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元禅师弟子独立性易禅师在《跋安南供役纪事》中,对朱舜水作出重要评价:“先生以逋臣客轨,执义自高,不为磬折,死亡不顾,言夺气争,铮铮铁石,今古上下,无其事,无其人……使荒裔知有凛凛大节,全斯中外高风,可称今古第一义帜”。
之所以来余姚朱舜水纪念堂,起因是德川博物馆一部藏品目录。德川博物馆在日本茨城水户,图录出版于上海。图录中有“朱舜水与长崎”之部,收入了一些与黄檗相关的文物。朱舜水是奇人奇才,在激烈艰难的反清复明中,穿梭于舟山、日本、安南十五载而无恙。他的学问和德行更是得到日本朝野礼遇和尊重,水户藩主德川光圀聘请他讲学,执弟子礼,还把他作为唯一的外人宾师葬入自家墓地。而对于黄檗学术研究来说,朱舜水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重要人物。
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
我们到达余姚朱舜水纪念堂时,已近中午。纪念堂一进院正堂挂着“崇孝祠”的匾额。从纪念堂墙上的牌子可知,这里是朱氏老三房祠堂,在朱舜水诞辰395周年之际,于1995年开辟为朱舜水纪念堂,以纪念这位“伟大的中日人民友好先驱者”。
纪念堂二进院堂屋,挂着“胜国宾师”匾,屋内是《胜国宾师——朱舜水生平事迹陈列》。这个陈列以生平简介、反清复明、东渡扶桑、活动轨迹、胜国宾师、日方往来为主线,展出了文献古籍、书札信函、诗文墨迹、图片拓片、日方照片等资料史料。
陈列展的《前言》写道:朱舜水(1600-1682),名之瑜,字鲁玙,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曾寄籍松江,坚辞朝廷征诏。明清易代之际,与郑成功、张煌言等矢志抗清。后因复明无望,遂东渡寓居日本长崎、江户等地,收徒讲学,直至终老,葬于日本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瑞龙山。
朱舜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他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理虚论,提倡实学、实理、实用、实行的学风,强调“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对后来的日本明治维新影响巨大。其强烈的民族气节对近代中国革新人士也产生过较大的激励作用。如今,“舜水学”已经成为东亚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普遍关注和重视。
朱舜水与黄檗的缘分
崇福寺是长崎四唐寺之一,1629年由来自福州的超然禅师建立,人称“福州寺”。1653 年,长崎发生了一场大火,崇福寺便施予百姓大米、酱油,甚至还让唐人来寺庙暂住,这其中就包括朱舜水。
朱舜水还与化林性偀禅师关系密切,化林性偀是福清三山人,随即非禅师东渡,晚年任崇福寺第四代住持。朱舜水离开长崎去江户前,曾致书化林禅师,表达离别之意,并盼能再相晤。
1655年,奉本师隐元禅师之命渡来长崎的木庵禅师,担任长崎福济寺第二代住持,福济寺也称“漳州寺”,木庵禅师与朱舜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至今犹存两人往来书信。另外,朱舜水寓居长崎期间,曾经常往来俗称“南京寺”的兴福寺,与逸然、澄一等禅师交往,并且朱舜水还接受过兴福寺的援助。兴福寺逸然禅师就是延请隐元禅师东渡的发起人,崇福寺的超然禅师也是重要邀请人。
在黄檗禅师中,独立性易与朱舜水交往多年,两人有多封书信来往,而且感情深厚。戴笠,字曼公,浙江杭州人。1653年三月抵长崎。翌年,隐元禅师东渡来崎,受隐元禅师影响,依隐元禅师座下出家,法名独立性易。朱舜水六度往返安南(今越南),留下著名的《安南供役纪事》。为此名篇作跋的,就是独立性易禅师。
独立性易禅师在《跋安南供役纪事》中,对朱舜水作出重要评价:“先生以逋臣客轨,执义自高,不为磬折,死亡不顾,言夺气争,铮铮铁石,今古上下,无其事,无其人……使荒裔知有凛凛大节,全斯中外高风,可称今古第一义帜”。这种评价可谓恰如其分,也屡屡被后人引徵。
胜国宾师
朱舜水的学问和德行得到日本朝野礼遇和尊重,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聘请他到江户讲学,执弟子礼。朱舜水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所谓实用者,一曰有益于自己身心,二曰有益于社会。
日本学者评价说:“天佑以还,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不惟后来明治维新受此良好之影响,即于朱氏学说本身发扬而光大之,其功亦伟矣!”梁启超在评论朱舜水时也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极为高尚严峻,所以日本知识阶层受其感化最深。”
在茨城德川博物馆朱舜水木像旁,馆方写下这样的介绍文字:“朱舜水是中国明朝著名儒学家,明王朝灭亡后,流亡日本并居住在长崎。他是一个在史学、文学和诗书多方面都很杰出的学者。宽文5年(1665),受水户德川家第二代德川光圀邀请,来江户讲学。此后17年,作为德川光圀的学问导师,向德川光圀传授了大明先进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在朱舜水的指导下,水户徳川家江户屋敷的庭院“后乐园”,改建为唐风,并新建了唐式大门和圆月桥。这尊木雕像,写实地表现了当时中国贵族的习俗,如长长的指甲,精心修剪的胡须,就连皮肤上的老年斑点,也真实表现出来,是一件很珍贵的文物”。
可见,作为德川家族的博物馆,对朱舜水给予了客观而有分寸的评价,应该说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特别是作为“德川光圀的学问导师”十七年,说明德川家后人对历史事实的尊重。
归葬德川家墓地
在日本二十多年,朱舜水仍着明朝衣冠。作为德川光圀的“学问导师”,朱舜水把中国先进的农业、医药、建筑、工艺技术传授给日本。以朱舜水学说为宗旨的“江户学派”,一直影响到“明治维新”。
宽文十年(1670年),即朱舜水七十岁那年,他曾经对门人说:“我既老在异邦,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也。而或一旦老疾不起,则骸骨无所归,必当葬于兹土。然汝曹素不知制棺之法,临期苟作,则工手不精,制度不密。数年之后,必致朽败,后来倘有逆虏败亡之日,我子若孙有志气者,或欲请之归葬,而墓木未拱,棺椁朽弊,则非徒二三子之羞,亦日域之玷也。吾之所以作此者,非为手足也,为后日虑耳。”
这说明,朱舜水把自己的死看得很重,早早就准备好了棺椁。不过他并没有为自己选择好墓地。永历三十五年(1681年),朱舜水因水土不服而致病,全身遍生疥疮,卧床不起。第二年四月,朱舜水在大阪离世,享年83岁。纵观朱舜水的一生,他在浙江余姚生活了近20年,在松江生活了至少25 年。也就是说,从45 岁直到他去世时的59 岁,在海外漂泊了15年。这个海外,是说他不仅七渡扶桑,还六至安南、两至暹罗,最后定居日本。
朱舜水的墓地,是其病逝后,德川光圀破例为他依明朝式选址成坟的。天和二年(1682)四月二十六日,朱舜水去世后第十天,他享受到了当时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誉——安葬在瑞龙山麓的水户德川氏墓地。德川光圀率其世子纲条及诸朝臣临其葬。
朱舜水去世后,他讲学的书札和问答录,由德川光圀父子刊印成《朱舜水文集》二十八卷行世。梁启超感动于朱舜水以恢复明室为职志、至死不渝的气节,为之作《朱舜水先生年谱》。在此年谱附录部分,梁启超写到:“他是明朝的遗臣,一心想驱逐满清,后半世寄住日本,死在日本。他曾说过,满人不出关,他的灵柩不愿回中国。他自己做了耐久不坏之灵柩,预备将来可以搬回中国。果然那灵柩的生命,比满清还长,至今尚在日本。”
瑞龙山与纪念堂
2022年10月30日,我们从东京驱车茨城,参访位于茨城县东北部常陆太田市近郊的瑞龙山。这里是水户藩第一代藩主德川赖房亲自挑中的“水户德川家墓所”。除了水户德川家的祖辈外,还安葬着唯一的“外族人”朱舜水,墓碑上是德川光圀亲自为他写下的隶书“明征君子朱子墓”。很遗憾,墓所没有开放,原因是2016年茨城地震,墓所内建筑和设施受损,至今尚未修复完工。
由于事先功课不到位,我们又折返水户,来到水户市公园,据说这里立有日本十大思想家的塑像,朱舜水便是其中唯一的外国人。又是遗憾,正好赶上马拉松比赛,只好开车围着公园转了一圈,透过车窗向那尊淹没在人山人海中的朱舜水,投去告别的目光。
1909 年,“据云有朱某者,逸其名,曾来水户瑞龙山谒乃祖之瑜墓”。此后数十年,再无中国人来瑞龙山参拜舜水墓。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曾派朱舜水后裔朱力行来过。
2022年10月30日,我们去过茨城德川家墓所瑞龙山。2024年5月28日,我们又来到浙江余姚朱舜水纪念堂。
内容来源:2025年4月24日《海峡都市报》“海都新闻”
作者:白撞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