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主题新闻发布会。素有“科技第一城”美誉的深圳将持续打造最优创新生态、最优人才发展环境、最优营商环境。
据深圳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局长张林介绍,近年来,深圳积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策源地和孵化器,着力建设最系统完备、最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加快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全方位深层次建设创新之城。
为打造最好科技创新生态,深圳做了哪些工作?据张林介绍,近年来,深圳持续推动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坚持海纳百川大力引才育才,实施“鲲鹏青年创新创业合作计划”,建立完善“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无忧安居体系,建立完善“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的乐业办公体系,强化科技金融支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大力推动场景应用和市场开拓,深入推进面向国内外的开放创新合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和高品质生活环境等。
其中,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投入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的数据,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连续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6.46%。2024年,深圳3.7万户企业享受研发费用所得税加计扣除金额达到3798亿元,同比增长11.4%,金额创历史新高。
“深圳坚持长期主义,鼓励各类创新主体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张林介绍,深圳市区财政将继续增加年度科技预算安排,并逐步提高对中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资助比例;继续加大政府财政和国资国企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引导驻深资本支持科技创新,统筹用好各级政府引导基金和社会资本,通过市场机制、市场力量,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推动全社会研发投入持续保持10%以上增长。
企业是深圳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12家,密度居全国第一。2024年,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9家,总数分别达到1025家和95家,增量均居全国第一、总数均居全国第二。
张林表示,深圳将建立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和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鼓励中小微企业自由探索、自主申报,承担研发攻关项目;推动各类公共、半公共创新平台、创新载体、科技基础设施、科研仪器设备向中小微企业、初创企业以及社会各方面青年创业者开放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深圳围绕加快解决重点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构建由企业自主确定技术路线、全流程管理项目,政府负责配套和服务的工作机制,2024年共支持企业实施270多个技术攻关项目。张林表示,深圳将继续实施市科技重大专项,优化重点实验室政策。今年,深圳将多渠道筹集45亿元资金,用于支持训力券、模型券、语料券、场景补贴、科技研发等,为初创企业使用算力提供最高60%的资助。
为给新技术、新产品提供更多的试验场,深圳通过深入开展新场景大规模示范应用,积极开展“我帮企业搭场景”专项行动,在先进制造、低空经济、城市治理等领域,累计发布近200个“城市+AI”应用场景。“深圳计划今年再开放100个应用场景,加速场景供需匹配,助力企业研发产品、迭代技术、验证性能。”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主任林毅表示,为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发展,深圳城市全域全时全场景将“应开尽开”,鼓励制造业企业主动拥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全面开放技术研发、质量检测、流水线组装、物料搬运等生产场景,让新技术更好更快变成产品、进入千行百业千家万户。
“深圳是一个具备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是一个能够帮助企业从无到有、从‘0到1’、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表示,深圳将聚焦服务企业发展壮大,全力以赴营造更加优质的营商环境。其中,深圳将加大向民间资本推介重大项目力度,推动更多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推动应用场景开放由“政府出题”向“企业张榜”转变,健全跨部门综合监管制度,建设线上线下联动的企业海外综合服务平台,持续举办助力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服务对接活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目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2.6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22万人,技能人才40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700万。“深圳将持续优化人才政策,重点打造事业无忧、往来无忧、安居无忧、生活无忧、申办无忧‘五个无忧’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来深发展。”深圳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罗冰表示,深圳将着力降低年轻人在深圳的生活成本和创业门槛,持续增强天下英才聚鹏城的良好发展态势,让更多“创新的种子”在深圳这片沃土上成长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栋梁之材”。(经济日报记者 杨阳腾)
(责任编辑:冯虎)