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联想控股传承局。
作者 / 何伊凡
来源 / 盒饭财经(ID:daxiongfan)
此文全长14341字,阅读完需要35分钟,但你值得付出这个时间,将获知这家中国知名公司的传承细节,并高颗粒度了解柳传志的思考过程。
NO.1
告别时刻
从柳传志办公室一角望去,能看到一座砖头砌起的小平房。水泥地面、石灰抹墙、门口挂着两个红色木箱,一个叫提案箱,一个叫意见箱。它是联想1984年创业根据地1:1复制品,与柳如今的办公室如同来自两个时空,却是联想——包括联想控股与联想集团的精神图腾。
1984年,柳传志等11位科研人员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小平房(中科院计算所的传达室)中创办了联想
我随柳传志穿过绿地,踏上小平房台阶。外屋贴墙摆放着两个长条凳,墙上是几本记账簿。我疑惑这不到20平米的空间如何能塞进最早的11个人?他颇不以为然:大部分人每天都要出去跑业务,常待在里面的没几位。
柳传志无数次从小平房前经过,他并非易于感伤之人,但最近看到旧址,脑海中难免浮现出种种画面。“我会忽然想起当年在香港办的第一个作坊是什么样子,或者处理某件事时与谁在一起。1984年以后,联想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只是小平房,看见每一个东西,都会想到具体的人,具体的场景”。
2019年12月18日,联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3396.HK)宣布,按照既定计划,联想控股董事长、执行董事、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卸任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联想控股执行董事、总裁朱立南卸任公司总裁之职,仍将继续担任联想控股董事,并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
柳传志(左)、朱立南(右)
经联想控股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提名,董事会决议通过,联想控股执行董事、高级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宁旻接任董事长,并任提名委员会及战略委员会主席。董事会同时通过,公司高级副总裁李蓬出任首席执行官(CEO),董事会亦提名李蓬为公司执行董事。这也意味着,柳、朱搭档,将由宁、李搭档接棒。
柳传志将担任联想控股名誉董事长、资深顾问及董事会战略委员会成员,以另一种方式为他所创建的联想贡献价值,但同时,他也正式告别了这个他奋战了35年的事业舞台。他说的确有些“心情复杂”,但也就止于此了。心中虽有不舍,却不会感到失落。
柳今年75岁,关于他的退休早有猜测,但当这一刻果真降临,还是成为2019年末震动中国商界的消息。与阿里巴巴集团的交接班一样,这是2019年最重要的企业传承大事件。所不同的是,接替马云董事局主席的张勇,一直在聚光灯下,而外界对宁旻和李蓬并不熟悉。
“他们都很低调,外界会不太了解,但员工与董事会对宁旻和李蓬都非常了解,他们在公司的业务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方面一直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柳传志说。
朱立南称,自己与柳传志从联想控股上市之后就开始认真准备企业传承问题,他们认为,公司未来的核心领导班子应该是年富力强、更具创新精神、更为国际化的生力军。一方面进行内部观察、培养和评估,同时也在外部进行了甄选,最后一致认为,宁旻和李蓬是最合适的董事长和CEO的接任人选。
宁旻(右)、李蓬(左)
这是一次低调的传承,缺乏戏剧性的仪式,柳希望过渡能平稳而扎实。
对柳传志而言,联想是他以生命绘成的一幅图画,退休是其中非常关键一笔。没有人希望这一笔是败笔,可退休是个技术活儿,从联想控股退休更格外复杂。以柳的影响力,能以从容的姿态着陆,亦令很多同代企业家羡慕。
现在,有人努力要确定柳传志在商业史中的地位,有人却努力给他戴上某些丑陋的面具。柳传志发自内心不愿意被称为商界“教父”、“领袖”,他承认自己犯过很多错误,但选择“贸工技”路线不在其列,网络上所谓的“卖国”更是无稽之谈。他性格中呈现出双子座的典型特征:即理想高远,又极为务实,有时勇气十足 ,有时又谨小慎微。他极重情义,处理内部矛盾时也能毫不手软。
明星企业家更容易令人产生形象错觉,那些看起来最容易标签化的人,其实最难以定义。在柳传志准备放下一切之前,我们有必要穿透他身上耀目的毁誉——那不过是他创业史末端的流苏。
NO.2
三大基础
与柳同时代的企业家中,任正非和他同年,出生于1944年。华为虽傲立在舞台中心,但任正非退休看起来还遥遥无期。特别在2019年,为减少海外遇到的一系列摩擦力,任不得不打破习惯,多次接受采访。张瑞敏刚好70岁,海尔早已建立起了自己的管理梯队,不过组织变革正进入深水区,他依然身兼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宗庆后比柳、任小一岁,他在各种场合被屡屡问起接班人问题,可娃哈哈多年来连副总也没有,目前唯一的接班人女儿宗馥莉似乎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值得研究的是美的,2012年,时年70岁的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将集团董事长交给职业经理人方洪波。这次交接酝酿十年之久,为家族企业传承开启了新标杆,方洪波亦不负重托,带领美的走出千亿销售额后的增长陷阱。
明星企业的传承,有普世困境,也有个别焦虑。联想控股交接班难度在于它体量巨大,以及作为投资控股集团业务结构庞杂,柳传志为此需要打好三个基础,即股权基础,文化基础与人才基础。
产权影响企业永续发展——从这个角度看柳传志比何享健还要费心费力,后者不用考虑怎样才能“让公司有真正的主人”。
2000年前后,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经理人激励难题”曾集中爆发,一些是事实意义上的创业者,无法正当获取“股权”激励。很多人通过曲线MBO铤而走险,以致锒铛入狱。这固然与当时体制缺陷有关,也与企业家对企业做大后带来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独立董事制度以及中小股东利益等对权力制度性限制不敏感,还停留在创业初期自由王国的迷梦中,只看到制度漏洞,忽略了漏洞中的杀机。
产权不清晰,即使狂奔个中不会成为掣肘,交接班时也容易爆发,因此必须提前排雷。出生于1951年的王石,自2001年就将总经理职位交给郁亮,但因为万科遗留下的股权分散缺陷,引发了持续三年的“万科宝能股权大战”。王石再次披甲上阵,直到2017年6月30日才正式辞任万科董事会主席,真正退休。
围绕格力电器的股权之争,65岁的董事长董明珠已鏖战多年。2019年4月,格力电器控股股东格力集团拟以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其所持有的格力电器总股本15%股份,这场控制权权大战持续六个多月,董明珠、格力集团与高瓴资本三方谁能掌握这家白电巨头的命运,尚在未知之数。
柳传志解决这道难题时没有任何参照系,他采取了特有的“拐大弯”方式,而不是去打擦边球。此过程已多有披露,不做赘述。他从创业之初获得管理权开始,再1993年争取到员工35%的分红权,到2001年那场阳光下的改制,联想员工用8年应分未分的分红款购买了35%的股权,再到2009年泛海集团以27.55亿元价格入股联想控股,成为其第三大股东,直至2015年6月联想控股上市,这道题目才解完。
无此基础,柳要打造“没有家族的家族企业”就只是空中楼阁。
另一难题是文化基础。柳传志是有强大IP属性的企业家。以财富论,他虽然以极大耐心与毅力完成了股权改造,自己在联想控股所占股权比例却不过2.89%,在中国富豪榜上连前1000人也排不进去。但他个人所受到的尊重却远远在财富之上,这源于与企业家身份无关的一些质朴美德,如家国情怀、朋友义气等。他尊崇孝道,诚信与谦虚,又有极佳交流界面,还善于将自己个人性格中的一部分映射成为联想控股的文化与价值观,如“说到做到”、“求实进取”、“以人为本”、 “不断挑高目标”。
柳传志认为把企业文化理念要梳理得清楚,是传承的前提。“要让大家都明白,这个企业当年为什么创立?人们总是强调创新,其实创新是在求实基础上,要不在嘴上进行数字创新有什么意义,求实的时候,心里要有底线,要敢于跟不求实的人抗争。这几条要真能做好,并注意‘领导力三要素’。基础建好之后,未必说企业就大放光辉,但最起码能长期的活下去,然后恰当时机撒腿再跑”。
人才基础也是柳最着意打造的。他对培养人才有一套“扎鞋垫”论:引进人才如同扎鞋垫,进来一个人先给他一块布,裁一个鞋垫怎么样,确实行再给一块布,做一个短裤,再行再给好料子做西服。如何考察德才兼备,需要“既看前门脸,又看后脑勺”,要在“赛马中识马”,“折腾是检验人才”的最好标准等。
联想系人才一大特点是“开枝散叶”能力强,为了让高手不用在一个池子中缠斗,柳对此进行了创造性探索。通过2001年分拆,给杨元庆和郭为都找到了各自的舞台,如今联想控股、君联资本、弘毅投资,包括佳沃集团、联想之星等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他并非权力迷恋者,在他看来,“做事是快乐的,但一边做事一边带人,将共同的事业传承下去,则是毕生的追求。”
宁旻、李蓬就是在这样的体系下脱颖而出。
NO.3
传承节点
在斑驳简陋的小平房与窗明几净的高楼大厦之间,是联想走过的35年骇浪惊涛。而在写给全体员工的信中,柳传志总结了自己的事业生涯: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同时也犯过不少错误,遇到过许多挫折。我们曾攀上高峰,也曾跌入深谷,但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验还是教训,都是用生命的精华在交付成长的学费,收获存在的资格。
告别时刻,柳传志有三个场景最难忘怀。一是创业初期与他并肩打拼、同生共死的老战友。创业时大家都已人近中年,如今都是白发苍苍。柳欣慰的是,早年这些老弟兄能分享企业成长果实。
创业初期老员工合影
他也记得1994年与国际PC巨头康柏展开的那场生死角逐,当年,一大批新生代进入联想,虽面临生死,却意气风发,柳认为联想不仅是为自己而战,而是为了民族工业必须的一战。
新世纪开启,他与朱立南共同谋划的联想控股发展新蓝图,“产业报国”成为愿景中第一句话。他希望用投资方式,在不同领域打造出更多平台,让德才兼备者领衔,希望通过资本的力量为中国的创业创新再做出一些贡献。
2007年前后他就明确表示,联想控股将是他事业最后一站。
联想控股业务模式采用“双轮驱动”:一个轮子是“财务投资”,即天使投资、VC和PE投资,以追求财务回报为主。另一个轮子是“战略投资”,不是为了通过退出取得财务回报,而是希望联想控股能够在不同领域再打造出几根柱子。自2010年开始,联想控股启动战略投资业务,“双轮驱动”逐渐成型。
柳传志认为,与朱立南共同建立起“双轮模式”,已经是自己最后一战。“把这个事做到一定程度,我就要往下退了”。
朱立南回忆,从2015年6月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之后,柳与他开始认真准备企业的传承问题。他们前后论证了很多传承方案。“并不是说公司已成熟到了某个什么阶段,我们来做这件事,反而是从发展的角度考虑,需要有个更年富力强、更具创新精神、更有国际化视野的生力军筹划未来。”
选择什么时间点交接是其中关键。联想控股以五年为一个战略周期,战略2.0+到2020年,自2021年开始要进入新战略周期。“我们从明年开始就要系统研究战略,此刻新团队加入进来能主导规划,对战略连贯性是最有利的。”
不过,依然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回答:为什么接任者是宁旻与李蓬?
按照联想控股官方文件的描述,宁旻历经企业发展的多次变革和重要发展阶段,对企业有深刻的理解和丰富实践,高度认同企业愿景和联想核心价值观,具有大战略格局以及很强的学习能力,素质全面;李蓬具有国际化背景,践行联想文化,具有高度承诺感和创新力,常年协助朱立南负责战略投资业务,对投资和企业运营拥有深入的专业判断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能力业绩突出。
现在,我们请柳传志先休息一下,让即将走向前台的宁旻与李蓬亮个相。
NO.4
培养子弟兵
2019年初,宁旻接到柳传志邀请,让他去家里聊聊。
对柳家,宁旻非常熟悉,他在联想控股工作 28 年。他知道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邀请——柳传志通常为了显示一件事的特殊性,才会请人来家里。
柳传志开门见山,谈了退休计划,同时明确表示,他和朱立南认为宁旻是接任董事长的最佳人选。“我们认为你可以接任,但你自己要认真考虑,有没有决心和胆气做这个事,有的话,不要再跟我说推辞之类的客套话”。
对于柳传志要退休,宁旻有一定心理准备,至于让他接任董事长,或许他也有一些预感,但没想到会现在提出来。他坐在那里喝了几口水,沉默了一小会儿,最后说让自己回去想想。
宁是一个遇事沉着、长于思考且注重承诺的人。他回忆第一感觉是责任沉重——以柳传志的声望,无论谁接任董事长,都不是件轻松的事。另外,当前环境下企业内外都面临巨大不确定性,联想这种有着35年积累,横跨多个行业的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如何向前走?如何去管控?如何去创新突破?
想了几天后,宁旻回复,自己认真思考过,还是有胆气接过这个担子。
朱立南也找宁旻谈了几次话,主要同他分析为什么在如今这个时间点,为什么是这样一个安排,从业务角度跟他一起进行分析。
在董事长和CEO人选标准上,柳传志与朱立南都将价值观匹配放到第一位,继任者要对企业愿景与文化有深刻了解与认同。
宁旻自1991年大学毕业就加入联想,职业生涯都在联想度过,他经历了联想数次变革,是价值观的坚定践行者。
从入职到1995年,他先后在管理部、培训中心、资金部工作。这段时间让他从学生变成了公司人。联想有严密的流程管理,在1991年社会环境下,这与大学宽松的氛围格外不同,这段时间让宁认识到了“什么是公司”。“总是开会,开完会还要讲体会,慢慢就通过这种方式把文化融入到血液中了”。
他接触了几个跨部门基础业务,彼时联想还没有分拆,宁旻还学会了给客户简单修电脑。1995年,一个新机会出现了。柳传志想换一个助理,时任联想企划办的副主任王晓春,曾是宁的直接领导,她推荐了宁旻,觉得“这个小孩不错”。
如今柳传志看来是个慈眉善目的老头,但创业早期他以严格著称,即使不说话,也有股不怒自威的气势,给他做助理压力可想而知。关于用什么样的助理,柳传志曾和四通集团创始人段永基还私下有过一番讨论。柳的看法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嘴严,另外要是男的,出差去哪都方便。最后一点,也是他特别在意的一点,不能利用身份和资源为个人谋利益。
宁旻完全符合基本条件,第三点更是无懈可击,他对任何人都谦和有礼,给拜访柳的人均留下好印象。对他的称赞自然能传到柳传志耳朵里,逐渐柳发现宁悟性也很强,与他讨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例如柳会问,遇到这个事你怎么想?你有什么意见?宁谈了自己的观点,柳觉得“他说的话很有料”,有的符合自己没说出来的想法,有时甚至能纠正自己一些想法。
朱立南也有同感,他评价宁旻情商极高,“能够用很合适的方式去对所有人,交流起来也很顺畅”。他发现宁旻这个助理与众不同,能上能下,了解业务,很细节的事情能做,对企业发展还有自己的看法。“他不是简单去传递信息,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沟通,一般的助理,你得通过他与柳总谈,约个时间,否则没用,他听不懂,但宁旻听得懂,后来我很多事情有时候跟他谈就行了。”
直到2005年,宁旻都在柳传志身边工作,这恰是柳经常谈到的“每年都有几件要死要活大事”的十年,对宁而言如同再读了一次大学。柳传志非常愿意同身边的人交流,一方面他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听听别人的建议。一件事他会讲的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自己怎么想的,判断逻辑是什么,最后采取什么行动,都会讲的明明白白。这就是他常说的做事之前“先把嘴皮子磨热”。另外,宁旻发现柳与许多领导者不一样,从来不会受情绪所困,朝令夕改。行为标准、思考问题方法、做事出发点都极有体系,有一致性。
从2005至2009年,宁旻在助理职责之外,开始更深度参与业务,与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唐旭东一起负责控股日常系统管理。2009开始,全面负责公司的财务、资金管理、风控与审计,以及资本市场和公共关系等相关工作,并主持联想控股双轮业务中“财务投资”业务的运营管理。
宁旻出生于1969年,新晋升为CEO的李蓬出生于1971年,对一家业务复杂的投资控股公司而言,正是黄金年龄。
李蓬在美国MBA毕业后,到了一家高科技公司做金融分析师,后来“觉得没劲”,于是回到国内找机会,由于出国前曾在某国企工作了几年,因此还是希望去市场化公司找机会,于是通过在网上投递简历, 2003年来到联想控股刚成立的投资管理部。
李还记得,当时面试他的是联想控股高级副总裁的唐旭东,唐在黑板上给他写写画画,说这个部门以后要干什么,写完了以后李蓬其实还是没太明白。入职一年左右,部门总经理辞职,公司搞内部竞聘,李蓬参加并胜出,到2004年就成了部门负责人。
按照父母的说法,李蓬从小就争强好胜。这与联想控股的气质很匹配。2004年他刚做部门负责人没多久,公司有次开全体员工大会,柳传志讲话,谈到君联、弘毅等子公司的发展需要很多钱,然后突然把话题就转到李蓬这儿,说李蓬你得给我找钱去。李蓬毫无心理准备,愣了一下,柳接着说:你别和跟我说难什么的,我不管你,反正你给我找去。后面还补了一句,大概意思是找不到钱影响了公司的发展,你就看着办吧。
散会之后,李蓬立刻拉着唐旭东开会,问这事怎么干。当时他还没有在国内融资的经验和资源,只能用最笨的方法,在网上找金融机构的电话号码,一家家联系,陌生拜访,最终还是把这个任务死磕下来。
“人就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这些方法现在看起来还是挺可笑的,但恰恰是因为有了一手的感觉,知道市场上谁能做什么事,不同的人在想什么,不同的机构在想什么,慢慢这个经验长在自己身上了。”他也由此更理解了柳传志的风格,也就是不断挑高目标。“目标高远以后,要求底下人跟得上来,你别拖我后腿,但你要能跟上来,成长的机会和舞台也就出来了,跟不上来,真的按照联想严格的要求,第二年可能就走人了,那时候我们也是在这个压力下成长起来了。”
NO.5
更大舞台
宁旻圆脸,大头。熟悉他的人说,宁旻证明了一件事,头大的确实人聪明。
关于宁惊人的记忆力,内部有各种故事。我曾见过他在联想控股家宴上,三百多人,即使只有一面之缘,也能准确叫出对方的名字。柳传志四年前去厦门,办完事想请一个老同学吃饭,宁旻恰好也在厦门出差,就一起去了。车开到老同学家附近,宁旻说就是这个小区,他们家在某楼某号,柳很奇怪,说你怎么记得?原来宁旻曾按照柳的安排给这位老同学家里寄过东西,那已是近20年前的事了。
虽然长时间做助理,但宁并没有养成迎合的习惯。2008年柳传志本打算宣布退休,不过联想集团这一年第三财季亏损9000多万美元,这也是联想11个季度来首次亏损,而且全球四大区销量都出现下降。次年2月,柳传志在联想集团财报发布会现场宣布复出集团董事局主席。他有一句话流传甚广:联想就是我的命。外界所不知道的是,柳传志确实是拼着自己的命去救公司的命。
当时柳传志血压不稳,还出现了严重的睡眠问题。柳的太太从不对公司的事情表态,这次坚决反对他重新出山。关键时刻,大家征求宁旻的意见,宁提出柳还是应该出山,至于健康问题,他提出成立一个健康领导小组来保证柳的身体健康,平安度过这个难关。有了他的担保,家人才算放行。
主管资金之后,如果柳传志考虑某个事项,会征求宁的意见。若宁有不同的看法,会反馈:需要投入多少钱,多长时间回款会有多少余量,到什么时候就一点余量都没有了,您自己考虑,这事做不做?柳觉得很需要有这样一个冷静的人在自己冲动时“拽拽衣襟”,当达成共识的时候态度坚决,行事果断。这些都让柳感觉他敢于承担责任。
财务出身,成为公司领导者案例并不罕见。如阿里的张勇,优酷的古永锵,新浪的曹国伟,百事可乐的英德拉·努伊,惠普的罗伯特·韦曼、通用汽车的瓦格纳、惠普的罗伯特·韦曼等。CFO能从底层看公司,或许是最公司真实情况的人,可要成为领袖,必须要超越财务格局。
宁旻在2009年之后锻炼了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他的重要职责之一是保证现金流安全,同时还要能够匹配公司战略发展需要的金融资源,因此学会如何去管理多条线、多职能线、甚至有所冲突的业务。
对于他主管的财务投资业务,联想控股本身有双重角色,既是LP,又是GP,前者要关注自己基金收益的最大化,后者要关心GP怎样长远发展。管理财务需要管控风险的能力,管理资金需要获取资源的能力。各个基金回报周期不同,投入也不同,同一基金不同阶段节奏又完全不同。如何根据整体现金流安排,来匹配在弘毅、君联、联想之星等各期基金不同投入,来确保公司目标达成,这并非是CFO能掌控的。
除了联想控股财务投资业务的运营管理,作为执委会成员,宁旻“全程参与战略的制定,并参与战略投资及投后管理的重要决策”,同时,联想控股的多项职能工作也属宁的管辖范围。
朱立南评价,宁旻主管的每个部门都做得不错。“他负责公司全面资金管理工作,我们从没有在银行有任何一笔逾期或坏帐,也从来没有让公司在现金方面有急的过不下去的时候。他会自觉自发,很系统的考虑这个问题,年初该怎么做,年末该怎么做,保证资金不出问题”。
考验宁旻的关键项目之一是联想控股上市。
2015年6月29日,联想控股于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上市
朱立南与宁旻在上市过程中几乎每天都在沟通,他认为这一战展现了宁极强的快速学习能力与综合管理能力。“很多人学习是 平面知识的积累,而他能够把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建立自己的系统性思维”。宁旻在这个过程中要整合各种资源,在复杂外部环境下,抽丝剥茧梳理清楚主干。上市及之后的全流通,对联想控股极为复杂,它作为投资控股公司,下属业务非相关多元化,不像很多上市公司业务单纯清晰,这需要对战略和业务有深刻理解,准确到位的与不同监管层沟通,拿到“路条”,同时还要协调中介机构之间的关系,与投资人接触,包括确定最后什么时机上市,怎么定价。这是宁旻第一次主导一个企业的上市项目,要带领一个跨部门的团队,简直是上下左右内外全景式协同。
“从对事情的把握以及最终结果而言,他都做得非常出色,超出了CFO的表现”,朱立南认为在新的领导组合中,宁旻来做董事长非常合适。董事长必须具备大战略思维,要代表董事会来进行治理,同时要整合对公司发展的有效资源,去支持管理层达到管理目标,还要直接负责对内对外的沟通,这些角色宁旻都很胜任。
李蓬也是经历一场场硬仗中打熬出来,联想控股今天的战略投资队伍,就是从李最初加入和管理的部门发展而来的。朱立南评价李蓬“兼具创新力和反思精神”,在对业务规律的把握中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做出适当调整。
李当时负责的投资部门有四个主题:金融服务、医疗服务、创新消费与服务,及专业服务,他们部门一度研究决定把金融服务筛掉,认为不太适合公司,后来李蓬又主动捡了回来,恰恰在他的推动下,金融服务成为了公司一个重要基础。
正如宁旻打赢了上市一役,李蓬战功之一是领导了2018年收购卢森堡国际银行的项目,该项目实现了联想控股打造新的支柱资产的战略落地,使得公司资产结构发生了积极变化,财务稳健性得到提升,意义重大。
2014年底,李蓬请回了以前联想的老同事李璟,在苏黎世组建了欧洲业务部,开始系统规划海外投资业务,这是联想控股第一次在海外建立自己的投资业务团队。“做事之前,人要先到位”,联想的这种理念已深入到李蓬的工作方法中,正是这次组织架构的变化使得联想控股获得了投资卢森堡国际银行的机遇。
李蓬(左一)、Luc Frieden(中,BIL董事长)、李璟(右一)
交易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要获得欧洲央行批准,这也是欧洲央行第一次批准中资非金融企业收购受其监管的欧洲其他系统重要性银行。所谓“系统重要性银行”,指需要接受双重监管,除卢森堡本国外,要直接受欧洲央行监管,而一旦这家银行发生问题,不只对本国有影响,也会辐射到欧盟。
这是全面考量国际化、专业化和领导力的项目,仅通过书面沟通,就要经过四轮回答八十多个问题,问题不仅专业复杂,而且连环套在一起。“沟通技巧固然重要,但最最关键的是专业和透明。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其他执委会成员,比如赵总(赵令欢),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特别体现出联想控股执委会目标一致、团结奋进的风格。”李蓬说。而此战,他与团队获得了卢森堡政府、欧洲监管监管部门和卢森堡国际银行高管和员工的一致赞赏,终于在2018的6月22号拿到央行批准。
收购卢森堡国际银行是标志性一战,但只是李蓬若干战役中的一场。在他看来,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解决联想控股海外债券风险、2016年出售融科智地开发业务,都是相当复杂的“大硬仗”,在此过程中,他的能力也得到了公司上下认可。
除主持金融服务板块和海外业务的投资,以及整体投管工作外,李蓬“作为联想控股执行委员会成员,也全程参与战略的制定,并参与财务投资的重要决策。”
NO.6
风格形成
柳传志终于可以放下担子。
他一生都活的很接地气,这反而让他更难定义——你可以想象遥不可及的偶像,但如何描述隔壁的邻居?这也是他力量的来源。他如同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安泰,只要身不离地,就力量无穷。
套用流行的“原生家庭”理论,可以理解柳个人品格、管理风格的形成。与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相似,他们的青春,恰于那段动荡、荒诞而匮乏的岁月重合。和多数人不同的是,柳成长在文化氛围更加良好的家庭环境。
柳传志曾多次提到父亲柳谷书先生对自己的影响。柳谷书是金融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知识产权律师之一,他对柳传志言教与身教并重。
柳传志读高中时,曾有一次挫败深深影响了他后来的性格。那年他15岁,要求入团,团组织告诉他将与某日开会专门讨论他的入团问题。柳传志觉得很有把握,认为不过是走走形式就鼓掌通过了。但是没想到,那天讨论他不但没有通过,还受到了很严肃批判。
当时学校有各种文艺汇报演出,跨校比赛等,柳传志经常去写歌词,或者参加诗朗诵,偶尔还客串一下“导演”,给同学讲讲戏。少年心气,成了校园明星难免骄傲,再加上看书多,有时说话就容易掖人。“我相信自己那时一定是个不知天高地厚、颐指气使的一个小孩”。他后来反思。比赛中他带的队伍每次都能拿名次,大家也不好说什么,但是积怨颇多,等他要入团的时候,团支部决定“好好教育他一次”。
会议一开始,同学们就用尖刻形象的语言,还模仿柳传志平时说话的表情形态,给了他一番炮轰。柳传志一下就蒙了,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原来这么不得人心。父亲对他入团这件事也非常重视,当晚提前回家,要祝贺他入团,但一看儿子的神态,感觉不对。柳传志给父亲讲了一遍过程,父亲和他有一番对话,大意是骄傲自满的情绪,你要好好想想,大家提的对不对,要有的话你要好好改,但是我相信你是好孩子,你一定能改,一定会入团,你不用为这个事多沮丧。明天到学校你就低着头,上完课你就在那坐着,两三天以后自然好了。柳还真的就是这么做了,课间以前连打带闹,现在就老老实实坐在那儿复习,一周后,再次讨论他的入团问题,很快通过了。
这件事对柳教育极大,他深刻领会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其实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原来根本不一样。“我早晚要受这一课,幸亏是中学的时候遇到,后来到大学让我狂的机会太多了,但那时候我都夹住尾巴做人,永远知道别人夸你的话,千万千万要留有余地听。”他后来著有名的“大鸡小鸡论”,即你真的只有把自己锻炼成火鸡那么大,小鸡才肯承认你比他大,当你真像鸵鸟那么大时,小鸡才会心服,这套理论,就根源于此。
柳从小就在一个温情、民主的家庭中长大,印象中父亲从来没有打过任何一个孩子。某次他回家,父亲和同事正在聊天,他回忆自己说了一句“刚学会的很混的话”。可老爸也就是一笑都没揍他,只是说“这小东西,快走吧”。“后来我知道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真的觉得我爸真是太宽容了。”
柳与父母感情深厚,代沟这样的冲突,从未在他身上发生过。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柳在此方面是幸运的。他也希望成为像柳谷书这样的父亲,对子女很少发脾气。
企业家群体中,柳的人生可谓完整而幸福。他不但在企业界和社会各界有很多挚友,与妻子、兄弟姐妹、儿女的关系也都非常融洽,其他家庭成员彼此之间也亲密和谐,堪称“五好家庭”典范。
这种家庭环境,让柳传志能更乐观从容的体会生活。他的管理思想大多用生活化语言来表述。不了解他的人,肯定以为他在生活中动手能力也很强。实际他虽然是工科毕业,生活中却出奇笨拙,在军校叠被子都难以工整,这点倒也遗传了父亲。不过他的神奇之处在于,能将做不好的手工活,都变成管理理论。
他是个失败的木匠,从没有做成过一张桌子,但浪费木料时对如何拧螺丝有了感悟,后来就有了一套“拧螺丝”理论:如果你把其中一个螺钉先拧死,那其他三个螺钉眼就可能对不上,必须这个拧两下,那个再拧两下,这才能拧成。这是指做CEO同时面临好几件事,一定要有全局观;妻子攒钱买了一台缝纫机,他看着好玩想试试,从最简单的练习扎鞋垫开始,最后鞋垫没扎成,“扎鞋垫”的理论倒是成了。
NO.7
自我认知
柳传志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人,幸运到“自己有时候感觉幸运到无以复加”。他认为即使没有投身创业,也会感恩改革开放。
他感叹,只有挨过饿,看到饺子时才会有不同的回忆。遥想1961年过年包饺子,家里一边包一边不停的数,要计算每个人能吃到几个,当时如果能多吃上一个饺子,那种幸福感都难以言表。
他有一次去长白山疗养,散步时看见两个修园子的工人坐在地上,每人一罐啤酒,拿着一只烧鸡在那儿吃。“过去这还了得了?一个鸡自己就这么啃上了。”
没有人是一次压轧成型的,若说柳1984年秋推开小平房的门时,就想到要创立民族品牌,为国争光,那是连他自己无法接受的美化。
现在年轻人说“未来可期”,或者“未来已来”,但35年前,未来不是一个水晶球,而是一片厚重的毛玻璃。柳传志感受到了时代交替的撕裂感,即使是毛玻璃,也总比钢板要好。“改革开放前,其实人没必要去想要往哪儿走,因为一切都给你安排好了。企业家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设计人生,这对我格外有意义。”。
他称自己“拼了命挣扎着要做到办企业这条道路上”,是要探索自己人生最大价值的边界。从1978年到1983年,中科院计算机所允许科技人员接一些市场上的“任务”,只是要把主要一部分收入上交给所里,还要给科室留一部分钱,柳传志所在的组,有好几个技术尖子,本来很难在一起合作,可柳能把大家团结起来,让这个组特别挣钱。他由此觉察到了自己有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觉得应该更充分的试试。
柳目标感极强,而且如他对宁旻、李蓬的要求一样,实现一个目标之后会再次挑高,这是一个逐渐认知“我是谁”的过程。
80年代通过做AST代理挣了很多钱,他才想到是否能做一个国产品牌;到1994年与康柏等大战一场,他也没想要争中国第一,只是想让联想这个牌子能保留下来;此役完胜,联想站到了中国第一,他逐渐学会了思考更深层次的目标,懂得要站得更远去看自己的企业,能否有国际影响力;到2000年左右,联想股价最高时,他想到干脆把原有业务交给杨元庆,自己开创新的平台。
他的人生像一部公路片,辽阔天地缓缓延展。从最早响应中科院一院两制的号召,试图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尝试科技产业化这条路,之后开始设定更大目标。正因为目标明确,他体会到两点之间未必直线最短,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不能做“牺牲品”,开始思考如何让创业者和后来建设者分享果实,如何处理纷繁复杂的关系,乃至系统探讨企业应该走到什么方向。到今天,他意识到把自己一层层后退,而公司依然能向前发展,才是最大的本事。
柳传志自然对财富有渴求,只是他的优先级排序中,更愿意将“让空气更湿润”、“值得信赖受人尊重”排在前面。
“在我们那个年代,大家还是对平均看的很重。”他回忆自己1990年初去香港,看到有钱人跑车玻璃都是透明的,越坐好车的人心里越觉得很了不起。但回到国内,轿车基本都是有色玻璃,让人看不到里边。“说实话,如果真能看得见,我坐在里面心里也会很难受,比如说车从计算所门口开,好多计算所的老同志推着自行车在前头走,他看到了肯定不舒服,我也不舒服。”不过大量年轻人进入以后,如果不能够按能力付酬,就难以起到激励作用。柳后来的折中方案是自己不多拿,这样分给其他人多一点。“股份有两个意义,一个就是钱多,一个就是话语权。我在创业的时候很看中话语权,既然话语权没有问题,经济自由度已足够了的时候,也就不用再要太多”。
柳创业的三十五年,企业家形象在中国充满了变异性,在妖魔化和偶像化的极端中几次摇摆。他这一代创业者,背负了比1992年后崛起的“九二派”,2000年后崛起的互联网一代,2012年后崛起的移动互联网一代更沉重的形象包袱,由此可以理解柳的名言:有理想但不能理想化。
他至少从两本书中汲取过智慧,一本是《水浒传》,一本是《曾国藩传》。柳从小就看《水浒传》,长大以后重新再看。他并不认同全书,批判着学会了两点:第一做人做事确实要讲义气,要知道感恩,当然义气并非不讲原则。还有一个就是做人别窝囊,“你看林冲他就窝囊,再有一身武艺也不行,武老二就不窝囊”,他点评,不窝囊不等于傻,明明撞不过,还要过去送死,人要看环境来调整自己,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不动弹,再打不过就跑。但也是有底线的,不能跑了就把朋友、企业晾到外头了,那也不行。
1994年前后,他工作中压力极大,美尼尔综合症发作,晕的天旋地转。在医院中看了唐浩明著的《曾国藩》一书,读完后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三点,第一屡败屡战,这种精神对做事的人很需要,他自己就是不仅屡败屡战,败完了以后还能体会到再战的幸福感。第二,曾国藩有一个好处是有自知之明,即使与左宗棠闹得最僵时,还能够分析出很多左宗棠的很多优点。因此联想也要更多研究竞争对手的优势。第三,曾国藩每打一仗,每经一件事都点上一柱香,盘腿坐着默默的想一遍,其实就是联想今天说的复盘。
NO.8
退休老头儿
我问柳传志,假设给40岁的自己打一个电话,只讲一个忠告,会说什么?他毫不犹豫的回答,最开始考虑各种因素的时候,要把身体也考虑进去。
今天商界热议的“996”,对柳传志与他的创业伙伴而言,是一种幸福,他们通常是“724”——每周工作7天,每天24小时都在思考公司的事。他说自己对疾病从战略上重视,战术上忽视,为此吃过几次亏。
2014年柳传志七十岁生日,当晚与一些同事和朋友聚会,第二天一早,朱立南打来电话,说要到家里和他点事。他从电话里感觉到了朱的严肃,结果开门一看,朱立南、宁旻、儿子柳林和医生都来了,他一看这组合,就觉得可能身体得了什么毛病。
朱立南告诉他:“我们有事和您不能不说,别紧张”。
体检发现柳可能得了肺癌,预先他们已找了几个医院了解,医生一致建议动手术。柳传志的第一感觉不是紧张,而是:真够倒霉的。不因为别的,而是耽误了自己练高尔夫球的计划。柳是个一旦投入任何事就极为认真的人,当时他正和一个高尔夫球教练学习改姿势,正改的有滋有味,这一下又得住好多天医院。
柳传志确实不紧张,早在十几年前,时任《中国企业家》杂志社长的刘东华曾在草原上的一个蒙古包内,组织企业家玩过一个“残酷”的游戏。假设大家都在飞机上,飞机将要发生事故,机长通知大家要把遗言写出来。每人发一张纸,用半个小时思考。柳传志还真的全身心体验了一次,“把很多事都想明白了。”
朱立南今年57岁。这看起来还不到隐退的年龄,但他认为“人的热情跟创造力还是会受到年龄相关性的影响的。”他和柳传志开玩笑说,您40岁才开始创业,干了35年,我从大学毕业第一天就开始玩命,干了32年,奋斗的时间差不多,身体底子还没你好呢。
这是朱个人的人生态度,做事时极度拼命,追求完美,放下时会认真享受人生。因为爱好足球和网球,可能做一、两年与体育相关的旅游,去看看世界四大网球公开赛,看欧洲杯和世界杯。过去出差过很多个国家,但往往早上去晚上走,他现在准备弥补自己,或许在伦敦的某个咖啡厅,就这么安静的坐一下午。
柳传志术后康复还不错,但再也不能打高尔夫球。也难以像朱立南规划的这样做个背包客,他准备培养起一些新爱好。
和人聊天一直是他的爱好。除了企业界、政经界的朋友,还有高晓松、陈道明、梁宏达等。他还曾和一个写穿越小说写的好的作家聊天,对方三十来岁,他问人家:你是怎么构思的?小说里是否有你本人的追求?你怎么这样博学?通过网络写书能赚钱嘛?
虽然自己家庭很和谐,他还是喜欢看《都挺好》、《小别离》这种家庭伦理剧,而且经常推荐给同事,觉得其中反映了中国社会各种面貌,挺真实的。至于戏说的宫斗剧,他从头到尾看了《甄嬛传》,“陪太太看的,看一个也就够了。”
2019年12月18日,他离开了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联想舞台,但作为创始人,他的名字已与“联想”生长在一起,而他本人,也是这个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自平凡人始,回归平凡人的生活,柳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公司原来有一个老头看着,现在老头要撤了,依然能够平稳发展,不断学习变革,这会是件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