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15 远程空空导弹实战首秀:技术亮点与战场表现引发国际关注

2025年5月7日,社交媒体及国际防务媒体披露,巴基斯坦空军在近期印巴冲突中疑似首次实战使用中国产PL-15空空导弹。这场围绕克什米尔争端爆发的空中对抗,成为该型导弹自2010年代列装以来的首次实战检验。

印度旁遮普邦霍西尔布尔地区出现的导弹残骸照片显示,部分弹体带有清晰的序列号及“导引头测试口”标识,其气动布局与公开资料中的PL-15特征高度吻合。另一张关键图像捕捉到导弹前端的有源电子扫描阵列导引头,该导引头支持主被动双模制导,具备较强的抗电子干扰能力。

巴基斯坦军方宣称在冲突中击落5架印度战机,包括3架法制“阵风”,俄制战机包括1架米格-29及1架苏-30MKI。印度官方已确定,至少有2架战机坠毁,不过未说明确切的缘由。法国政府匿名官员向CNN证实,印军一架单座型“阵风”EH(序列号BS-001)被击落,这是该型高端战机自2019年服役以来的首次实战损失。

作为中国现役主力的中远程空空导弹,PL15采用了双脉冲火箭发动机,公开资料显示,其最大射程达124英里(约200公里),其配备的双向数据链能够实现发射平台与导弹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支持“发射后更新目标”这一战术。其设计初衷即为对标美制AIM-120D导弹。出口型PL-15E因动力系统调整,射程缩减至90英里。目前该导弹已装备巴军J-10C与JF-17BlockIII战机。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印度空军同期投入的欧洲MBDA“流星”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技术,尽管最大射程与PL-15相近,但其“无逃逸区”范围以及超视距杀伤概率据信更为优秀。冲突中,巴基斯坦的J-10C战机依托地面预警进行引导,可能在100公里外对印军机群发起超视距攻击,此种战术与PL-15的远程截击能力形成了战术上的配合。

社交媒体流传的“阵风”尾翼残骸照片成为关键证据,位于旁遮普邦巴廷达的农田中,带有“BS001”编号的垂直尾翼部件与印军首架“阵风”EH的出厂编号完全匹配。另一组摄于查谟-克什米尔邦拉姆班地区的图像显示,俄制K36DM弹射座椅残骸指向米格-29的坠毁,该机飞行员因未能及时弹射受伤送医。

值得注意的是,法国官方在确认“阵风”损失时并未明确具体的击落武器,不排除PL15与巴军其他导弹协同作战这种情况。而印度方面则通过《纽约时报》披露至少有3架战机在冲突中坠毁,包括疑似被己方防空火力误击的可能性,这凸显了在高强度对抗中战场识别的混乱状况。

地面冲突同步升级:印度发起“辛杜尔行动”,使用“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导弹攻击巴基斯坦本土及克什米尔地区目标,宣称摧毁“杰伊什”“虔诚军”等恐怖组织设施。巴方则指控印军袭击造成26名平民死亡、46人受伤。

此次冲突暴露出双方激烈的信息博弈:从社交媒体上那未经证实的战机坠毁视频,到官方口径的一次次修正。战场透明度因电子干扰、伪装战术以及舆论战而大幅降低。PL15的实战部署标志着中国空空导弹技术迈入了实战验证阶段,其真实作战效能需结合预警体系、电子对抗等综合因素来评估。

军事专家着重指出,现代空战的胜负取决于诸如预警机指挥、电子战压制、战术协同等体系能力。虽说“阵风”的损失给印军士气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不过单一武器难以左右战局的走向。在当前两国都有核武器的背景下,冲突升级的风险在不断上升,巴基斯坦总理已然授权军方采取“对等行动”,地区的安全局势正经受着数十年来最为严峻的考验。

目前在克什米尔实控线附近,印巴两军依然持续交火。国际社会在呼吁双方立刻停火之际,也对诸如PL-15等新一代的空战武器的实战状况保持着高度留意。这场冲突,也许会成为未来空空导弹技术发展的关键参考范例,促使各国加快新型远程制导武器的研发以及部署。

参考文献:《PL-15E 战力解析 南亚天空超视距威慑链成型》 . 中华网,2025-05-07.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