体业绩风格过于激进,今年四月曾有过一次49%的历史最大回撤。
最高51%,百亿私募新格局
云上风光虽好,但厂长还是要提醒大家一点,一年三倍者如过江之鲫,三年一倍者却廖若星辰。
这些私募虽然短期收益惊人,但风格过于激进,高收益的来年往往就是一次大回撤,属于在绝对收益上一头走到黑的搏杀产品。
相比之下,百亿私募们谋局长远,讲究在长期收益上跑赢市场和中小私募。这些成名巨头的信披、风格、路数较能“摸得透”,更容易做业绩归因和预期分析,所以比起一闪而过的各大黑马们,厂长还是更关注于百亿私募的各类动向。
而从收益来看,由于今年的主线行情较为明确,科技、消费股的大行情“如期而至”,依靠眼光毒辣的“价值投资”,去年翻车的百亿私募都已变本加厉地赚了回来。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数据统计,截至9月末,29家有业绩更新的百亿私募实现了久违的“全赢”,旗下各策略的整体收益近20%,合计有14家私募的平均水准超过这一数字。
具体策略来看,股票策略又成大赢家。盘京投资以51%的年内收益居首,41.74%的景林、35.31%的淡水泉分列二三。值得一提的是,初来乍到的“新人”盈峰,也跑赢了同期的沪深300。
当然,说到收益,今年的百亿新贵“量化对冲”更是不得不提——这类讲究“旱涝保收”的稳健私募居然能有22.56%的平均收益。。。其中的明汯、灵均、幻方等头部更是做到28、29%一线,羞煞许多“血战搏杀”的股票玩家。
而除了量化,对冲策略的另一派系宏观策略也不逞多让,此间翘楚的凯丰投资年内砍下33.05%,以一己之力力压量化诸雄。
而得益于私募收益的显著改善,其基金的管理规模也水涨船高。和2018相比,今年的百亿阵营出现了几位新面孔。
首当其冲的,自然是突然爆发的“量化私募”。今年8月底,五家量化私募明汯、灵均、幻方、锐天、金锝拍马杀到,成了百亿集团里不可忽视的新军。
关于其中的逻辑,厂长早就在9月的相关文章里已细细讲过。简单来说,就是年初的小盘股行情太好,韭菜太多,使得高换手的价量因子策略——高频策略“如鱼得水”,大发神威。虽然此后行情遇高而下,市场兴奋度不如以往,但依然不妨碍量化策略成为震荡之年的投资首选。
然而,对于量化来讲,越好的策略往往市场容量越小,所以这些大热私募不得不关门谢客,在个别产品上实行“封盘”。
除了“火到关门”的量化,今年还有两家股票私募——盈峰资本及磐沣投资成功“晋升”百亿阵营。
厂长这里要着重讲讲这家来头极大的盈峰资本。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盈峰资本于2013年1月注册成立,是由盈峰集团将旗下的证券私募“合赢投资”及股权私募“盈峰创投”合并而成。
而盈峰集团的实控人,正是美的集团的少东家何剑锋,也是坐拥两家上市公司的“创二代”。
拥有如此雄厚的实业背景,盈峰资本的百亿之路也是极为霸道。
它先于16年改革,大刀阔斧地剥离掉一级市场业务;然后又于18年请来社保大佬“蒋峰”,并对公司的框架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一年后,蝶变的盈峰果然抓住市场机遇,迅速上位,在股票多头、量化对冲、债券策略上多点开花,并在今年获得30.23%的平均收益:
明星私募齐翻身
即便无法与中小黑马相媲美,但今年以来还是有许多百亿私募跑出了相当之高的收益。厂长这里挑选出几家颇具代表性的明星私募。
盘京
稳坐“百年之巅”的盘京投资成立于2016年。该私募实行合伙人制度,团队较为稳定,据说他家的投委会还实行一票否决权。。。公司两大核心庄涛和陈勤,均有大规模产品的管理经验,前者偏好中仓位及集中持股,后者喜欢高仓位分散投资。
虽然风格不同,但相关的产品业绩倒也差不多。今年平均收益51%,大部分产品的年内收益分布在40%-60%一线,产品的历史最大回撤在20%左右。
千合
一哥的私募之路风波不断,去年因错压小盘股而马失前蹄,4只跌幅30%的基金堪称生涯败笔。。。自此一役后,痛定思痛的千合开始频繁调研,产品风格也明显偏向了大盘股。
根据私募排排网的信息显示,其2019的年内收益达24.38%,旗下“千合紫荆”系列达到30%以上。从业绩曲线来看,全年回撤控制极好,不但抓住了一季度行情,还在4月转折时及时刹车,见好就收:
厂长这里提醒大家一点,一哥奔私以后变得极为“低调”,很多产品的业绩都没有对外公开。。。千合那些有净值变动的产品,其实都是崔同魁操刀的。
明汯
如果说量化四天王是私募江湖里的“东邪西毒”,那明汯就好比五绝之下的裘千仞。他虽不像BIG4那般锋芒毕露,但明汯也有自己独门的“铁掌”功夫。
明汯的掌舵人为裘慧明,博士级别的私募大佬,据说他的统计套利策略十多年来“未尝一败”,在收益上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上。
到了2019年,明汯厚积薄发,“突发发难”,一举击垮了量化私募的旧有格局,成为五家百亿量化里的领头羊。
而从现有的产品体系及具体表现来看,明汯不但多路出击,还做到了最难的“既博且深”。
在收益表现上,他家今年的多策略可谓全面开花:指数增强的明泓稳健XX期,年内收益51% ;中性策略的明泓XX1号,年内收益25%;CTA的明泓CTAX号,年内收益31%;全天候的明汯全天候X号,年内收益33%。。。
不过有一说一,明汯近年来的扩张速度有点“过头”了,不知会不会对产品的持续收益造成何等影响。。。据厂长所知,明汯的某只中性产品近期表现“大跌眼镜”,大家可以持续关注下。
凯丰
说到广采博收,宏观策略的“谋篇布局”才是八大策略里最有广度的。
而说起宏观策略的国内“牌面”,凯丰自然是个避不开的名字。
宏观对冲的研究体系相对复杂些。像凯丰的研究体系就有五个层级:宏观因子、产业因子、供需因子、市场结构因子及量化技术因子。此外,凯丰在风控上也极为重视,原则上单一策略回撤不能超过10%,总资金最大回撤不超过20%。
截至10月11日,凯丰今年已斩下35%的年内收益。然而它的信披不够充分,可公开的产品曲线极少,说服力还不强。
以凯丰宏观对冲X号为例,这只产品今年收益35%,收益相当不错,主要得益于80%的股票仓位所致。
其实话说回来,这只产品早年是靠商品期货来赚取超额收益的,但近年来股票仓位的占比不断提升,有往指数宽基发展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剥离期货元素的宏观对冲,更像是个“增强”产品,已经达不到所谓的“对冲”效果了。
后市策略
我们研究分析私募的过往业绩,其实就是想考察他们在各类市场情况下的应对表现,总结出这些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并结合未来的趋势做出合适的选择。
关于后市趋势的研判,大家可以借助下私募,尤其是宏观策略私募的后市观点及产品配置方案,先建立一个比较粗犷的框架概念。
如下图所示,三大宏观策略私募,泊通、凯丰、乐瑞,均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这里尤其注意下这三家私募“大类配置策略”的异同:
具体来看,泊通在股票、股指期货的配比为“九一开”,主观选股辅以股指对冲;凯丰相对谨慎,它在股票、商品、债券的配比是6比2比2;而乐瑞的方案则是沿袭了其“LOW RISK”的一贯风格,股票和国债期货的配比为“三七开”。。。实际上,这也正好对应了激进、乐观、稳健的三种配置思路。至于孰优孰劣,就要见仁见智。
至于具体产品该如何配置,私募产品里有哪些“捷径”可选,厂长在此前的文章《1700万亿!证大、先锋、海航们的危机背后,是一个更大的阴影。。。》里已有过详实的解读,大家可以点击蓝字一看究竟。
大方向明确了,接下来就要解决方法和渠道上的问题。
比如你看好股票市场,可究竟是用“主观多头”入场呢,还是借助指数增强的方式?
就具体产品的表现来看,今年的私募指数增强稳中有进,年内收益大多集中在40%-60%。而主观多头的分化就要大得多。
从技巧上讲,同样看好行情,指数越低,指数增强的投资价值越高(但未必强于主观多头);而当行情来到“高位”后,做主观的基金经理会出现水平分化,但指数增强肯定是没啥搞头了。
一句话解释,指数增强有非常明确的“基准”参照,很好做业绩归因;这类产品的收益相对稳定,下限高但上限低。
相比之下,主观多头很依赖于基金经理个人的风格和判断,波动性、意外性较大。总而言之,关键在于你信仰为何?究竟是“信仰”基金经理的实力?还是信仰整体市场的行情走向?
至于CTA这块要不要“逢低加仓”?考虑到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厂长是不建议大家立即去“抄底”的。如果坚持参与或是已经上车的,就得配合分散投资、降低自己的预期收益,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当然,具体产品还要具体分析,这和交易频量、品种策略类型也有很大关系,像以日内为主的股指期货策略依然颇具看点;另外,近年来转型复合策略的CTA也有不少,且收益更为稳定,以此借道,也不失为一种投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