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美 小而优 看安化多措并举促乡村小规模学校蝶变

原标题:小而美 小而优 看安化多措并举促乡村小规模学校蝶变

来源:

安化多措并举促乡村小规模学校蝶变——小而美 小而优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余蓉 通讯员 陶金生

群山环绕的安化县梅城镇黄泥村,是刚刚脱贫的村。5年前,村里唯一一所村小——段家学校因生源不足、师资流失停办。

5年之后,段家学校“活”了过来。原址上重建起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高标准学校,一批优秀教师扎根这里。今年秋季开学有86名学生迈进校园,村小重焕生机。

在益阳安化,已有6所这样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恢复办学,新建、改建、扩建95所。10月底,记者走进安化多所小规模学校,亲身感受到它们的“小而优”“小而美”。

加大投入,101所乡村小规模学校全都达标

羊角塘镇地处资江中游北岸,是安化的东大门。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教学点几乎名存实亡,村里的孩子们都跑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去读书,80多名学生挤在一个班里上课。

“一方面,学生上学要走那么远的路,太辛苦了。另一方面,教学点的教学资源被大量闲置,太心疼了。”羊角塘镇中心校校长卢顺吾说。

转机出现在2015年,安化县出台了《安化县2014-2018年义务教育学校薄弱学校改造规划》,教学点的升级改造被提上了日程。随着《安化县2016-2020年教学点标准化建设规划》《安化县2019-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规划》等一系列文件的下达,以及各级各项专项资金的落实,教学点的“回春”被注入了强心剂。

“1000多万元,13所小规模学校平均每所获得各项维修资金近100万元。”卢顺吾说。记者随便走进其中一所,映入眼帘的是明亮的教学楼、硬化平整的操场、明厨亮灶的食堂,以及配备齐全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小而美”已成为现实。

据统计,为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条件,安化5年多来地方财政累计投入了1.5亿元,全县101所小规模学校全部合格达标。

配优师资,出去求学的孩子又回来了

学校建好了,但如果师资配备跟不上,那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怎样才能让好教师愿意到村里来?安化县严格执行新招聘教师分配向边远学校倾斜、晋级晋职向边远学校倾斜、落实待遇向边远学校倾斜,2017至2020年为高明乡、羊角塘镇、烟溪镇等边远乡镇乡村小规模学校补充109名年轻教师,给乡村学校带来了希望与活力。

武陵山片区人才津贴每人每月700元,乡镇工作补贴500元,还有2017年新设立的乡村教师专项津贴、中心学校及村社区补助,如今在小规模学校任教的教师收入比城区教师每年要高出18000元以上。

“我在段家学校月收入有5000元,这比我在乡镇学校要高出近2000元。”26岁的周倩告诉记者,他和妻子刘泉都是公费师范生,原来在镇上教书,去年9月通过遴选来段家学校任教。

一个学期下来,在夫妻俩的努力下,段家学校在期末考试中夺得了全镇第一。“今年9月开学,有60多名从周边和城镇回来的学生报名,还来了新教师。”周倩说。

44岁的傅立荣原本在羊角塘镇中学教初三数学。今年9月,她和同样在镇里教小学的丈夫,相约一起来到塘九村小教书。“傅老师教书很厉害的,我的大儿子就是她的学生。这次她能来我们村里教书,我也不打算送小儿子到镇里去读书了,交给她放心。”一位王姓村民乐呵呵地说。

优质共享,一批乡村学校“逆袭”

10月29日下午2时,羊角塘镇中学的音乐教师蒋飘来到金鸡村小,给这里的孩子上音乐课。她每周都要拿出两天时间,在多所小规模学校“走教”。

“由于缺乏专业教师,以前我们教学点的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美术课就是画画课。上课既不规范,学生也没有得到专业的培养。”卢顺吾说,自从教师送教上门后,镇里举办的文艺活动以前鲜有农村孩子参加,现在慢慢变多了。

网络联校是另一个重要抓手。两年来,安化共投入资金近1000万元,实现了小规模学校网络宽带全覆盖、班班通设备全覆盖,通过加强教育信息化培训,积极利用县内县外优质教育资源,上联名校、小联村小在全县铺开。偏僻的安化县渠江镇在改变课堂模式的同时,将实施网络联校铺到了每一所村小。多年积淀后,学生中考平均成绩由全县垫底,跃升至全县前列。

“将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好办优,让边远贫困的山里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这是教育扶贫的担当。”安化县教育局局长刘唐业告诉记者,目前全县小规模学校正在从“痛点”“堵点”中走出,“亮点”多了起来。家门前上好学的目标正在实现。

[责编:邓玉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