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呵护下度过的生活,也许是顺遂的。但世界总会变,保护我们的人也总有一天会离去。我们总有一天得独自生存。
“家庭”,一如其阴性的定冠词(‘la’ famille),“她”是一个母性照护的居所。对幸运的你来说,母亲从小怀抱着你,为你处理掉各种内外在的纷扰,牵着你的小手一步一步看见复杂的世界。直到某天,她从怀抱到放手,你也从抓紧到远飞,然后廿载过去,“她”老了,“你”也想念了,只是回家的路又不总是这么容易。
不论原生家庭之于你是悲或喜比较多,你曾想过,为何“离家”之于成长是这么重要,而“回家”怎么往往困难重重呢?
一、因为天堂很美好,所以更需要离开
我认为,每一位达到情感成熟(emotional maturity)的人,都是经历过对父母“绝对依赖→相对依赖→朝向独立”的路。然而,我们常常不懂的是独立以后的生活,为何常常孤独得与原生家庭离远远的;以及家庭若是相当美满,那人为何还得要离家独立?
这让我想到 1988年由意大利导演 Giuseppe Tornatore(1956-)创作的《天堂电影院》(Nuovo Cinema Paradiso),这是部获奖无数的经典老电影。
剧情是讲述一位因父亲当兵去世的小孩 Salvatore Di Vita(又名 Toto),跟守寡的母亲 Maria 和妹妹,小康而安逸地生活在意大利西西里岛一个小镇的故事。Toto 最爱到小镇的“天堂电影院”看电影,并跟小镇唯一的放映师 Alfredo 成了“父子”般的好朋友。Alfredo 因电影院失火而意外失明,Toto 便兼职起“新天堂电影院”的放映师。后来念大学时,Toto 跟富家女 Elena 恋爱,但在对方父母反对、他必须服兵役及一些因素下,二人从此失联。看着失落的 Toto,Alfredo 要他离开小镇到罗马去工作,而这离家一别便是三十年,直到 Alfredo 出殡那天。
《天堂电影院》经典之处,在于它浓缩了一个世纪以来电影主体本身的改变、影视娱乐的流变背后反映的时代精神与人文风情、在二战下小镇的百姓如何藉电影得到慰藉、观众们与电影间的关系,以及 Alfredo 对 Toto 的“慈+严父式教导”。
Toto 在兼职放映师时,Alfredo 便以告诫他不能放弃学业,因为“天堂”的工作只是暂时的,有一天他会离开,接触到更重要的东西。在年幼懵懂之年,如果生活得不错,或某种日子能够满足了当时所需,我们又何尝不是认为眼前一切就像“天堂”,幻想这个美好能一直保持下去?我们心中也有个类似 Alfredo 的告诫声:“我必须离开,才能得到更重要的!”
同样,因失恋而痛苦不堪的成年 Toto,失明的 Alfredo 告诉盲目的他:
“跟士兵一样,离开这里……日复一日的活在这里,你会以为这里是世界中心,事情不会有任何改变,但如果你离开一两年后,再回来时,每件事都会改变,线也断了,你会发现人事全非,属于你的都消失了……你必须离开这里一段时间,直到你学有所成,再回来看看亲友,回到这个你出生的地方。”Toto 问这是电影里的对白吗,Alfredo 说这是他的真心话:“生活和电影(天堂)不一样,生活困难很多。去罗马吧!你如此年轻,世界是你的!而我老了,我不要再听你说话,我要听别人谈论你!”
事实上,有些时候“离家”的必要性,并不是因为家庭不快乐、没朋友没工作,也不一定是那种为了找到认同,人们必须违抗家庭以找到一个新所属的圈子,好为下一步的“回家”作准备的理由。Toto 既不是被家庭情感捆住的理想青年,也不是故作忧郁的“非主流少年”。相反,在小镇上每个人都认识 Toto,他有不错的工作、亲友和老师。然而,Alfredo 看到 Toto 的生活“太美好了”,像电影一样美好得“不真实”,那只是一种理想式的幻觉,因此为了他的成长与好处,他必须“离家”!
二、离家,让我们必须当一次“强盗”
在离家那天的火车站月台上,Alfredo 抓住 Toto 说:“不准回来!不准想我们!不准回来!不准写信!不准妥协!忘了我们!如果你失败回来了,我是不会让你进我屋子的,明白吗?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得去爱它!就像你还是个小孩子,爱着天堂戏院的放映机一样!”
Toto“成功”了,他三十年来不曾回家,至多被动地给家人回信,也在罗马成为了一名著名导演。我们未必懂他的坚持(或无情),和为何 Alfredo 要如此决绝,然而在这里,我要谈一个很少人讨探的向度,即:人们需要离家,也许是为了摆除过去枷锁、得到思想与能力的自由、找到认同,但其之所以能够“离家”——得到真实意义上的成长与朝向独立——是在于家庭为其孩子保留了高度依赖的空间与归途,让其能脱离父母,走向新的所属,好能够在依赖与独立之间安身立命。
电影中里有着这样的空间与归途的保证,就是 Toto 离家三十年归来之时,其母亲 Maria 没有一句责备,仅送上一个深情的拥抱,并马上带他去她为他准备与布置好的小房间,那里收藏着他许多儿时至离家前,珍重与回忆的物品,包括那台专门放映初恋对象 Elena 影像的小型手动放映机。
深受感动的 Toto 跟母亲说:“有些话三十年来都没有对您说,小时候您辛苦抚养我们,现在我们长大了,却都不在您身边侍奉。说真的,我一直好害怕回来,过了这么多年,我以为自己……坚强多了,也以为已忘了这一切,如今回来才发现我是属于这里,感觉彷佛未曾离开过……妈妈,我遗弃了您,像个强盗般远离您,没有一句解释。”母亲 Maria 的回应令人动容:
“我从未要求,你也无需解释!我一直认为你做的是对的,何必去追究?自从你离开以后,我还是将钥匙挂在门上,就怕你回来时进不来,这种为母的心情(感叹)。然而你的离开是对的,你实现了理想。我每次打电话给你,总是不同的女人接听,我自己常常想大概这些女人都不是你爱的,也许只是我乱想,但我听不出其中有哪个是真心爱你的。有些时候,我想看你能安定下来,专心爱一个人,但你心在远处,这里只剩躯体,忘了她(指 Elena)吧,Toto!”
这就是 Winnicott 说的“只要家庭是完好无缺,那么一切最终都会跟个体的真实父母有关”这个无误的原则,教不论离家的我们到了哪片土地,只要父母还健在,不论过去是快乐或痛苦,都是我们切肤的归属与乡愁。
因此,离家并成功成长与独立的人,不是一去不返,他其实还是需要保持和重新获得与真实父母的关系,且确保后者才会让前者化作真实的成长。
然而,问题就在于,“离家”在潜意识中总是代表对父母的“背叛、抛弃、不孝”,因此许许多多的我们就像Toto,一旦离家便深感罪恶感,且这份罪恶感并非不爱父母,而是怕自己深深的伤了他们的心,我们讨厌自己像个“强盗”般汲取着父母给予的温暖与支持,但又必须把他们像“人质”般丢在那个墙壁日渐斑驳的家里。
这时我们会发现原来成长的痛苦,远比过去心理学家说的复杂,因为成长代表我们必须当一次“强盗”,背负许多不确定的罪疚感而“离家”一趟;且在爱意之下,反而我们不一定敢“回家”,因为回家的潜意识情感又往往代表“失败、投降、退步”,以及得面对父母会不会如幻想中、已经被我们的“离家”而伤透了心的事实。
这就是离家如此困难却必要,而回家又是如此渴求但艰巨的(潜意识)心路经程。Toto心中认为自己遗弃了家人,也以为家人恨他,所以任外在成就再高,他仍然“感觉彷佛未曾离开过”。对离家的原因与所得感到怀疑,正在于我们抱着巨大又往往不自知的罪恶感,走在缺乏“父母永远在家里等你”的保证之上。只是,路仍必须走......
三、结语:即使没有家(天堂)可以回去,你仍要热爱生活
当年再美好的“天堂电影院”终究要被时代淘汰,一如世上没有什么能够永远。美好的乡愁,总是那段回不去但永远生效的童年岁月。这也代表,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总是教人遗憾的回忆,因为面对一切都会改变的现实时,唯有失去并最终留在心里头的“天堂电影院”,那个“不复可得”之物才是“永远可得”的。
因此,我们“回家”的路标,是保留在潜意识的真实回忆与情感。真实的故乡,是即使哪一天去世了,但仍然鲜活地永居于心的父母。我们称之为“爱”的取之不尽的心灵资产,必须是在两个独立的个体之间才能展开的,一如在小镇的母亲 Maria 打电话给在罗马的 Toto 时,她说:“你有三十年没去看我了,但我想见你时,会来罗马!”其实三十年来她一次也没有要去罗马,她只是潜意识地告诉孩子“真实的我,真实地在家等着你!你想回来时就回来吧!”
她,以及 Alfredo,都完美地呈现了精神分析师 Reik 强调的:爱,只有在距离中才真实的出现。Toto 的成长——完成情感成熟意义的“离家→回家”——相信是在电影结尾处那个感动得泪流满面以后开始的。
至于没有家能够回去,好比(心灵上的)孤儿或跟今天跟父母关系糟得无可再糟的你,你更必须学会爱你的生活。离开痛苦之地作为成长的路,既然没有母亲 Maria 作你回家的保证,那“天堂电影院”就必须由你自己于内心打造,放映那些你在生命旅途中收集回来的动人回忆!
最后,“今天”(Oggi)是电影中一再出现的符号,彷佛不断游说我们沉醉于充斥美好影像的天堂里,便能够忘却时间的流逝,永远都会是有精彩电影上映的“今天”。不论你有没有“外在的家”可以回去,但“心中的家”才是真实的,因此,既然生活和电影(天堂)不一样,我们无法活在已经准备成为昨天的今天,但每一天、每一个明天,都是我们能够去爱、永远长存的“心灵电影院”——如此,“离家”便会成为再次“回家”的预告。
题外话:《天堂电影院》的成功,很大功劳是得到 2020 年 7 月 6 日过世的传奇配乐大师 Ennio Morricone(及其儿子)的心力创作,当中扣人心弦的主题旋律,一直驱动着观众的泪腺。不论是为纪念 Ennio,还是为了“离家-回家”,我都很推荐大家首刷或重温这出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