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乘联会发布2021年12月乘用车车市统计数据。数据显示,12月份国内狭义乘用车产量246.6万辆,同比增长7.2%,环比增长10.6%;12月份零售销量为210.5万辆,同比下滑7.9%,环比增长15.9%。1~12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零售累计达到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
总体来看,相比欧洲市场,芯片危机对我国乘用车市场的冲击力度较小。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月度产销会议上表示,12月车市产销成绩总体向上,2021年全国车市完美收官。他对2022年的预期较为乐观,预计全年乘用车零售同比增约5%。
12月狭义乘用车市场整体表现:产销量有所分化
从历史数据来看,2021年12月份的产量逼近250万辆的历史峰值,增长迅猛。1-12月累计生产2095.1万辆,同比增长7.7%。其中,豪华品牌产能释放突出,生产同比增长20%,环比增长18%;自主品牌产能保持稳定增长,同比增长13%,环比增长8%;
乘联会分析认为,近期芯片短缺影响明显改善,有助于厂家产能释放,豪华品牌及合资品牌的生产节奏和规模得以改善。产能的提升表现在批发销量上,12月份以236.6万辆的成绩带动月同比强势抬头,批发销量同比继5月持续下跌以来首次实现2.3%的正增长。
销售方面,乘联会数据显示,12月狭义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210.5万辆,同比下降7.9%,环比增长15.9%;2021年全年累计零售达到2,014.6万辆,同比增4.4%。可以看到,12月份呈现负增长的零售销量与产量有所分化。不过,相较2019年12月同比下降1.9%,12月零售总体走强明显。
崔东树认为,疫情散发与反复对修复12月车市仍有阻碍,但随着销售旺季到来,12月经销商明显加大终端优惠力度,销售积极性快速提升,实现终端零售走强。
新能源市场一路向上,12月渗透率达22.6%
新能源市场作为推动车市向上的核心增长板块,12月份在产量、批发、零售领域都呈现出超强走势。12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50.5万辆,零售销量47.5万辆,同比增近1.3倍,环比增超两成。12月国内零售渗透率22.6%,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9%;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2.7%;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3%。
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持续提升,2021年全年渗透率14.8%,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提升明显。乘联会调整此前预测称,2022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约为22%,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可达到25%左右。
2021年全年新能源车零售量为298.9万辆,同比增169.1%。崔东师指出,新能源车对传统燃油车的替代颠覆效应走强,其批发销量走势从4月以来持续提升,呈现昂扬向上之姿,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新能源市场通过用户的市场化选择证明了消费需求的变化,并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具体到厂商,12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多元化发力,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突破万辆的企业仍高达14家,其中,比亚迪批发销量 9.3万辆、特斯拉中国7.1万辆、上汽通用五菱6万辆,长城汽车2万辆。自主品牌表现突破。
造车新势力中,四家批发销量过万,头部企业小鹏、理想、蔚来以及哪吒汽车批发销量过万,零跑、威马等第二梯队企业也达到了5000辆以上的月销量,销量同比和环比表现总体较好。
12月新能源市场的超强走势为明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基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的超强增长,乘联会预计新能源汽车销量将继续呈现大幅增长态势。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规模有望突破600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在22%左右。
崔东树认为,2022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是巨大利好。2022年是政策补贴的最后一年,保持现行购置补贴技术指标体系框架及门槛要求不变,而补贴规模从原来预期的200万台补贴规模上限放开,实现贯穿2022年全年的补贴,他推测补贴规模将达到百亿。
具体到车型上,崔东树认为A00级增量空间很大,2022年市场格局依旧是小车市场表现较强,A级车有一个较大升级空间,插电混动车型潜力巨大。
随着新能源车规模效应带动的降成本能力提升,崔东树预计2022年年末新能源车增量很强。但他提出,需注意新能源车保险费用的提升问题,不要让消费者买得起用不起。
合资收缩,自主持续走强
自主品牌为12月乘用车市场贡献了93万辆的零售销量,同比增长4%,而豪华车和主流合资品牌12月零售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无论是12月单月的车市表现,还是2021年一整年的情况,合资和自主都呈现出强烈的分化。其中,过去被各大合资品牌包揽的零售销量厂商排名前十,头一次冲进三家自主品牌。
崔东树表示,虽然芯片短缺问题明显改善,但合资品牌相较谨慎,产销策略收缩,自主品牌表现则较为强势。
在新能源板块,合资品牌相较自主品牌也表现较差,维持在个位数的新能源车渗透率显示出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发展不足。具体车企中,除了上汽通用和华晨宝马新能源12月销量有所突破,其他合资品牌仍有待发力。
业界认为,今年1月1日取消的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将为合资、自主品牌带来全新的市场格局,市场化竞争也将有力提升。崔东树认为,合资企业预计会在股权调整上相对谨慎,自主新能源崛起改变市场版图。他分析称:“合资车企的优势是传统燃油车数十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和对应的消费群体洞察,在市场规模受阻后,企业效益下行风险巨大。合资车企外方重新建设第三家燃油车企业和树立新品牌的沟通难度和沉没成本巨大。”相比之下,自主品牌借新能源乘用车发展的迅猛势头,市场表现超强,形成了在整车制造环节中的领先优势。
此外,崔东树在月度产销会议上提醒,今年春节时间较早,节前几天就进入购车淡季,因此2022年1月是车市消费的小月,不利于产销增量,今年很难实现“开门红”。并且随着新能源补贴退坡的实施,部分车型价格微调,消费心态也有变化,新能源车需求仍会受到轻微影响。
“但新能源车持续火爆,目前积压大量前期未交付订单,因此大部分新能源车型销量不会受到退坡明显影响。”崔东树称。他同时指出,“2022年是经销商特别艰难的一年”,2021年整体是去库存,收益最大化,随着零售回暖,车企产量提升,之后库存压力又将回到经销商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