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号?不存在的!这所学校只有6位老师和2名学生……

图片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微信综合央视新闻频道、长春台、德惠融媒

整理:陈改

“升国旗,奏国歌

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放眼望去

只有6位老师、2名学生

这里是吉林省德惠市

长春岭村小学

升旗仪式后

堪称“豪华顶配”的课堂教学活动

开始了

1

几乎每节都是“一对一”

溜号?不存在的!

“这张纸我对折两次,

它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一天之中,6位老师

要给这两个孩子上12堂课

而面对“六对一”的“热情攻势”

孩子们一会儿挠挠头,一会儿瞪圆眼

就是不能溜号

根据规定

每名小学生要上14门课

对于6位老师来说并不轻松

每位老师都至少承担两个科目

比如,校长赵永

就兼职教着体育😂

过去,生源最多时

学校有600多名学生

和十多位教师

教学质量更是远近闻名

如今,即便只有2位学生

老师们依然以全部的热忱对待工作

谈及原因,老师们这样说……

2

奋力托举

村小也能教出“学霸”

6位老师中

4位老师在这里读过书

年少时

他们曾是坐在教室里的孩子

长大后

他们又回到这里

成为讲台上的点灯人

赵永年轻时与学生的合影。当时,他还是一名英语老师。

“我就是在这里好好学习

一步步走来的

所以我也希望我回到这里后

孩子们也有能力走出去看看”

在此任教27年的王艳秋说

三年级的娄浩宇聪明好学

很快就学透了书本上的知识

教师张英对他格外费心

“基础题他都会了

我开始在网上搜题,给他拔高

我们孩子这么好

必须要让孩子能‘踮起脚来摘桃子’”

在老师们的努力下

即使学校“袖珍”

也没有耽误娄浩宇成为“学霸”

上个学期期末考试

他在整个乡里100多个孩子中

排到了第三名

也为长春岭村小学争了光

五年级的高国家

虽然成绩没有娄浩宇那么好

但也非常要强肯学

时德锋老师(右)在给高国家上课

学生少了之后

老师们本有机会调走

但是他们还是选择坚守在这里

“我会把我所学的知识

毫无保留地教给孩子

站好我自己的最后一班岗”

教师宋桂平说

3

特别的学校

格外动人的师生情

对这两个孩子而言

老师们是师长,是玩伴

还是饭桌上的家人

每天午餐时间

是学校最热闹的时刻

“带啥菜啊?”

“饺子,酸菜的”

娄浩宇正要把自己的菜和老师分享

老师们连连摆手

却慷慨地把自己的菜

分到学生的碗里

时德锋、宋桂平两位老师和高国家一起跳大绳

长春岭村位于山岭之上

是距离大房身镇中心最偏远的村庄

距离镇中心小学有十五公里左右

沿途道路崎岖

孩子们的家里也都有实际困难

所以,即使只有2名学生

教育部门还是保留了这个教学点

为了他们

6位老师每天都一路奔波赶来这里

这几天,娄浩宇的父亲

突发脑梗住院

而他的母亲有小儿麻痹症

小浩宇就只能由姑姑临时接送

得知这一情况

王艳秋老师决定提供帮助

“你每天晚点来接

我看着他把作业写完

这样你给他做饭就行了”

王老师跟娄浩宇姑姑说

“我们每天上班时把他接上

快到你家跟前就给你打电话”

另一名学生高国家

是跟着七旬老人生活的留守儿童

2024年7月,一场大雨袭来

积水很深,水下还都是泥

很容易打滑

老人身体不好,也无法接孩子

校长赵永把孩子一直背到山下

并护送他回家

“自从我上班

老教师就有这个传统”

教师宋桂平说

“一到下雨天

就先想怎么把孩子安全送回家

我们也传承了下来”

时代奔涌向前

乡村的面貌在变

教育的形态在变

乡村教师的身影始终不变

或许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

但有一笔一画写满黑板的认真

或许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

但有暴雨天护送孩子回家的传承

用心用力用情尽好本分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这是六位乡村老师保持的初心

也是他们坚守的本真

(总台记者王亚平 赵丹阳 裴洋 李哲 睿哲 可欣)

监制:卢刚 | 责编:陈改 | 校对:张慧

图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