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为当地技术人员讲解“控根容器育苗技术”。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讯(记者 张璐)李迎春还记得初到拉萨时在飞机上向下俯瞰的情景,青藏高原山峦叠嶂,但山体看起来灰秃秃的,少有绿色。通过一段时间的深入调研他发现,原来这几年拉萨造林从陕西、甘肃等地调来的苗子,到了高原也有“反应”,成活率较低。
作为来自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的援藏干部,在拉萨的一年多里,李迎春通过推广新技术让拉萨的北山长出绿林,也为当地培养了一支带不走的园林高技能专业技术队伍和农牧民施工队伍。
树苗不适应高原 山体上现“秃斑”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黄垡苗圃副主任李迎春是北京市第九批援藏干部,2019年7月,他被选派到拉萨,担任圣地生态园林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近几年,从机场开往拉萨市区的主干道陆续种植了杨树、柳树和榆树,但直观上给李迎春留下了品种单一、总量远远不够、管护粗放的“初印象”。
来拉萨的头两个月,李迎春顶着高原反应,对拉萨周边山体和公司近年来实施的造林工程进行了实地调研。查询了拉萨近50年的气象资料,他发现,拉萨年降水量少,只有420毫米-440毫米,但年蒸发量却高达2200毫米-2400毫米。高原紫外线强、山体经过长年风化大多是裸露的碎石,沙粒,土层瘠薄对树木生长非常不利。
“这几年造林,大部分是从内地陕西、甘肃等地调过来的苗子。树木和人一样,到了高原也有‘反应’,对这里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不适应。”由于山上缺少土层和水源,每年种植的苗木,不到一半能成活,且大多干枯瘦弱,呈营养不良的“半饥饿”状态,变黄的树苗在山体上形成“秃斑”,发挥不了生态和景观效果。
通过调研,李迎春发现,当地立地条件(当地土壤、气候、温度等条件)、苗木种源和品种选择、栽植技术、后续养护管理技术等都给高原造林带来了挑战,专业技术人员、施工管理人员也十分匮乏。
树木被栽种在“控根容器”中,成活效率更高。受访者供图
高原用上了世园会造林新技术
近些年,北京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有很多先进技术和经验,是否可以应用在高原上?李迎春想到了“控根容器育苗技术”。
在北京,这项技术已经在世园会、副中心、冬奥会等重点工程中造林大显身手,由于具有反季节栽培、快速成林的优势,这项技术也有“一夜成林,一夜成景”和“移动森林”的美誉。
“控根容器育苗技术”在高原应用,能极大提高树苗的成活率。究其原因,李迎春拿出了“容器”加以解释。黑色的容器看起来与大花盆无异,但仔细看来,容器表面布满凸起,凸起处顶端带有小孔。
“苗木根系分为主根、侧根和毛细根,当侧根发出的二次根接触容器壁时,遇到空气后根尖停止生长,刺激二次根长出新的毛细根,到最后形成密密麻麻的大根团,和丰富的营养基质牢牢固定在一起。”李迎春说,这样的树苗去掉外面容器后,可以“搬家”到高原上。
换了环境后,树木通常有2-3年的“缓苗期”。但利用“控根容器育苗技术”培育的树苗根系发达,从苗圃搬到山上种植,根系很少受损,只用一个星期就能进入正常生长状态。具有趋水性的根系逐渐深入石缝中,地下的根扎稳了,地上部分的苗木自然枝繁叶茂。
2019年,李迎春申报了“乡土树种控根容器育苗技术研究推广”援藏项目,两处苗圃培育出的树苗成活率达到90%以上。去年在拉萨北山种植的万棵树苗顺利熬过了寒冷的冬日,如今绿油油的长势喜人。今年,绿化人员又在宝瓶山种了3万多棵树。
留下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如何把技术留在拉萨?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团队。李迎春注意到,拉萨当地学林学专业的绿化从业者非常少。为此,他将公司和拉萨林草局的年轻技术人员集结成15人团队,带领他们全程参与前期立项、土地平整、区划定点、基质配制、容器安装、苗木栽植、修剪管护等各个环节,逐步培养起一支园林高技能专业技术队伍。
作为扶贫项目,绿化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高海拔地区的藏族群众,他们以往靠体力吃饭,每年只有三四个月有活儿干。“还有一些施工人员习惯于当地传统种树方式,砍下树枝挖坑插在土里,寄希望于‘无心插柳柳成荫’。”
由于语言障碍,李迎春专门找来了翻译,手把手传授施工人员育苗方法和精细化管护方法。如今,这些工人每月能拿到四五千元,从种植到管护,一年有10个月的时间可以打工挣钱。“今年,我们的项目解决了20人就业,未来他们技术成熟后,可以转型技术型工人。”
对话
“未来尝试选择其他树种丰富高原生态”
新京报:除了推广育苗技术,你还做了哪些工作助力当地生态建设?
李迎春:除了推广育苗技术,我还希望收集、保存、繁育和推广当地乡土植物种质资源。青藏高原是祖国的生态安全屏障,本地的植物种质资源很丰富,但是主要聚集在林芝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区,那里的气候是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拉萨远离印度洋暖气流,属于典型高原气候,但作为西藏首府城市,它亟需加强生态建设,用什么品种让周围的秃山绿起来,是最大的课题。
目前油松等树种是从其他省市运来的,它们不适应高原气候,不能保证树木几十年后可以健康生长。今年我在着手做一项工作,收集日喀则、山南等西藏高海拔地区乡土树种的种质资源,研究和推广它的繁育技术。我们选择了当地左旋柳、醉鱼草、砂生槐、光核桃进行播种和扦插,成功培育出了一万多株树苗。
高原造林大多选择针叶树种,林分结构简单,存在生态安全隐患。未来,我也将选择其他省市抗寒树种进行驯化工作,丰富拉萨当地生物系统多样性,形成针阔混交、乔灌草复层次的绿化空间。
新京报:在提升当地人才队伍储备方面,你还有哪些计划?
李迎春:拉萨当地缺乏具有园林、林业职称人员,目前我利用援藏项目,为当地园林技术人员提供交流交往学习机会,今年组织两批人员到北京学习,每批学员10人,学习10天,让他们对高质量园林绿化发展有了感性认识和更深的了解,为助力拉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陈思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