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消金界
在上海人流量最大的地铁站之一——人民广场站,通往热门商区的通道内,一整排的美团医美广告甚是抢眼。
在将医美业务升级为独立的事业部之后,2019年美团将发力医美行业,联合上游品牌及下游机构,渗透用户市场。
但美团发力医美,却未全面染指医美分期。
用户在美团上选好某个医美方案后,如果想分期,需要到店分期。
根据商家的客服介绍,他们与多个医美分期平台合作,用户到店之后可以自行选择使用分期产品。
美团金融方面称,通过美团进行分期也不是不可以,但需要“美团钱包”中,有“买单”功能,不过目前“买单”功能只向很少一部分用户开放。
消金界询问多位美团用户后发现,他们的美团钱包中,都没有“买单”功能。
这或许是近来整个美团业务的一个缩影:继续铺垫场景,但放缓了金融业务的步伐。
金融业务体量有限
美团APP的美团钱包中,有借钱、美团信用卡、理财、信用卡还款等板块。
美团信用卡是上海银行等与美团点评合作的联名信用卡;理财则是由民生银行等代销的理财产品。
这其中,重头戏还是以“美团生活费”为名的现金贷产品。
“美团生活费”的可借额度可大可小,由美团根据用户的信用状况自动生成。
在不超过可借资金总额的前提钱,可以循环借款,但每笔借款金额要大于500元,并且不能超过10000元。借款可以分3、6、12进行分期还款。
美团生活费背后放贷主体是重庆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三快小贷”)。
美团在2016年年底拿下了这块小贷牌照。之后通过重庆三快小贷,向美团用户和商家提供无抵押贷款。
其中,单一商家最高的信贷额度为100万元,单一用户最高信贷限额为5万元。
根据美团上市时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4月底,美团向商家发放的应收贷款余额为14亿元,向用户发放的应收贷款总额为7亿元。
而根据美团点评2018年年报,美团的小贷业务,2018年全年的无抵押应收贷款为39.88亿元,比2017年的17.76亿元,同比增加了124.55%。
这一增幅不可谓不大,但总量却与美团期待的相差甚远。
千亿金融梦
谈论美团的金融业务,王兴在2015年的一句话经常被提及——美团要“打造一个千亿元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这是美团在金融业务上最初的愿景。
美团声称,作为科技平台,美团链接消费者和商家,覆盖信息流和资金流,美团要由消费者扩展至服务供应端,带动互联网渗透至整个服务产业价值链。
毫无疑问,在这个服务产业价值链上,面向C端的消费金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更是一块谁都不愿意放弃的“肥肉”。
在业务方面,除了传统的餐饮外卖、到店、酒店及旅游,美团还在不断地拓展新场景。
2018年,美团在南京和上海试点了网约车服务,4月份完成了对摩拜的收购,利用摩拜的入口,将线下流量引导至美团平台。
2018年全年,美团总交易金额为5156亿元,同比增长44.3%,交易用户总数4亿,同比增长29.3%,活跃商家总数为580万,同比增长32.1%。
王兴表示,2019年,美团将继续执行“Food+Platform”的战略,探索新的业务,强化美团的生态系统,实现规模经济和网略效应。
按照目前美团的体量与发展逻辑,王兴“千亿资产规模的金融事业”,并非痴人说梦,但大环境转向,却绊住了美团金融业务扩张的脚步。
遭遇强监管
无论是美团点评的招股说明书,还是上市后的第一份年报,美团对于金融业务都轻描淡写,几笔带过。
美团在金融业务上有些刻意的低调。现实,没有给王兴预计的“风调雨顺”。
美团面临的金融监管环境,与2015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2016年9月,美团全资收购钱袋宝,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同一个月,美团在重庆成立了重庆金诚互诺保险经纪公司,拿到了保险经纪牌照。同年11月,美团成立重庆三快小贷,拿下小贷牌照。2017年,美团参股的吉林亿联银行也宣告成立,美团的持股比例为28.5%。
短短一年之内,美团就拥有了第三方支付、保险经纪、小贷、银行牌照;但还没有来得及庆贺,支付、小贷、民营企业入股银行等领域都迎来了严监管。
在拿到支付牌照后,美团因“代收代付”被支付清算协会责令整改,央行也对美团进行了多次处罚。
2018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下发《关于支付机构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有关工作的通知》特急文件,规定支付机构应于2019年1月14日前撤销人民币客户备付金账户。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更是强调,对支付行业的严监管将成为常态。
在现金贷领域,2017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通知要求,严格规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停发放无特定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的网络小额贷款,逐步压缩存量业务,限期完成整改。
监管还要求,小贷发行的ABS要纳入表内融资,小贷本来就有杠杆的限制,将发行的ABS纳入表内,无疑大大限制了小贷放款的规模。
摆在美团面前的,一边是金融的严监管,另一边还有蚂蚁金服等巨头早已抢占先机。这一幕,也发生在网约车业务中。
此前美团试图以补贴挑战滴滴的行业霸主地位,但在网约车业务受到强监管,再加上用户习惯已养成,一时之间难以达到目标,美团不得不放慢脚步。
在金融业务中,王兴的千亿金融梦,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
然而于美团而言,其开拓场景的能力有目共睹。就在近日,美团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团配送”,并宣布开放配送平台。
当下金融业务或许只是暂时放缓而不会被搁置,毕竟在“场景为王”的消金时代,谁会放弃到嘴的肥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