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静谧的动物标本,朦胧的光晕浮动,摄影师陆洁在上海自然博物馆(下称老馆)即将关闭和搬迁前拍摄了这组系列《自然的回声》的照片。场馆里强烈的福尔马林的气味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展厅陈设似乎让她瞬间离开现实回到过去。在那里,陆洁的幼年记忆和对于往昔老馆的印象被唤醒了。与此同时,那些标本——来自更久远过去的生物代表着某种真实的幻象,仿佛是在上海的城市里开出了一个单独的时空,让人暂时脱离现实世界,它们让陆洁倾听自己的内心和自然的回声。
写作者云讷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苏娇的故事。苏娇在当下生活中频频回想起童年往日,记忆载体——自然博物馆已然消逝,如何能确证曾经的存在,无法重回的美好过去同谜一般的现在一样虚幻,陆洁的摄影和云讷的文字交相辉映,带大家探索一个似有似无的梦境,一次次唤起读者对于“存在”的反思。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沈娇说她做了一个梦,梦里有一辆纯白的卡车从延安东路260号开出来。
我在货架后面理货,随口问道,为什么是“纯白”?
她的脸上闪过一丝迷惑,说,纯白就是纯白,重点不在这个地方。我看到好多动物从车里跳下来,好像要逃跑,后来又不行,宁愿跟着车跑。可是车却不等它们,它们就这样跟着,一大群呼啦啦地穿过街道。我总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不好的兆头似的,你帮我想想。
从和上一任男友分手之后,沈娇就变得有些神经过敏。店里的客人叫她来过秤,她竟也会猛然站起来,像是惊吓的鹿一样走来走去。只剩我们两个的时候,她就像忘记目标一般坐在柜台后面,用那双陷在深邃眼窝中的眼睛盯着店里的某一个地方。我们卖大白兔奶糖、老香斋酥饼、印有上海地标图案的特产礼盒,墙上陈列着名烟名酒,就像招牌上的“Shanghai Delicious Food Store”所承诺的那样,能满足所有有分寸的客人的需求,却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这般哲学家式的凝视。在我的视觉里,她每一天都比昨天变得更像某种脆弱的鸟类。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延安东路260号是什么地方?我问。我的关心纯粹是消磨午餐时间的同事式的。
我家旁边的一栋老建筑。她抬起头想想,说,从前还是“自然博物馆”。小时候我和姆妈总去。
她的手里拿着一个小小的便利店饭团,并没有在吃。我说:你不过是梦到了小时候罢了。我妈要是在睡前打电话来,我就梦到老家棚子里带犊的老黄牛的眼睛。
沈娇笑了,这笑短暂地驱散了她脸上蓝色的罩影。谁还想念那个地方。到处是骨架和变了形的标本,还有什么古尸展厅。影子从好几个方向打在墙上,简直像走在恐怖电影里。连小黄鱼这种要上餐桌的东西嘛,也泡着福尔马林。就算回到家,鼻子里也还是那股腐烂的味道,小时候想到会呕吐。因为不好好吃饭,还挨了姆妈的打骂。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小黄鱼做成标本?我戳着饭盒里昨天晚饭剩下的熏鱼。熟食店的流水线产品,茶褐色的表面保持着塑料一般的光泽。
不仅有小黄鱼,还有什么螃蟹、蛏子、扇贝,就像是一个没有活物的海鲜市场似的。她热切地描绘着记忆中的画面。
我知趣地盖上了盒盖。
沈娇讲到人类展区的三大人种的裸体塑像,每次姆妈都会忙不迭地捂住她的眼睛,怕她学坏。怎么不吃了?她问我。然后恍然大悟说,对不起,下次我请你吃饭吧。
我问她,既然这样,你们为什么还经常去呢?
她笑了笑,因为我姆妈相好的人在馆里工作呀。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在豫园站下了地铁,下着细雨,我们沿河南南路一直向北走,钻过紧贴地面的延安高架,这时候,沈娇向我指了指那座水泥色的建筑,喏,那就是自然博物馆。古老的墙面如同受到了某种阴郁氛围的侵蚀,表面的西式浮雕和山花只剩下一片模糊的影子,像是溶洞的山体包裹着中间那个狭小黑暗的入口。过去看看吗?沈娇问,像是第一次带朋友到家里玩的孩童。我心里对接近那个地方莫名地抵触,转移话题,走吧,别让阿姨久等。
我走过这片区域的机会并不多,只是到仁济医院西院看病时经过几次,见到用水泥封死的弄堂口、墙上的霉斑和红木板堵住的老虎窗,就以为是等待拆迁的废弃街区。没想到跟着她再往无人的马路里走上一阵,竟然看到两三家营业的店铺。一家挂着绿色的门头,里面卖猪肉,水芹和茄子在门口的木桌上油润发亮。另一家红色的招牌上写着:本店经销手机卡号、国际长途卡、地图、饮料、铅笔。两家店铺中间夹着弄堂口,在骑楼上隐约可以看到“华里”两个字,另外一个字却被空调外机完全遮挡起来,再也看不清楚。
沈娇带我走进去时,我在恍惚间产生了进入雨林的感觉。很难说清这种荒谬的感觉究竟来源于何处,也许是紧邻的房屋透露出来的一线稀薄的天光,让所有日常的事物进入了一种陌生的境界,晾衣杆成为树木交错的枝杈,裸露的电线成为蜷曲的藤蔓,垒摞的废纸箱成为了岩片……鸟鸣声倒依然是鸟鸣声。其中一个楼门旁边挂着四只竹制的鸟笼,三个小小的影子在里面跳动。沈娇站在后面的门洞里收伞,雨水淅淅沥沥地滴在灰色的地面上:
你进来的时候,胸部难过吗?
我不明白她的意思。她接着说:
因为我有时候就会有这种感觉。就像在水里,虽然很用力,却呼吸不过来。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说不定是楼层矮的缘故。
她抬头看了一眼天花板,笑了笑,确实是这样。
沈娇的家在二层,拉开老式的防盗铁闸,她探头进去,一连叫了好几声“姆妈”,没人应答。过了一阵子,她从里面的房间扶了一个女人出来,对着她的耳朵说:
姆妈,这是我的同事,我上次和你说过请她来吃饭的。
然后又对我说:不好意思,她腿脚不好。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这个女人外表显露出的年纪并不像沈娇的母亲,更像是外婆或者奶奶一类的人物。
沈娇从旁边拉过来一张扶手椅,上面铺着一张泡沫爬爬垫,就在那上面把她放置了下来,然后便让我们自己聊,转身去了厨房。打完招呼,我和老人家便没什么话好说,干脆观察起四周。靠墙的木制碗橱,摆着娃娃图像的铁皮饼干罐,挂在窗上的土布透出带着花纹的蓝色的光来。桌上的木制座钟每走一步,便发出“咔”的一声。过了一阵,她突然说:
你们过来的时候经过自然博物馆吧?她带你进去玩了没有?
还没有。
一定要去的。娇娇小的时候最喜欢大厅里的恐龙化石。叫什么合川马门溪龙,比三个人架起来还要高,很威武。逛完了大厅,就去看里面的动物标本,读着宣传栏上的字就走不动路了。回到家里还要和我卖弄的。她从小对这些知识敏感,记得比谁都牢。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张玄 摄
她又讲了一阵往事,然后突然想起来,还收藏着娇娇小时候刻的恐龙的木雕,就收在柜子下头。她一再催促我去拿,我便顺着她走到柜子前头,打开了那扇红木贴皮的柜门。
我看到了,我故作高兴地说,特别逼真的木雕,想不到是娇娇小时候做的。
吃饭的时候,老人家又提起了这件事,沈娇一时想不起来,说,哪里有这种东西。
她姆妈责怪道,小时候的事情你全都忘了。要不是姆妈,你是不是连这个家也忘了?
沈娇没有说话。
早就和那个男人去别的城市了。
沈娇低着头说,姆妈,别说了。
我夹着糟熘黄鱼片,口感像是软烂的橡皮糖,不知道浸泡在福尔马林液里的鱼,是不是也这个口感。
临走的时候,她们一道站在门口送我,我回过头,好像有很多可说的,却只说出:
阿姨,自然博物馆早就关了,新馆已经开张了。
她笑了,说,下次和娇娇一起去玩啊!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自然的回声》系列之一,陆洁作品
摄影师自述:
这组作品源于我在2014-2015年期间完成的一个名为“临界点”的艺术项目。
在这个艺术项目中我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下称老馆)的关闭和搬迁为背景,由艺术家团队介入整个老馆的搬迁过程,经过前期的拍摄和后期的梳理和编撰,以图片、影像、摄影书、网站和多次的展览呈现项目结果。
这些中、大画幅的胶片相机所拍摄的内容都是为了展示影片中的意境,表达的是当我置身于即将关闭的老馆空间时的感受。
在因搬迁而显得有些落败的老馆展厅中,我背着笨重的大画幅相机拍摄,场馆里强烈的福尔马林的气味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展厅陈设似乎让我瞬间离开现实回到过去。在拍摄的过程中,不断被唤醒的是我的幼年记忆和对于往昔老馆的印象......
记得儿时父亲带我进入古生物大厅参观,大厅顶部的光线透过明亮的彩色玻璃一泻而下,硕大的合川马门溪龙似乎带着七彩的光芒朝我缓缓走来,让我一时失去了言语。
老馆幽暗、封闭、又充满了优雅宁静的气息,无数生物在千万亿年的演化中孕育的生命力量仿佛把整个场馆从俗世隔绝,成为时间与空间之海上的一处孤岛。
在那部影片中,我试图把个人记忆和搬迁的现实影像结合在一起,向观众呈现一个看似真实的幻像,追求某种“漂浮在灰尘空间中的幻像”。希望通过影片展示摄影师的个人身份、童年回忆与某些社会集体意识之间纠缠,黏离和混淆的感觉,同时这也是我对于整个老馆空间的个人印象和影片想要呈现的意境。
而从这一艺术项目的社会意义来说,我也想通过对于老馆的搬迁过程的表现,记录下当年的研究者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格物致知的研究精神,希望能对上海的城市精神传承和发扬尽一份微薄之力。
上海是我的家乡,老馆是众多上海市民的儿时记忆。在城市化进程的大潮中,过去生活的痕迹被几近粗鲁地不停抹去,突如其来的新地标和拔地而起的新建筑不停地出现。每个城市的面貌越来越相似,独特的城市记忆和精神岌岌可危,过去的记忆无所依托。
于是我们需要这样一座博物馆:一个可以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的记忆的地方,一个可以暂时脱离真实世界的地方,一个可以倾听自己内心和自然的回声的地方。
摄影师简介:
陆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副教授。主要研究专业方向为摄影,影像、数字艺术,作品曾经参加上海双年展,挪威奥斯陆双年展,三影堂摄影奖和平遥摄影节,曾获得 IPA 国际摄影奖艺术类专业组银奖,“追光 180”国际胶片影像艺术展等多个奖项。主持民办高校教育科研项目和上海市教委教学改革和重点课程等科研项目,多篇论文发表于专业类刊物和核心期刊。曾在巴黎国际艺术城艺术驻留,赴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录像及相关媒体系和赫德福德大学任短期访问学者。
文字作者简介:
云讷,生于上海的写作者,现于复旦大学就读创意写作MFA。小说作品见于《萌芽》《特区文学》《青春》《文艺报》,另有儿童文学作品发表于《延河》《儿童时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