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西安教育培训市场

记者实地探访多家学科类培训机构 记者 程静 摄

记者实地探访多家学科类培训机构 记者 程静 摄

“通关教育”门口,一位工作人员在门口负责测温,陆续有学生进出。  记者 程静 摄

“通关教育”门口,一位工作人员在门口负责测温,陆续有学生进出。  记者 程静 摄

原标题:双减下的西安教育培训市场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监管哨响,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让人们意识到,一个教育培训行业疯狂生长的时代,将要彻底过去了。

这份被称为“双减”政策的文件,对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力度空前的监管措施,也对学校这个教书育人的“主阵地”提出了更高要求,并明确了治理目标:一年内使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

连日来,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对新政落地西安进行了深入的采访调查。走访发现,当前西安校外培训机构关门停业成为常态,部分培训机构转为线上业务,并开始考虑新业务布局和转型。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分数指挥棒下,仍然挡不住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补习热情和少数隐蔽开班的学科类补习机构。

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双减”是一项复杂、系统、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整治校外培训机构相对容易,但提升校内教育质量、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缓解家长教育焦虑、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未来发展之路仍然任重道远。

紧跟着国家“双减”政策的发布,8月4日,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通知》,标志着“双减”政策在陕西正式落地。

连日来,记者实地探访了我市多个区域的多家学科类培训机构。在“双减”政策和疫情防控的双重要求下,这些机构已经没有了往日人来人往、学生云集的喧嚣,取而代之的是紧闭的大门、仅有值班人员值守的前台、转往线上的授课,以及面对咨询者时更多的小心和警惕。

实地探访

部分校外培训机构暂停营业

位于碑林区皇甫街上的校外培训机构较为密集。“知识不通关 我们不下班”“让每个学生更优秀”等各机构的广告牌仍非常醒目。8月6日中午,在“通关教育”门口,陆续有学生进进出出,一位工作人员正在测温。记者拨打了广告牌上的咨询电话,询问暑期班还在上课吗?工作人员却很肯定地回答,“没有上课。”

6日下午2时许,记者来到位于曲江大道的BLOCK78,这栋楼上的培训机构众多,其中“大曾语文”门紧锁着;“豆神大语文”门开着,里面只有一位老师;“心田花开”前台三位老师正在电脑前忙碌,而教室里空无一人,直至下午5时左右,并未见任何学生及家长出入。

记者还致电了“豆神教育”曲江校区相关负责人。“我们严格执行国家‘双减’政策,所有暑期学科类面授课程全部停止,相关课程均改为线上,秋季班再看政策是否可以开班。”该负责人表示。

8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友谊东路的新红锋大厦走访,“大未来张炜教育”“大恒教育”“优仕教育”均已关门。“诠心教育”虽未关门,但室内的灯全关着。“大曾教育”有部分家长和工作人员正在办理退费手续。

8月9日上午,位于友谊西路西工大南苑的“学而思培优”拉上了卷闸门,门旁边贴着一张家长告知书——“近期暂停营业,全面作出业务调整……”而约十米之隔的“学而思爱智康”则正常开门营业,但屋内未见有家长和学生。记者以家长身份咨询后了解到,该机构只开设一对一和8人小班课,目前暑期课已经全面转为线上授课。工作人员表示,小学和初中课程秋季只安排周内进行面授课程,一对一课程周末只开设线上课。

记者又来到位于白庙路的“领军教育”,大厅内同样十分冷清,没有学生和家长的身影。一名工作人员接待了记者,称由于疫情防控要求,暑期课程已经全部转为线上。“从面授转为网课,家长们同意吗?”针对记者的提问,工作人员称,大约有六七成的家长是愿意的,对于不愿意转成线上授课的家长,机构会将剩余课时安排在秋季班使用。秋季面授课程,时间预计为周一至周五晚上6:30—8:30,周末为线上授课。

而此前,记者曾于8月5日在网络平台上随机搜索发现,“秦学·伊顿教育”“标卓教育”“新文达教育”“平行线教育”等多家培训机构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培训课程还在展示和售卖状态,其中“豆神教育”的微信公众号上,点击进入购买课次菜单后,能看到里面展示的大语文文学积累专项班、大语文筑基等面授课程也在火热报名中。

8月9日,记者注意到,“豆神教育”的公众号已经升级,购买课次菜单增加了影视美术展析、戏剧文学表演等美育课程,并滚动播放着一条公告:“根据上级领导部门的相关规定,本机构学科类课程秋季暂不开放报名,请选择美育类非学科课程。”

未来何去何从

“双减”之下倒逼转型

记者走访发现,线下培训机构关门歇业已经成为暑期西安教育培训行业的常态,如何在“看不到未来”的时刻面向未来,也成了诸多培训机构思考的焦点,在压力冲击之下,他们在摸索着如何在政策允许条件下进行转型。

“其实早在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前,行业内就已经关注到了‘双减’政策的消息,那时候感觉离自己还很遥远,但随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双减’政策的落地,瞬间让人感觉教育培训行业走到头了,看不到未来……”西安一家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这次“双减”政策力度之大,让行业里不少从业者始料未及。

这位负责人表示,“寒暑假、法定节假日要全面停课,授课时间被大大压缩,想要维持以往的发展空间和规模,不太可能。对于中小规模的培训机构来讲,面临的选择除了转型之外,要么缩减规模,要么选择退出。而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先按照国家的政策停止教学,做好教师的安抚以及学生的退费工作。”

“考虑从学科类培训转到非学科类培训领域,一方面要承受支付房租和现有教师工资等带来的资金压力,一方面还要在短时间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和培训体系,对于一般中小型培训机构而言,实力不允许。转型之后如果再遭到政策上的限制,毫无疑问的是,整个机构将再次面临绝境。”另一名在西安有着数家校区培训机构的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有一部分线下机构将原有课程转至线上教学。“即便如此,长期来看似乎也仅仅是权宜之计。一方面,线上教学的效果备受质疑,另一方面,也有心存侥幸、逃避监管之嫌。”一名业内人士认为。

“近期我们的暑期线下课程已经全部停止,只有值班人员在岗。”“心田花开”相关片区负责人说,“双减”政策对教育培训行业影响很大,机构下一步会怎样?大家都在等待总部的安排,目前机构还没有裁员减薪方面的消息。机构除了大语文培训,还有书法等非学科类培训,但一直没做起来,近期也在重拾书法培训,开始招募学员。未来将朝着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方向转型。

重新洗牌

结束“蒙眼狂奔”回归规范理性

雨辰(化名)是一位在校外培训行业从业21年的资深人士。他说,在西安校外培训机构市场上,按行业属性来说主要分为西安本土型、全国连锁型(如“学而思”)和舶来品(如“英孚教育”)三大类。

“我对‘双减’政策非常支持。”雨辰说,整个培训行业特别是学科类培训在资本化运作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简直是“蒙眼狂奔”,带来的危害性极大。尤其是2010年以来,大量资本化运作型机构、市场营销型机构涌入进来,把教育直接做成了挣钱的生意,早已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使整个行业在“轻监管”的背景下走向畸形。

上海某知名培训机构财报显示,2021财年上半年净亏损3.32亿元,即便处于亏损状态,其用在营销上的费用却一直在上涨,达到2.89亿元。对于中型或小型培训机构来说,校外培训机构行业有两个特性,一是门槛低,包括资金和从业人员;二是可以预收学费,现金流充裕。这两个因素可能使规模小的机构也受到资本及市场青睐,走上急速扩张版图的路线。当风险来临,急于抽身的资本极易引发“跑路”潮,导致家长退费无门,引发社会矛盾。

“此次‘双减’政策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去资本化’问题,让校外机构回归理性,重新回归教育本身,聚焦教育本质,即‘立德树人’。”雨辰说,“双减”政策将对两方面产生重要影响,一是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公办学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课堂时效;二是资本化时代有望结束,雄厚资本的运作、铺天盖地的营销手段,低价策略跑马圈地的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在雨辰看来,资本运作有望结束,市场竞争也将回归理性,这对于西安本土专心做教育的校外机构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他们经过十年甚至二十多年的积累,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依靠口碑招生,相信在经历这段“阵痛期”后,一定可以继续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配合好学校教育,做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者。

程静 牛凌 刘参军 马天星 记者 程慧 王燕 任娜采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