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拴马桩一口红军井 张掖临泽四代人接力护英魂

天刚蒙蒙亮,家住新华镇新柳村三社的张光军便推门而出,来到三道柳沟战斗遗址打扫卫生。51岁的他已经是张家第四代守护人。

原标题:【乡村故事汇】四代人的守护

“整理拴马桩,就像给烈士穿一身新衣服一样。”

“家在这里,我们就要世世代代守在这里。”

9月5日,天刚蒙蒙亮,家住新华镇新柳村三社的张光军便推门而出,来到三道柳沟战斗遗址打扫卫生。51岁的他已经是张家第四代守护人,而他的三轮车车斗里也时常备着扫帚、簸箕、镰刀、剪刀等工具。很快,院落里便响起了“唰唰”的扫帚声,连续几天阴雨绵绵,张光军比平时更认真地去收拾吹落的枣树枝叶。

2023年8月,父亲张国增因病去世,张光军接过了父亲交给他的守护红色遗迹的“接力棒”。“父亲总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红西路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守护这里我们义不容辞。一定要把拴马桩保存好,一代代地传下去。”

张光军轻抚三道柳沟战斗遗址里的无名墓碑,举手间就像拂去老友身上的微尘。青松翠柏间,昔日喧嚣渐渐远去,隐匿在此的历史缓步走来。

从小时候刚记事起,张光军就经常从二爷爷张保民和父亲张国增口中听到关于家祖和这棵拴马桩的故事:1937年2月28日凌晨,西路军8000余人进驻三道柳沟。根据总部命令,红9军防守东柳沟,红30军防守西柳沟,总直属部队驻守南柳沟。当天早上,几位衣衫褴褛的军人敲开了家住西柳沟的太爷爷张兆雄家的院门。来人自称是红军。

“当得知红军要搬到我家时,太爷爷二话不说就同意了,他将几位红军将士请进了家里,并赶忙把所有的房屋腾了出来。”张光军说。从这天起,他家的院子就住进了红30军指挥部的将士们,时任红30军政委的李先念同志住进了其中的一间房屋。当时刚刚入春,村边小河干枯,百姓饮水主要靠太爷爷家门口的一口水井。但由于水井水量少,水位较低,取水很困难。红军来到后,组织人力对水井进行了清淤清洁,与百姓同吃一锅饭,同饮一井水。

“当时在我们家院外有一棵粗壮的沙枣树,李先念把战马拴在这里。接下来的11天中,西路军将士顶着严寒,在子弹缺乏、供给困难的情况下,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歼敌数千。”张光军饱含深情地讲述着。

西路军撤离后,这棵沙枣树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拴马桩”,院子里的那口井被称为“红军井”,这些都是西路军悲壮历程的重要见证,被张光军的太爷爷义务守护起来。

虽与红军仅有匆匆数日的短暂相处,他们却已经和这支人民的队伍鱼水交融。此后至今的80多年时间里,张兆雄、张保民、张国增、张光军……张家人代代相传,把西路军烈士当作自家亲人,守护着烈士英魂。

新中国成立后,家里几次修建房屋,但“拴马桩”“红军井”被一家人奉为“宝贝”,完好地保存了下来。20世纪60年代,“拴马桩”曾险遭砍伐,家里人多次抗争捍卫,“拴马桩”才得以留存至今。70年代,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张家索性将“拴马桩”砌进了院墙。

解放后,父亲张国增从二叔张保民那里接替守护任务,作为第三代守护人,他这一守就是40年。40年来,14200多个日日夜夜,防火、清扫、维修,张国增把“拴马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2013年,临泽县委、县政府对“拴马桩”“红军井”进行了修缮加固,并新增两组雕塑。同时,还在砟子河畔建设一处烈士公墓,将400多具烈士遗骸全部迁葬于此,供后人参瞻凭吊,是为今天的三道柳沟战斗遗址。

“我父亲以前每天打扫卫生,擦墓碑,特别是他生病后这几年,时时刻刻都在念叨,拴马庄卫生打扫好了没有?公墓区卫生打扫好了没有?叮嘱我要把这些事情干好。父亲的这种信念感,影响着我,给了我很大的感触。我也想继续把红色遗址保护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张光军说。

这几年,每逢重要日子里的纪念活动或有人专门来参观时,张光军都会带大家走走看看,讲一讲西路军英勇奋战的故事,对于他来说,为烈士墓祭扫和守墓不仅仅是完成爷爷、父亲的愿望,也是在讲好临泽的红色故事,赓续红色精神。

如今,张光军的儿子张继也开始帮着父亲一起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并结合乡亲们的生活巨变,不断融入、丰富父亲的讲解内容。

一处拴马桩,一口红军井,四代爱党情。从张兆雄到张光军,一家四代人,接力守护着这个红色的精神家园,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而这处小院,也已成为党史研究和宣传的阵地,成为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最佳载体,激励着人们逐梦新时代,奋进新征程!(肖佳悦 王锟)

(临泽县人民政府官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