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理想。作为从历史到现在的农业大省,河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推出“小康成色”特别策划,深入十八地市的乡村,将目光投向基层,将脚步走进百姓,以大时代为背景,探寻发生在河南农村的真实的小康故事。
映象网记者 申学南
【人物名片】
张席敬是鹿邑县任集乡冷庄村人,今年五十多岁,年轻时家贫,一次意外契机发现了蔬菜种植的前景,开始贷款种植蔬菜。在政府提供资金与技术的双重扶持下,张席敬突破重重困难,从最初的两亩多地发展到现在两个种植基地,总面积达四百多亩,年收入近百万元,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张席敬脱贫致富后不忘初心,无私分享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带动村民一起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如今,张席敬所在的任集乡已成为远近知名的蔬菜种植基地,“鹿邑西芹”更是成为老子故里的一张新名片。
巧遇商机,小蔬菜有大前景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农村普遍还不富裕。为了挣钱贴补家里,刚刚高中毕业的张席敬到孟县一家造纸厂干活。到了年底的时候,张席敬在返乡途中惊奇地发现数九寒冬竟然有卖黄瓜的,而且高达五毛钱一斤!这个发现让张席敬激动不已,要知道,他在厂里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一天才能挣两块钱,如果能学到技术回家种黄瓜,还愁过不好日子吗?
张席敬立刻在当地打听,找到了一户种黄瓜的老乡家里,发现黄瓜是利用加温技术,在塑料大棚里种出来的。因为赶在冬天上市,大家都图尝个新鲜,所以价格高,收益回报很大。张席敬心潮澎湃,回家后找乡政府扶持贷款3000元,搭建大棚,买种育苗,开始了蔬菜种植之路。
张席敬预想过这条路不会一帆风顺,但他没有想到第一个难关就差点丢了性命。
勇于创新,种菜也要技术迭代
育苗需要加温,当时张席敬没有多余的钱建专业保温室,就在塑料大棚里育苗,用煤油炉加温。有一次醒来的时候,张席敬感到脑袋昏昏沉沉的起不来,他忽然意识到自己这种情况是煤气中毒,急忙挣扎着起来,结果刚拉开门就扑倒在地上……
张席敬死里逃生,并没有被吓跑,而是吃一堑长一智,愈发坚定了一定要种植成功的决心。这一年,张席敬种了两亩多黄瓜,总共卖了四五千块钱。张席敬信心大振,不断扩大规模,到了1997年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近20亩。为了在倒茬时合力利用土地,张席敬又引进了芹菜种植。张席敬一开始种的是本地芹菜,亩产8000斤左右。当时有一种西芹矮壮粗大,口感爽脆,产量高达每亩15000斤,价格也翻出好几倍。但西芹对技术要求很高,张席敬第一次尝试种植并没能成功。
为了帮扶张席敬突破技术难关,鹿邑县农业局送他去寿光蔬菜种植基地参加“星火计划”。学习回来之后,张席敬结合本地情况,刻苦钻研,不断改良试验,一鼓作气把具有鹿邑特色的西芹种植有声有色地搞了起来。从这一刻开始,张席敬开启了以西芹改变人生,将“鹿邑西芹”打造成老子故里新名片的全新里程。
形成产业,带动乡里共同致富
张席敬的成功,让村民们也看到了希望,纷纷跟着他种植蔬菜。张席敬不管多忙,对大家的询问都充满耐心,还在县农业局的安排下,对其他乡镇进行技术培训。
目前,整个任集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00亩左右,几乎家家种菜,品种涵盖西芹、黄瓜、娃娃菜、黑皮冬瓜等,远销国内外。蔬菜种植又带动了本地村民就业,妇女老人都能找到一份活干,甚至每月拿到上万元的工资。张席敬说:“感谢党,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种菜一年都能挣几十万,我大半辈子都在菜地里,看着乡亲们都能挣到钱我就高兴……”
小蔬菜,大前景,一个偶然发现的商机和多年矢志不移地坚持,不仅改变了张席敬的人生,更带动了整个任集乡的蔬菜种植,共同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朴素愿望】
张席敬今年已经五十多岁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还是先到地里看看。通过这些年的蔬菜种植,张席敬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三个儿女都已学业有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张席敬最大的心愿就是继续寻找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新品种,提升村民们的种菜技能。
【张席敬的心里话】
最近“后浪”全网刷屏,张席敬也在感叹年轻人赶上了这最好的时代。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张席敬想对年轻人说不管从事哪个行业,有高峰期就会有低谷期,一定要放平心态,认认真真对待,兢兢业业做事,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