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佛国到都市:千年敦煌全球最大复刻洞窟展亮相北京 -凤凰艺术

如是莫高

2025年3月28日,由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联合主办的“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在北京展览馆开幕。

此次展览以“复制洞窟+文物+壁画彩塑+文化体验”为架构,全景展现敦煌艺术的千年积淀与丝路文明的开放包容。展览历时三年精心研究、策划与筹备,依托高精度数字技术与匠心手作,将跨越十个朝代的9座莫高窟艺术精华,近300幅/件高保真壁画与彩塑,凝练于逾3000平米展厅中。

展览标志着敦煌文化不仅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了跨越,更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走向了新的高度,并以其多层次的文化表现与创新方式,成为当代艺术展览中的一场盛会。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 展览现场

敦煌,位于中国甘肃省西端,几千年来在文化、艺术和宗教的交融中熠熠生辉。莫高窟则以其雄伟的规模与丰厚的艺术遗产,被誉为“世界佛教艺术的宝库”,其艺术作品不仅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价值,更代表了丝绸之路文化的辉煌与包容。

北京展览馆是一座始建于1954年的苏式建筑,曾以“莫斯科餐厅”承载一代中国人的西式想象,如今通过“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完成了从“物质消费地标”向“精神文化容器”的转型。本次展览以九座复刻洞窟为核心,将敦煌莫高窟这一“丝绸之路上的佛国”移植至现代都市,其意义远超传统文物巡展——它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转译实验。正如策展团队所言,这里不仅是“敦煌艺术的浓缩”,更是“文明对话的剧场”。

▲ 展览现场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时期,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其壁画和彩塑作品,不仅描绘了佛教教义的传布与演化,更融入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多元文化的元素,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汇的见证。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的合作正是在继承与创新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传承的桥梁。展览不仅展示了敦煌艺术的非凡魅力,也诠释了敦煌精神在新时代中的内涵。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我们依然需要守护和传承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遗产,保护那份属于世界的历史记忆。

▲ 展览现场

北京展览馆拱顶的藻井设计与莫高窟复刻洞窟的穹顶形成时空对话,苏式建筑的社会主义美学与佛教艺术的古典美学在此碰撞。这种“空间叠写”现象,恰如大卫·哈维所言:“全球化时代的城市,正在通过文化记忆的拼贴重构地方性。”当观众在“敦煌驿站”翻阅《敦煌岁时节令》时,他们消费的不再是简单的文化商品,而是“古今北京”身份认同的符号资本,以及体验展览对北京城市文脉的再次激活。

图片

▲ 展览现场

“如是莫高”大展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展示从“物证陈列”迈向“价值阐释”的新阶段。但在同时我们却也要思考:数字化复刻在消解“原真性焦虑”的同时,是否会导致观众对“技术幻象”的沉迷?文旅融合的商业模式,如何在文化尊严与消费主义间保持平衡?

或许答案也正藏于展览之中:敦煌艺术的当代转译,绝非文明对话的终结,而是新一轮意义生产的开端。在这个意义上,“如是莫高”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封寄给未来的邀请函——邀请全球文明在敦煌这个“元文本”中,继续书写人类共同的精神史诗。

▲ 展览现场

图片

▲ 开幕式盛况

开幕现场,甘肃省文旅厅选送、兰州大剧院带来的敦煌舞蹈《梵天》震撼开启了这场盛宴。舞者身着飞天服饰,以曼妙舞姿呈现了敦煌壁画中的灵动神韵,瞬间带领观众走进了神秘的佛国世界。紧接着,由甘肃省文旅厅选送,兰州大剧院、敦煌研究院莫高学堂带来的《敦煌复原服饰秀》,通过复原敦煌壁画中的衣冠服饰,展示了丝路文化的多元交融与中华美学的千年传承。

图片

▲ 舞蹈表演《梵天》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凡,首旅集团副总经理兼北京展览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丛日芳,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龚佳佳上台发表致辞。

丛日芳

首旅集团副总经理兼北京展览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

首旅集团副总经理兼北京展览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丛日芳表示:“建于1954年的北京展览馆,是新中国第一家大型综合性展馆,是东西方文化艺术交融的会客厅。70余载春秋,北展人肩负着党和国家赋予的重任,见证并推动着中华文化传承传播与创新发展的壮阔征程,在赓续传统与探索未来的交汇中,以展陈为媒,架设起了一座座文化交流的桥梁。为满足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助力北京‘四个中心’的建设,北京展览馆携手敦煌研究院,潜心三年研究、策划与筹备‘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北京展览馆愿以此展为新起点,联合更多机构和公众,共同探索以‘文物+科技+文旅’;‘展览+研学+数字IP’的文旅融合模式,推动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走向世界。”

苏伯民

敦煌研究院院长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回溯了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合作的历史脉络。“敦煌研究院与北京展览馆的渊源可以追溯至71年前。作为新中国第一家大型综合性专业展览馆,北京展览馆自建成以来便融入了敦煌文化基因,其大厅拱形天顶的藻井设计,让这座宏伟建筑洋溢着敦煌的神韵。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地,莫高窟则是这一历史交融的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与历史价值。敦煌研究院自1944年成立以来,致力于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是目前全国最大、最重要的石窟文物保护机构之一。多年来,敦煌研究院与各大文化机构携手合作,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此次北京展览馆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推出‘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正是两家机构在文旅融合道路上的一次创新实践。”

龚佳佳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龚佳佳表示:“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是东西方文明交融的见证者,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突出敦煌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增强展览观赏性,此次展览期间,我们将开展‘跟着艺术游甘肃’文艺展示活动,通过多元化的展示形式,让穿越千年的敦煌艺术‘活’起来,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到敦煌服饰——穿越千年的华裳之美;沉浸体验乐动敦煌,与敦煌壁画里面的彩塑人物交流互动;观看专场文艺演出,领略大美甘肃的视觉盛宴。在连接此次展览两大展区的通道上,我们精选了60幅展现甘肃自然风光、历史胜迹和民族风情的摄影作品,从张掖丹霞的壮丽、嘉峪关长城的雄浑,到甘南草原的辽阔、临夏砖雕的精巧,每一幅图片都是甘肃文旅资源的缩影。”

白 凡

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凡最后发表了致辞,表达了对敦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坚定支持。他指出:“敦煌文化是中华文明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保护好莫高窟、传承好敦煌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责任担当。’作为首都文旅国企,首旅集团始终牢记使命,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积极探索‘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融合路径。我们与敦煌研究院携手打造的这场艺术盛宴,实现了九座经典洞窟的‘重生’,以文化创新的方式诠释了‘莫高精神’的时代内涵。这次艺术大展必将为北京的文旅消费市场带来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他同时提到,第三届首旅精彩生活节亦在同天开幕,这是首旅集团围绕“精彩生活方式服务商”企业愿景打造的城市生活消费品牌IP。“今天,在这里,千年艺术文化和现代都市消费齐聚一堂,一面是厚重的历史积淀,一面是精彩的人间烟火。”

图片

▲ 捐赠仪式

开幕式迎来温情一刻——寰宇视界国际(北京)会展有限公司马德,代表承办单位向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捐赠善款。该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代表机构接受捐赠并颁发证书。据悉,此笔善款将专项用于敦煌石窟文物保护修复及敦煌文化弘扬。这一公益行动既体现了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彰显了社会各界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高度关注。

图片

▲ 启动仪式

开幕式的最后,嘉宾领导与主承办方代表们共同启动推杆仪式,宣布展览正式开幕。嘉宾合影留念后,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开启观展之旅。

图片

▲ 嘉宾合影

在当日上午,作为“如是莫高”重磅配套活动,“千年敦煌·时代新生”——探索文物活化创新路径主题论坛也在北京展览馆友谊厅成功举办。本次论坛围绕学术与保护、文化传承创新、教育与传播等议题,旨在探讨敦煌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挖掘其活化潜力,展示数字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传播中的应用案例,并探讨如何激发大众尤其是年轻群体对敦煌文化的兴趣。

▲ 论坛现场

论坛邀请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中华书局编审柴剑虹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理事长杨秀清敦煌研究院前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先堂中央院版画系副教授,文化与旅游部驻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副站长江帆。展览执行策展人庞少宁担任论坛主持。

九座复刻洞窟中,盛唐第217窟的全球首展尤为瞩目。这座窟在敦煌当地也不对外开放,本次展览首次全球公开展示其复刻版本,对观众而言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据介绍,作为盛唐时期的艺术宝库,此窟因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细的艺术表现广受赞誉,窟内的壁画生动地描绘了盛唐人民的日常生活,完美呈现盛唐黄金时代的魅力。

图片

图片

图片

▲ 盛唐第217窟

壁画中市井生活的烟火气与佛国世界的庄严性形成张力,印证了敦煌艺术“世俗性与神圣性共生”的特质。这种“人间佛国”的叙事逻辑,恰与北京展览馆“连接历史与当下”的空间属性形成互文:当观众穿行于复刻洞窟与当代展陈之间,实际在经历一场“从信仰朝圣到文化解码”的认知革命。

展览既保留了壁画“笔触的温度”,又以像素级的精度重构了艺术生产的现代性。这种“科技考古”与“艺术再生”的双重路径,无疑也回应了海德格尔关于“技术作为解蔽方式”的哲学命题,揭示出文化遗产保护从“静态保存”向“动态阐释”的范式。

除第217窟外,现场展出的元代第3窟在敦煌也不对外开放,其复刻版本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

图片

▲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首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凡,首旅集团副总经理兼北京展览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丛日芳参观展览

此外,元代第3窟中千手千眼观音壁画线条细腻,展现元代佛教艺术的独特风格;

图片

▲ 元代第3窟

中唐第158窟以长达十余米的涅槃佛像静谧庄严,传递“寂灭为乐”的哲学意境;

图片

图片

图片

▲ 中唐第158窟

初唐第57窟被誉为“美人窟”,南壁观世音菩萨形象优雅,细腻的线条展现初唐绘画巅峰技艺。

图片

图片

图片

▲ 初唐第57窟

西魏第285窟是莫高窟最早有纪年的洞窟,壁画融合佛教、道教与西域神祇,堪称丝路多元文化“万神殿”。

图片

图片

▲ 西魏第285窟

初唐第220窟中的瑰丽壁画描绘了唐代开国气象与丝路商旅,见证初唐艺术鼎盛与文明交融。

图片

图片

图片

▲ 初唐第220窟

盛唐第45窟里的七身彩塑群像(佛、弟子、菩萨、天王)形神兼备,彰显盛唐雕塑艺术之极致。

图片

图片

▲ 盛唐第45窟

榆林窟中唐第25窟被誉为“敦煌石窟艺术之冠”,窟内绘制的大型壁画观无量寿经变精致至极,表现佛国世界的富足美好,为敦煌壁画的代表作之一。

图片

图片

图片

▲ 榆林窟中唐第25窟

晚唐第17窟(藏经洞)被誉为“打开世界中世纪历史的钥匙”,其出土文物记录了天文、医学等古代智慧,并生动描绘了当时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此次展览复原了大量藏经洞出土文物,为观众提供了珍贵的研究机会。

图片

▲ 晚唐第17窟(藏经洞)

展览汇集了敦煌研究院珍藏的文物真迹与临摹精品。文物方面,如唐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一》、西夏文活字版残《诸密咒要语》、唐代古藏文《大乘无量寿宗要经》等,见证了敦煌作为丝绸之路文化枢纽的辉煌历史;壁画临摹作品方面,最具震撼力的莫过于五台山图。这幅出自莫高窟第61窟的巨幅壁画,面积达45.9平方米,是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件。此次展览将完整呈现这一杰作,为观众提供一个近距离欣赏和感受其艺术魅力的机会,领略敦煌壁画的艺术魅力。

图片

▲ 一层展区,五台山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二层壁画展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二层文物展区

九大复制洞窟的展出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再现,更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通过数字化技术,敦煌研究院成功将莫高窟的艺术遗产以高精度的复制手法展示于世,这一做法不仅减少了游客对石窟的实际干扰,也为文物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

这些复制洞窟不仅仅是对原作的再现,它们承载了对敦煌艺术保护和传承的深刻思考。敦煌的壁画和雕塑以其丰富的细节与生动的表情,反映了千年古国的风貌与信仰,也揭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通过此次展览,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盛世佛国的世界中,领略到古代艺术家们所赋予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

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区,展览通过珍贵的历史文献、影像资料以及文化守护者的亲笔手稿,展示了敦煌研究院在历史进程中的不懈努力和对敦煌文化的坚守。这一部分展览不仅让观众了解敦煌文化的悠久历史,还通过展现“莫高精神”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使得观众对敦煌的艺术成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图片

图片

▲ “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区

据数据统计,近年来,中国国内游的人次已经突破了55亿人次,而每年能够去敦煌莫高窟的人次只有200万。1993年,敦煌研究院开始进行“数字化保护”方面的探索。2014年8月,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投入使用,首次采用了数字化虚拟洞窟实景展示与莫高窟实地参观体验相结合的参观新模式,有效减少了实际进入窟区的游客量,减轻了游览活动对石窟文物以及遗址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大大丰富了游客的参观方式和内容。

在本次展览中,首旅集团将“如是莫高”大展与“精彩生活节”联动,打造出“上午观展、下午品咖啡、晚间购文创”的全时态体验。COFFEE G推出的“胡沙幽雪”特调,以驼奶与茉莉花茶模拟沙漠绿洲的味觉记忆;文创区将九色鹿纹样转化为赛博朋克风格的霓虹装置,完成传统文化符号的Z世代转译。这种“严肃性与娱乐性共生”的策展策略,暗合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展览不再是被凝视的客体,而是激发消费、社交与身份认同的“第三空间”。

“如是莫高”敦煌艺术大展暨“莫高精神”红色主题展

图片

展览日期

2025年3月29日 - 10月28日(第一季)

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17:00停止入馆)

展览地点

北京展览馆

(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35号)

主办单位

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敦煌研究院

承办单位

北京展览馆集团有限公司展览中心

寰宇视界国际(北京)会展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编辑/dbk 责编/db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